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724600000015

第15章

第一篇智慧禅第三章精进

如是行者得度世

中国的禅宗非常注重智慧,而每个人的领悟能力不同,因而智慧的获得也是有快有慢;慢就是渐悟,快就是顿悟。但无论快慢,都与每个人在修行中的积累有关。所以圣严法师教育人们说“努力修行,慢慢修行,就能有成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认识,了解才能更多,体会才能更深,感悟才能更透彻。所谓修为,不过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与修正。

人生的道理大抵也是如此。

第一节没有天生的佛陀、自然的释迦

“很多人都说,这一生太苦了,希望此生过完了,不要再来世间,因为实在太苦。但是,菩萨不怕苦,菩萨一次一次地再来,他宁可吃苦,愿意向众生学习。”在圣严法师看来,佛陀不怕苦,他历尽磨砺与劫难,才最终得以涅槃。

在一般人心目中,佛陀是至高无上的,他头顶闪耀着光环,座下盛开着莲花。但事实上,佛陀并非生来伟大,释迦牟尼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冷要添衣,渴要饮水。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生活于距今两千六百年前的古印度,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天资聪慧,又接受了宫廷中较为全面的教育,自幼便善思考,但当时的婆罗门经典并不能为他答疑解惑。

为何人世间有那么多苦难?人生的本质是否就是苦难?超脱苦难的方法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让悉达多王子感到迷茫,而世人被困于苦海而不得解脱的现实,又让他认为不能普度众生是自己的罪过。在一位出家人的点化下,他离宫开始了修行。

离宫后,悉达多进入苦行林开始禅定修行,但单纯的禅定并未使他实现真正的解脱,于是他决定在“极度节食的情况下禅定思维”。六年苦修之后,悉达多终于认定苦修也不是求得解脱的方法。于是他前往尼连禅河边清洗身上的积垢,但是因体力不支、极度虚弱而晕倒在地,幸而得到了一位牧羊女的救助。

吃过牧羊女施舍的乳糜,悉达多体力逐渐恢复,他来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毕钵罗树下,用草铺成了一个座位,面向东方盘腿而坐,并起誓说:“若不能在此修成正果,证无上菩提,绝不起身。”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之后,他终于在一瞬间抛却了所有烦恼,澄清了所有困惑,体验到了圆融与澄明的精神境界,成为了觉悟圆满的佛陀。

佛陀不是天生的,而是靠不懈的努力、刻苦的清修而来的。古往今来,圣贤的一切成就,莫不是依靠自己一步步精进努力积累而成。修行与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琐事一样,必须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吃得下苦头。

圣严法师说,一位禅者,若没有经历过物质的贫乏和精神上的磨砺,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圣严法师最初在狼山寺院修行,当时寺院里的小和尚都必须接受三年的训练,内容大多是煮饭、洗衣、缝补、种菜、清扫。法师说,正是这种清苦的生活和粗重的劳动,让他们去除了骄傲,排除了妄念,所以当他后来获得博士学位来到大觉寺时,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学历或法师身份而傲慢不逊,相反,他欣然“吃起苦头”,“把原来都是废物的地下室清理干净,变成一间教室和图书馆”,“赤手空拳地把后院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这些整理寺院、清扫卫生的杂务并没有成为圣严法师的困扰,因为他将之当做修行。

世上没有天生的佛陀、自然的释迦,也绝少有不必吃苦就能成功的神迹。吃苦的精神与忍耐的力量虽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却是可靠的成功筹码。

山里有座寺庙,庙里有尊铜铸的大佛和一口大钟。每天大钟都要承受几百次撞击,发出哀鸣。而大佛每天都会坐在那里,接受千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

一天夜里,大钟向大佛提出抗议说:“你我都是铜铸的,可是你却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对你顶礼膜拜、献花供果、烧香奉茶。但每当有人拜你之时,我就要挨打,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听后微微一笑,安慰大钟说:“大钟啊,你也不必羡慕我,你可知道吗?当初我被工匠制造时,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历经刀山火海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点落下的刀锤……千锤百炼才铸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走过难忍能忍的苦行,才坐在这里,接受鲜花供养和人类的礼拜!而你,别人只在你身上轻轻敲打一下,就忍受不了了!”大钟听后,若有所思。

忍受艰苦的雕琢和捶打之后,大佛才成其为大佛,而大钟所受的那点捶打之苦又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