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长江实业突飞猛进。李嘉诚在1976年度业务报告中乐观地展望说:"1977年,本港经济及一般工商业有所进展,以本业而言,购买楼宇需求依然殷切,楼价则因地价高涨及建筑成本关系仍然缓步上升。租值方面应可维持稳定。"他看准了地产市场的极好前景即将到来,特地召开股东特别大会作出集资决定:将当时法定资本港币2亿元增加至港币3亿元,即增加票面值每股2元之股份共5000万股;发行每股票面值港币2元之新股2000万股,以每股港币5.6元的价格并由获多利有限公司以配售方式全部包销,获得新资金1.1亿元;同时又与国际银行签订四年长期贷款。上述两项新资金共3.1亿元,为长江实业在1977年进行庞大投资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由于李嘉诚出色的财务管理,长实集团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飞速发展。
敢于强硬,见好就收
遇到困境,并不一定非得改变自己的原有计划,有时不变也可能是应变的最好办法。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地产商炒地炒楼成风,引起民众不满。
1991年11月6日,新上任的香港财政司司长(主管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麦高乐宣布增加楼宇转让印花税和限制内部认购比例,以刹楼市炒风,平息民怨。
据说李嘉诚虽知悉此事,但因天水围嘉湖山庄开盘已筹备多时,耗费相当财力精力,改期不利。于是,第一期仍按期开盘。
是日,炒家买家十分踊跃,排队的长龙浩浩荡荡,三天内竟有3万人登记,相当于发售的1752个单位的20多倍。
麦高乐对此大表不满,觉得李嘉诚明知他在当天宣布打击炒楼措施,却偏偏不避风头在同日推出大楼盘,与政府"对着干"。麦高乐于是使出厉害的招数,11月13日由银行监理处致函各银行,将新旧住宅楼宇按揭贷款,由原来的八九成降至七成。
李嘉诚一贯谨慎从事,最忌树大招风,这次却无奈撞到枪口上。
地产同仁都为李嘉诚捏一把汗。原以为咄咄逼人的麦高乐会枪打出头鸟,却不料麦高乐一竹篙打一船人--地产商均挨五十大板。
银行按揭的比例直接关系到买家与炒家首期现金的承担,进而影响到楼市的兴衰。楼价下滑,地产商与代理商要双双栽进去。
李嘉诚也不示弱。11月21日,李嘉诚在其"家店"--希尔顿酒店设宴招待来访的加拿大卑诗省总督。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郭鹤年、罗嘉瑞等地产巨头应邀作陪。
有人认为,这是向港府"示威":如果逼人太甚,他们将把投资重点移向加拿大等美欧澳国家。
记者询问他们对政府降低按揭成数的反应。
一贯在公众场合甚少开腔的李兆基一反常态,率先表态,声称会通过自己旗下的财务公司提供较高的按揭成数,防止楼市下跌。其他地产巨头也异口同声附和,口气非常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