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历代名人情感揭秘
7243500000003

第3章 永远说不完的莎士比亚(1)

电影《莎翁情史》里的艳遇和同性恋的新发现

那是一个功利主义威胁艺术创造力的时代,是一个国王乐于文艺娱乐的时代,是一个利己主义盛行的年代,是一个艺术派别自立门户的年代,是一个贪恋床第之欢的年代,是一个暴力泛滥而妇女没有地位的年代——当然,也是爱情至上的年代。

伟大的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人称“英国戏剧之父”,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最伟大的文学巨匠之一,有史以来词汇量最多的英语作家。作品包括以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等为代表的37(一说38)部剧本,和154首十四行诗,2部性爱主题的叙事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失贞)记》等。

莎翁的朋友、戏剧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革命导师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则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手套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在家里的8个孩子中排行第三,也是存活下来的儿子中最年长的一个。他幼年时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一直未上过大学。

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可以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13岁时家道中落,此后辍学经商;18岁结婚,妻子安妮·哈瑟维26岁(当时已怀孕),他不满21岁时已有了3个孩子:女儿苏珊娜、龙凤双胞胎哈姆内特和朱迪思;22岁时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后成为演员和剧作家;1596年以父亲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1597年重返家乡,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

在此期间,莎士比亚从其双胞胎出生(1585年前后)直到1592年出现在伦敦的剧团中,长达7年里关于他的历史记录非常少,一些学者将它称作莎翁“行踪成谜的岁月”。传记作者试图说明他这段时期的经历,描述了很多虚构的故事。

莎士比亚不到三十而立,蜚声剧坛,几年后就已成了英国戏剧界的泰斗。在随后数年中,他写了《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和《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这样的杰作。有人列举莎翁35岁以前创作的戏剧,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是无与伦比的,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他早期主要是创作历史剧和喜剧,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悲剧3部,及全部的长诗、十四行诗。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逝世后,詹姆士一世继位,莎士比亚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他的中期主要是创作悲剧,包括《哈姆雷特》等四大代表作,以及《雅典的泰门》等;后期则写有《暴风雨》、《辛白林》等传奇剧。但他生前并没有出版过自己的剧本。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20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安妮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1612年左右)隐退回归故里。1616年4月23日(儒略历)在其52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死前留有遗嘱,但提到他妻子的地方很少。葬于当地圣三一教堂。而他的子孙后来都断宗绝代了。

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等,都依然是个谜。

莎士比亚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但是,莎翁究竟长什么样?人们长期认为他秃顶,留有络腮胡和两撇小八字须。2006年是英国国家肖像博物馆成立150周年,此次《寻找莎士比亚》展览在该博物馆举行,除了回顾莎翁的生平,更同时展示了6幅“莎士比亚的肖像”,但最终基本上被否定了。

莎士比亚的手迹,有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的3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

有意思的是,由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维加三大文豪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去世的,此外,这天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所以,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歌德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翁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翁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400多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翁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仍将会受到普遍欢迎。

如今,在莎翁的故居和灵寝安息地,已竖起了近200个国家的国旗,每一面都代表一个国家翻译了他的作品。他的名声也可想而知。就像中国人研究“红学”一样,对他的研究也成了一门学问,叫做“莎学”。

莎翁身份之谜

对于大文豪莎士比亚是否有真才实学,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的莎翁戏剧其实出自他人手笔。“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句莎翁经典名句现在被演绎成了:“真实还是伪造?这也是个问题。

在莎士比亚死后约1个世纪,就有人开始怀疑他的真正身份。18世纪,一个有学问的僧侣走访了莎翁的家乡,发现其所住的小镇上根本没有任何书籍,于是“莎士比亚真伪问题”正式产生。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走得更远,他发表了长达4页的文章“莎士比亚不是我们知道的莎士比亚”,证明历史书介绍的莎翁根本不懂戏剧。美国著名导演奥森·威尔斯和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也支持马克·吐温的这一观点。

2006年12月,在莎士比亚的老家、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莎翁最著名剧本《哈姆雷特》拉开了新一轮演出的帷幕。这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为期一年的莎翁全部作品庆祝活动的演出之一。

就在观众们欣赏哈姆雷特王子的悲剧时,又有多少人知道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哈姆雷特》呢?谁写了这个版本的《哈姆雷特》,以及3个版本的《亨利四世》和6个版本的《理查三世》?这些都是莎翁本人的作品,还是追捧者加进去的翻版作品呢?

有人坚称,一个中途辍学者不可能写出如此老到的作品。他们认为,莎士比亚是某人的笔名;此人选择放弃著作权,那些作品在当时赚取了财富,而400多年后这些剧本的演出仍座无虚席。

多年来,人们推出了50多名宣称是“真”莎士比亚的人。而阴谋论者一直在与“莎士比亚崇拜者”进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