何宝庆先生是我上中学时的校长。老先生一生辛勤耕耘,终生从教,桃李满天下。
记得在那颠覆人性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老先生受到造反派的冲击自身难保。我作为一个还在读中学的学生,也由于被打成保皇派而受到冲击。在一次被同学围攻谩骂的关键时刻,是老先生冒着被造反派围斗的危险挺身而出为我解围。少年时期的我不懂得什么是无私与危险,但此次经历确是终身难忘的。
如今,我也是一位大学教师,我冥冥之中感到我能从事教师职业,并热爱教师职业,应该与我的老校长,以及与老校长一样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师长们无私贡献的榜样有直接关系。
几十年岁月流淌,以往的许多事已经淡忘,唯有此事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以至我常常有一种冲动,想去寻找我的老恩师,向他当面表达我这迟到的深深谢意!
去年在与我中学时的胡老师见面聊天时,顺便打听何老先生的下落,却没想到恰好胡老师知道何老先生的近况,我感到非常高兴!在获得确切地址后,我即打电话向老先生问好,并提起当年之事,结果老先生说他已经忘了此事,这让我更加敬佩我的师长有如此宽大的胸怀!
联系上老先生后,得知他利用故乡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遗产,在挖掘、搜集、整理历史史料的前提下,撰写了一本描写汉使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书名为《博望侯张骞》。我是学习音乐的,虽然对音乐历史研究的不是很透彻,但拜读了书稿后,书中描写与音乐有关的内容我还是挺有兴趣,如描写张骞出使西域促使汉朝与西域文化交流,为汉朝带来音乐风格的新气象,影响了中国音乐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一本难得的历史文献史料书籍,值得向读者推崇。
《博望侯张骞》一书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到汉朝长安,运用胡笳吹奏在西域学习的《摩诃兜勒》一曲。它以新鲜、振奋、崇敬、威武的内容和悠扬婉转的旋律、雄壮有力的节奏、活泼流畅的风格、清脆悦耳的音响,受到京城上层人士和艺术家的青睐。而该曲又对汉朝音乐、舞蹈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具体有几件事值得我们重温:
一、《摩诃兜勒》一曲,引起音乐家协律都尉李延年的极大兴趣,遂根据曲调的旋律、融会贯通、消化吸收,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兴以为武乐,作为守边将军的军歌。它具有刚毅、雄健、粗犷、奔放的艺术风格。
二、《乐府》采用《摩诃兜勒》曲,由音乐家协律都尉李延年组织领导,把各地有成就的民间艺人集中起来,收集民间音乐,开展演奏、演唱活动,来吸收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诃兜勒》曲和其他乐曲的优点,被汉民族的音乐、舞蹈所借鉴、吸收、融会、发展,既丰富了汉代音乐的内容,拓宽了汉代歌舞的《大曲》的音域,又做到了歌曲、舞蹈巧妙地结合,为汉民族的音乐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而更加丰富、绚烂,结出了丰硕果实。
三、张骞通西域后,从西域传来的乐器有:胡笳、胡琴、琵琶、箜篌、觱篥(毕篥管),以芦为首,以竹为管。形状似胡笳。这些乐器的传入,与中国传统的筝、萧等鼓吹和弹拨乐器交流演奏西域传来的歌曲和汉朝民间歌曲时,互相取长补短、改造创新,注入新鲜营养,使汉朝民间音乐在调式、曲体、转调中拓宽了音域;增加了悠扬婉转的旋律,清新悦耳的音响,对汉朝民间散乐的演奏、演唱的发展、提高、改进、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老先生研究张骞的历史建树,客观上既弘扬了张骞出使西域打开国门看世界,建立中外文化交流通道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为家乡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耄耋之年还孜孜不倦撰写文稿,值得我们这些后生们好好学习他的勤奋耕作精神。
老先生一定要请我为他的这本书作序,我怕我的资格不够几次推辞,但老先生执意要等我写出序来才了却他的心愿,不得已我只得拿起拙笔,尽力表达我的心意!
卢康娥
(陕西师大艺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第四届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2010年9月于陕西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