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724600000041

第41章

第二篇 修心禅第三章持戒第二节修行之人不拘泥于形式

两个和尚下山,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上。到一处浅滩时,他们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踟蹰不前。她穿着丝绸的衣服,裙角拖地以至于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大和尚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小和尚继续前进。

小和尚跟在大和尚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

晚上回到寺院后,小和尚实在忍不住了,对大和尚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怎么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大和尚笑着答道。

在小和尚的理解中,大和尚“亲近女色”,似乎是违反了佛门清规,但大和尚怀中虽有美女,心中却全无男女的概念。在大和尚眼里,少女只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所以过河之后,他就已经将此人真正放下了,而执著于戒律的小和尚反而对此耿耿于怀,就在于他并没有真正领会禅门戒律的真正内涵。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真心向佛,对佛陀真正敬畏,在内心深处保持真正的清净,就能够拥有浩然正气和坦荡的胸襟,其力量足以肃清一切阴霾,荡涤尘世污垢,就像故事中的大和尚一样,身近女色而不知女色,这才是真正的持戒。

学佛之人理当遵守佛教的戒律,但千万不能为戒律所束缚却不能洞察持戒的真正目的。佛法里的种种条规无非是为了导人向善,一颗清净之心既是戒的结果,也是戒的目的。倘若内心真正清净,有时候不必对生活与修行中的细枝末节锱铢必较,尤其是不要在修行的形式之上过多计较。

这一点也是圣严法师从他的恩师东初老人那里得到的启示。

1959年,圣严法师从军中退役,并决定在东初老人门下再度出家。

年末的某一天,东初老人对他说:“明天我会为你剃度。”

圣严法师大吃一惊,他慌乱地回答说:“可是,我还没有僧袍。”

“什么僧袍?当我们成为僧众时,我们就在捡拾他人的旧衣服穿。”东初老人斥责道。话虽如此,东初老人还是请一些法师帮忙找一件僧袍。

热心的法师以及圣严法师的朋友们送来了一些衣服,但这些衣服不是大就是小,不是肥就是瘦,不是长就是短,总之,没有一件合适。圣严法师有些气馁,他对东初老人抱怨说:“师父,这些衣服都不合身。”

这一次,东初老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出家人是到坟场捡拾那些包裹尸体用的布料,冲洗清洁后就穿上身;以前的出家人所穿的也大多是别人的旧衣服,如果衣服还可以修改,就尽量改一下,但如果不能改,那就拿到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从来不会挑三拣四。

“这些给你的衣服已经是不错的了。”东初老人说道。

圣严法师半晌沉默不语,但心中却已然明白了师父话中的深意。最后,僧袍虽然短小,但圣严法师依旧穿上了身。

其实,圣严法师之所以计较当然不是因为嫌弃那些衣服,而是觉得这般剃度似乎对佛陀有所不敬,但东初老人的一番话让他明白了:修行之人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形式。就像坐禅、诵经、传法是修行,吃饭、睡觉、洗钵也是修行一样。

清净心是持戒的结果,却不一定非要通过持戒获得,尤其是对穿什么衣服、诵哪本经书、何时坐禅这些外在形式,更不必斤斤计较。比如,济公和尚酒肉穿肠而过,又有谁能否定他一代高僧的美名呢?这并不是说佛法的戒律毫无意义,戒律自然重要,但实质比形式更重要。只要你能够一念大慈大悲,就会不戒而戒。

生活中也是如此,做任何事情都不必完全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可以适当地做出变通。当然,这些变通必须是以正直、善良的初心为前提的,必须是无伤大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