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了中间商,双方都得到了价格上的实惠,节约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李嘉诚从此之后便彻底摆脱了洋行的控制。
在合作中,争取主动权很重要,这样才能按自己的思路经营企业。如果失去主动权,就好比国家丧失主权一样,只能成为别国的附庸。这当然是任何一个有大志者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长远计划中的战略眼光
李嘉诚投资地产业是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展开的。当时,为了加快地产业的效率,霍英东售楼花的创举可说是加速了楼宇销售,加快了资金回笼,弥补了地产商的资金不足。因此,急功近利的地产商纷纷效尤,蔚然成风。但李嘉诚面对地产界的主流新风潮,作为一个新进者,他冷静地研究了楼花和按揭。
最后他得出结论,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直接影响银行。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因此,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
为此,根据高利润高风险同在的简单道理,李嘉诚制定了如下方略: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以加速建房进度;尽量不在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不牟暴利,物业只租不售;总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1961年6月,香港廖创兴银行挤提风潮证实了李嘉诚稳健策略的正确。廖创兴银行由潮籍银行家廖宝珊创建。廖宝珊同时是"西环地产之王"。为了高速发展地产,他几乎将存户存款掏空,投入地产开发,因此引发存户挤提。这次挤提风潮,令廖宝珊脑溢血猝亡。
李嘉诚从自己所尊敬的前辈身上,更加清醒地看到地产与银行的风险。他深刻认识到,投机地产与投机股市一样,"一夜暴富"的背后,往往是"一朝破产"。作为地产界的新秀,李嘉诚始终坚持稳健的步伐。
除此之外,李嘉诚还在地产业的投资上采取了一种十分灵活的竞争策略。李嘉诚及其长江实业从此树立起一流地产商的形象,为取得银行的信任和股市的声誉、继续在中区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与置地公司发生的地皮大战,他又根据这场历史性大战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了如下策略:沉着冷静,低调处理,以麻痹对手的警觉;知己知彼,吃透置地公司和地铁公司两方面,然后投地铁公司之所好,一举中标。李嘉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牵动全香港地产界甚至全香港市民关注的地王大战,改变形象,树立声威。因此不能太多计较眼前利益,否则以长江实业实力难以中标。
实际上,李嘉诚在其物业发展上获利甚微,若以低于产业平均利润计,李嘉诚还亏了。但是,李嘉诚从此改变了其在地产界的形象,可以说赢得太大太大了。此一役,眼前亏了,但从长远来看是大大地赚了。这就是所谓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