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724600000056

第56章

第三篇 烦恼禅第二章放下第三节拿得起还要放得下

提放自如,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提起需要承担责任的勇气,放下也需要斩断妄念的魄力。圣严法师说人生因果不可思议,因缘不可思议,所以当提即提,当放即放。我们应该将自己的心当做布袋和尚手中的口袋,既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在唐代,有一位著名的禅僧布袋和尚。一天,有一位僧人想看看布袋和尚有何修为,问道:“什么是佛祖西来意?”布袋和尚放下口袋,叉手站在那儿,一句话也没说。僧人又问:“只这样,没别的了吗?”布袋和尚又布袋上肩,拔腿便走。那僧人看对方是个疯和尚,也就起身离去了。哪知刚走几步,却觉背上有人抚摸,僧人回头一看,正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伸手对他说:“给我一枚钱吧!”

布袋和尚放下口袋,是在警示我们要放下,随即又布袋上肩,是在教我们拿起。其实哪里有什么放下与拿起呢?只不过有时我们需要放下,有时需要拿起,而我们却常常该拿起时拿不起,该放下时放不下。放下时不执著于放下,自在;拿起时不执著于拿起,也自在。不论是拿起与放下,都不要被染着,那才真自在。

大多数人,总是提不起意志和毅力,却放不下成败;提不起信心和愿心,却放不下贪心和嗔心。他们渴望成功的辉煌,惧怕失败的窘迫,却又不能为了成功而坚定意志,付出努力;他们热衷于享乐,渴望获得而不愿付出,一旦愿望落空,即会怨天尤人,怨恨心搁在心中,挥之不去。这样的人,度己不成,又不肯接受他人的教导,难堪大任,期待他们去救济众生简直是妄想。

布袋和尚口袋的提起放下看上去一切自然,实际上也是有所选择的,就像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什么应该提起,什么应该放下,都不是灵光一现就能确定的。在这个问题上,圣严法师为信徒们做了引导。

首先,要把去恶行善的心提起,把争名逐利的心放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去恶行善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行善是分内事,止恶也是该主动承担的责任。善恶的标准不能以个人的价值观为判断,而应该以佛法因果为准则。名利的纠缠如毒蛇猛兽,只要贪心起,必定会招致厄运。古语云“嚼破虚名无滋味”,真正的智者应该孑然一身,不受虚名牵绊,也不为富贵诱惑。

其次,要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把成败得失的心放下。成就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成就别人,只有充实了自己,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在充实提高的过程中,失败是难免的,要能够在成功中积累经验,在失败中汲取教训,而并不只是沉醉在成功的快乐或者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最后,要把众人的幸福提起,把自我的成就放下。佛陀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是所有信徒应该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把世人的幸福挂在心上,而抛却自我的观念。

释迦牟尼成佛后,走在街上,遇见了一个愤怒的婆罗门。这个婆罗门对释迦牟尼有仇视的态度,他一直仇视佛教,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他看到众生都这么尊敬释迦牟尼,心头更是难受,便生出一个毒计,想害死释迦牟尼。

他和众生一样,跟在释迦牟尼的身后,在释迦牟尼没有注意的时候,他蹑手蹑脚地靠近释迦牟尼的背后,趁世尊讲佛法的时候,便抓了两大把沙子,向世尊的眼睛仍去。

终究应准了那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在沙子扔出去的那一瞬间,突然来了一阵风向婆罗门吹来,沙子全部都吹到婆罗门的眼中,他疼痛不已,倒在地上。

他气急败坏地在地上翻滚,整个脸都涨得通红。

众生看到这一幕,都嘲笑他。面对这么多锐利的目光,那个狠毒的婆罗门不得不向世尊跪下。

这时,释迦牟尼平静而洪亮的声音响起:“如果想玷污或是陷害善良的东西,最终会伤害了自己,众生切记!婆罗门,你也起来吧。”

婆罗门听后感慨万千,也终于大彻大悟。

觉悟之前的婆罗门,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在乎的,什么是应该放下的,所以才会被自己的心魔所困,以至误入歧途。释迦牟尼面对提放已经自如自在,所以才能够平静面对心怀不轨的婆罗门,并诚恳地教诲他,使婆罗门得以开悟。

圣严法师提醒我们要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放下专注的心,提起统一的心;放下统一的心,提起自在心。唯有这样,才能放松身心,提起正念,彻底放下,从头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