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慧禅第二章布施
心存善念,是为菩萨
圣严法师眼中,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世界的宽广、豁达与包容,更重要的是有一颗慈悲心,以慈悲心对待众生。而慈悲二字,从汉字学的角度看,都是来源于一个“心”字底。也就是大慈大悲,都要有心才能体悟。也唯有用慈悲点亮的心灯,才能让人们互相扶持,彼此照亮,共赴前程。
而在我们为别人贡献力量的时候,也是自身价值的一种实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有时候,给予也是一种快乐,更是对自己心灵的净化与提升。
第一节慈悲心灯,照亮混浊世界
圣严法师说:“慈悲是来自看见他人的苦难。”
在佛教的词典上也有类似的释义:慈悲就是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之中解救出来。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实际上慈悲是对众生而言的,慈悲无法对自己,只有对众生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佛法中,慈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众生缘慈,是缘众生而起慈心。感悟到这种慈悲,心中便始终存在“众生”这个实体,相信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这种慈悲心,也是针对这些个体而言的。第二类是法缘慈,是缘于法的因缘起灭而起的慈心。在他们眼里,个体还是个体,但是眼中的众生已经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主体,因体验到“无我”而认识到法空,因此,见到“无我”的众生承受着因法无常而带来的痛苦,也会起慈悲心。第三类是无缘慈,是缘于我法皆空、因缘和合、轮回变换而起的慈心。菩萨就是在这层境界上生起慈悲心,发愿救众生于苦海。
怀第一类慈悲心的人,见到街上的乞丐,必会心生怜悯,然后掏出口袋中的钱去帮助他们;怀第二类慈悲心的人,见到一本书,不会认为它是一件实体的物质,而会认为这本书是由一页页写满黑字的白纸装订而成,书非实体,而白纸黑字却是实物;怀第三类慈悲心的人,见到一个在梦魇中苦苦挣扎而不能醒来的人,会顿觉世间众生皆是如此,在苦海中颠沛流离,却不得脱身,纠缠着心智的外物本是幻象,但是人的痛苦却真真切切。
禅意人生之中,施往往比受能获得更多的快乐。慈悲是浑浊世界里的一盏明灯,既能照亮自己脚下的路,也能为他人指引方向。
一个深夜,有一个赶夜路的僧人行走在一条漆黑的路上。因为伸手不见五指,僧人被身边经过的行人连续撞了好几下。当他正在懊恼的时候,前面却有一盏灯笼缓缓地移了过来。僧人好奇地向前看去,又听见有人在小声嘟囔:“真是个疯子!明明眼瞎看不见,每天出门却还要提着灯笼!”
僧人好奇心大起,于是等到那个提灯笼的人走到自己身边时,就上前问道:“您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啊,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看见过一点光亮,甚至不知道光为何物,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都是一样的。”
僧人更困惑了,他问:“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要提着灯笼赶路呢?”
盲人说:“我听说每到黑夜,所有的人就都成了盲人。白天能看到世界的人往往走不好夜路,而对于我来说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所以我的灯笼能让他们更好地看清楚脚下的路。”
僧人感叹说:“原来您是为了别人啊,您真是菩萨心肠!”
盲人说:“不是,不完全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我自己。”
僧人不解,询问原因。
盲人问:“你刚才走过来的时候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因为大家都看不到夜路,所以难免碰撞。”
盲人说:“这就对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他们看到了我,这样别人就不会因为看不到而碰到我了。”
僧人顿悟:“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求佛,原来佛就在我身边啊!”
僧人的感悟其实正说明了一个道理,佛的境界是时刻将布施放在第一位,而且明明是布施人,明明在时刻将自己的东西授予他人,却仍然心存感激。
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人要慈悲,对坏人更要慈悲,好人要度,坏人更要教化。在圣严法师眼里,世间并没有固定的魔或恶,如果魔能够体验到佛法,就能够变得慈悲,因为每个人都有能力慈悲。所以圣严法师教导我们用和平避免冲突,即使有人打了我们,也不要还手,而是放下报复的念头,用不对抗的心使他们接受佛法,变得慈悲。正如圣严法师诗中所言: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坏人,偶尔起了烦恼;
做了坏事,说了坏话,原谅他吧。
他呀!正是菩萨要度的众生!
慈悲!慈悲!啊!原谅他!
世界上没有不变的坏人,偶尔起了贪念;
做了坏事,说了坏话,宽恕他吧。
他呀!正是菩萨要度的众生!
慈悲!慈悲!啊!宽恕他!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人,偶尔起了邪念;
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帮助他吧。
他呀!正是菩萨要度的众生!
慈悲!慈悲!啊!帮助他!
世界上有许多苦恼的众生,不知无常无我;
相争相斗,自害害人,慈悲他们。
那呀!正是菩萨要度的众生!
慈悲!慈悲!啊!慈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