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天上的街市——空间站
7320300000015

第15章 明天就起航

中国空间站航天计划

天宫,是中华民族的优美神话和美好想象。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天宫-1”号搭乘“长征-2F”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天宫-1”号飞越中国东部大地,朝太平洋方向前进,10分钟进入太空。“天宫-1”号从近地点198千米,远地点332千米,倾角42.8°的转移轨道,提高到高度400千米,倾角42.8°的圆形绕地轨道。地球轨道上的空间,又多了一个人造天宫。这种美妙的感受,只有中国人知道。

看得见的天宫

“天宫-1”号是载人航天器。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天宫-1”号高10.4米,最大直径达3.35米,重8.5吨,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一个对接接口,设计寿命2年。为了让航天员在零重力状态保持自己的方向,“天宫-1”号内部有两种颜色,黑色代表地面,蓝色代表天空。“天宫-1”号外部是一层包裹着防热材料的隔热层。“天宫-1”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挥飞行。

“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

“天宫-1”号的实验舱长约4米,直径3.35米,内部空间15立方米,温度控制在22℃,可容纳3名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实验舱舱体为圆筒形,两头呈锥形,前端装有被动式对接结构,可与追踪飞行器“神舟”飞船进行对接。实验舱前端的交会对接机构,中间有一个直径80厘米的圆形舱门。当与“神舟”飞船对接后,打开舱门形成通道。实验舱的前上方有一个对接雷达,用于与“神舟”飞船进行精确对接。

尽管实验舱内部空间不大,仍设有工作区、生活区、睡眠区和健身区等功能区。工作区是航天员控制飞行的驾驶舱和科学实验的地方。生活区也就是吃喝拉撒的地方,包括食品柜。睡眠区的称呼很好听,实际上就是2个睡袋,平时折叠挂起来,睡觉时钻进去。健身区就是一台全能健身器,可以让航天员“溜达溜达”。

“天宫-1”号虽小,但它的资源舱却装载了最高科技的装备和仪器,主要有生命保障系统、动力系统、飞行与控制系统、导航与制导系统、通信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太阳能帆板、燃料系统等。资源舱的上面是一个卫星中继天线,左右两侧是2个4联太阳能帆板。动力系统为“天宫-1”号提供飞行和机动。导航与制导系统为“天宫-1”号飞行指引航向。当“天宫-1”号与“神舟”飞船进行对接时,导航与制导系统又用于精确寻找目标。精准的陀螺仪为“天宫-1”号提供精确的姿态控制。

“天宫-1”号,又称为目标飞行器,主要用于与追踪飞行器“神舟”飞船对接和试验空间活动。“天宫-1”号只是一个载人的空间实验平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天宫-1”号的科学任务是:1.作为目标飞行器与“神舟-8”号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2.保障航天员驻留期间的生活和工作,保证航天员安全。

3.开展空间应用研究,包括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等、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战技术实验。

4.建立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实验平台,为建造空间站积累经验。

绽放的力量航天,是强大的象征。航天,是力量的风向标。中国拥有自己壮观的航天城,研究航天科学和研制各种航天器,如东风航天城、北京航天城、文昌航天城、上海航天城、烟台航天城、贵州航天工业园区。中国拥有4个航天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文昌航天中心。

为了让运载火箭、航天器飞得精确和平稳,必须实时监测与控制。中国的监测与控制中心有: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监测与控制中心;6艘“远望”号跟踪船组成海上舰队,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乘风破浪,不让目标脱离自己的监测视线,为“天宫-1”号保驾护航。

北京、上海、昆明、乌鲁木齐都设有巨大的天线阵列,共同组成一个深空跟踪网络。深空跟踪网络虚拟构成的望远镜分辨率相当于口径为3000多千米的巨大的太空望远镜。它相当于从中国西北喀什、东北佳木斯到三亚南部,形成一个大三角形太空望远镜。测量数据实时传输到北京航天飞控中心。

为了长期连续跟踪、测定火箭、航天器的空间位置和轨道参数,必须在各地设立地面跟踪观测站,分布在各个航线下。国内跟踪观测站包括:渭南站、长春站、青岛站、沾益站、南海站、天山站、厦门站、庐山站、宜宾站、佳木斯站、东风站、和田站等。海外跟踪站有卡拉奇站、马林迪站、斯瓦科普蒙德站。此外,还与法国、巴西、瑞典和澳大利亚共享空间跟踪设施。太空跟踪网络具有非常大的军事用途。它也能监测别国的间谍卫星、军事卫星,以及太空垃圾和空间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