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懂点趣味色彩学·九型人格·心理说明书
724500000262

第262章

第三篇 第7章第2节多打电话不如多见面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拿了一些照片让被试者看,有些照片被试看了25次,有的被试者只看一两次。测试结束后,心理学家问被试者对照片的喜欢程度。回答“我很喜欢他们”的是看了25次的被试者,而回答“没感觉”或“不喜欢”的是只看了一两次的被试者。

为了与这个实验相对应,心理学家在当天下午又做了一次实验。他们让两个被试者以不同距离先后坐在一个人的旁边,和他聊天。前一个人坐在他身边,聊了十分钟,后一个坐在离他一米的距离,聊了两分钟。问被试者对那人的感受,前一人回答“非常亲切,很投机”,后一人回答“没什么印象,名字也记不得了”。

通过上述的实验,人们发现:交往频率和交往距离决定了人际交往的亲密程度,这是“熟习性原则”在起作用,熟习性原则也叫做交往频率原则。

为什么说交往频率和交往距离决定了人际交往的亲密程度呢?这是因为你与交往对象频繁见面,势必会增加彼此的熟悉程度,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能引起对方的关注;而交往距离的远近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彼此在交往过程中的信任和亲密。这就好比看东西,近在咫尺,会看得很仔细,也能留下深刻印象,而距离远的,则只能保持一个相对模糊的印象,对对方自然不会有太深刻的感受。

也许你有这样的经历:你与你的好朋友远隔两地,经常打电话,有一天你们在彼此一方的城市相聚,发现你们之间的感情比起过去生疏了许多,而他跟他身边的那些只来往了几个月的朋友却很亲密。这就是因为他们天天相见,在见面频率和距离上都靠得很近,自然比较亲密。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之间的友谊出了问题,而是另有原因。由于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期望,会努力和相近者友好相处,尽量避免彼此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因此,在处理彼此关系时,会更倾向于多看积极的方面,忽视消极的方面,如此,双方便为增进情感、增加交往、建立稳固关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

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出于本能,总是希望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报酬。交往频率的增加,交往距离的拉近,能更容易了解对方,用很短的时间就能获得关于对方的某些信息,容易判断出对方的脾气、秉性,从而在与对方交往时,产生一种安全感,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和这个人来往我心中有数”。

如果你想顺利展开你的人际交往,那么就请从“频率”和“距离”这两方面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