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突破卡门线——运载火箭
7320400000020

第20章 动物敢死队(2)

然而,由于技术故障,导致降落伞未能打开,戈多以超声速的速度降落,偏离了溅落点,坠入距佛罗里达州海岸1000多千米的南大西洋的深海。尽管搜索部队到处搜索,但未能找到戈多。科学家认为,坠入大海前,戈多仍然活着。戈多为人类探索太空做出了贡献,它告诉人们,人体能够应对太空失重和太空旅行的困难。

1985年4月29日,科研人员将2只松鼠猴放在特制的笼子里,让它们搭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科研人员将观察它们在微重力环境中如何改变进食习惯。这是美国宇航员第二次在航天飞机上研究非人类哺乳动物生活。这2只松鼠猴进入太空后整天昏昏欲睡,没有食欲,症状与未适应太空环境的宇航员类似。

会飞的面包师

1959年,一只名叫面包师的猕猴登上太空。猴子代替宇航员出征太空,需要承受极大的危险和痛苦。面包师升空时就是被科学家装进一个器具内,头被牢牢固定在一个面罩内,只露出眼睛、鼻子和嘴巴。身体被绑在器具上不能移动。两只手被用帆布制作的手铐绑住,一双脚也被固定住,不能活动。火箭发射时,面包师忍受着火箭发射、飞行时产生的恐怖噪声、颠簸和震动,飞到了88千米的远地点,平安地在高空飞行近3万千米并安全返回。它在太空共旅行了16分钟,经历超重和失重的痛苦和煎熬。被深植在猕猴体内的电极向科学家提供了其身体在空间的变化情况。本来,飞上太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为了给人类太空航行积累经验,猴子们忍受了巨大的痛苦。

美猴王的航班

苏联/俄罗斯在1983年至1996年间多次发射运载火箭,将猴子送入太空。由于猴子灵活多动,它们发射前会被麻醉。在太空飞行计划中,苏联全部选用猕猴,有32只猴子执行过飞行任务。每只猴子都只执行一项科学使命。科学家认为,通过观察猴子的体征,可以判断人体在太空辐射下的反应,从而研究出具体对策。

苏联的第一只猴子宇航员名叫阿比瑞克,1983年12月14日从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升空,1983年12月20日回到地球。阿比瑞克在太空围绕地球飞行,大约历时7天。经过太空惊险的飞行旅程后,回到地球,阿比瑞克很忧伤。从此以后,看见穿军服的官兵,阿比瑞克就会露出尖利的牙齿。

1985年7月10日,维尔尼和戈迪被发射升空,进入绕地轨道,7月17日重返地球,历时7天。1987年9月29日,达玉玛和叶容莎结伴飞往太空轨道,同年10月12日回到苏联降落场,它们一共飞行了15天,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从太空返回后,达玉玛被当做礼物,赠送给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

1989年9月15日,帅哥扎空亚和美女阿比娅卡轻盈地飞上了太空。9月28日返回地面。它们在太空飞行了13天17小时,创造了空间耐力亚军的纪录。扎空亚与阿比娅卡是一对情侣,在太空中,扎空亚仍不忘记将好吃的水果送给阿比娅卡,还给阿比娅卡理毛。

1996年12月24日,俄罗斯进行最后一次太空猴发射任务,并顺利完成。这次,小猴拉皮克和姆尔·克是执行一项秘密任务。1997年1月7日,拉皮克和姆尔·克安全返回。它们到底肩负着什么神秘使命?俄罗斯科学家说:保密。

哈姆的一小步

许多人不知道,在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那著名的“太空一大步”之前,还有一个“太空一小步”。创造“太空一小步”的就是太空动物——黑猩猩哈姆。正是哈姆的这一小步,为人类太空飞行、登陆月球开启了成功之门。

哈姆是世界上第一个在亚轨道飞行的灵长类动物。1956年7月,在非洲喀麦隆,猎人抓获了一只刚刚出生的黑猩猩。动物学家特拉珀斯买下这只黑猩猩,并把它送往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稀有动物研究所。1959年,特拉珀斯将小黑猩猩送到霍洛曼空军基地。小黑猩猩正式参加美国空军,成为一名动物宇航员,取名为哈姆。哈姆似乎生来就注定要承担它的历史使命。

原来,霍洛曼空军基地挑选了40只黑猩猩参加动物宇航员的培训,经过评估,筛选减少到18只,最后选定6只,其中包括哈姆。从1959年7月起,两三岁的黑猩猩在霍洛曼空军基地宇航医学实验室接受军事训练和宇航员训练。首先,黑猩猩要学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根据命令打开电灯和收音机。

黑猩猩太空飞行活动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黑猩猩在进行大脑损伤的减压试验时,要经受极端痛苦的过程,经常会发生触目惊心的场面。对黑猩猩训练是建立在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的,在训练中会奖励它们苹果、香蕉,或者处罚它们,如电击、饥饿、训斥等。

哈姆很机灵,当看到一盏蓝灯一闪烁,在1秒钟内它就会准确地拉动杠杆。如果做得不好,哈姆的脚底会受到教练员轻微的电击。这种惩罚能使其形成条件反射。当然,如果做得准确,哈姆能赢得香蕉作为奖励。

科学家教会哈姆在看见荧光屏上各种不同的闪光信号出现时,拉动相应的手柄。哈姆很聪明,学得很快,经过一年半的严格训练,哈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61年1月31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里充满着紧张气氛。一枚“红石”火箭准备发射,倒计时开始,点火!哈姆搭乘“水星-2”号飞船升空,进入到250千米的太空,飞行660千米后自由落体返回。哈姆由此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黑猩猩,也是第一个在亚轨道飞行的黑猩猩。哈姆一共在太空飞行了16分39秒。科学家监测了哈姆的生命体征、执行任务和返回地球时的表现。虽然“水星-2”号飞船的压力部分在飞行途中被损坏,但哈姆的太空服保护了它,没有让其受到任何伤害。哈姆在超重和失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根据闪现的不同信号拉动相应的手柄。它的反应时间只是比在地球上慢一些。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超重和失重不会使反应时间显著减慢。

1961年1月31日,是美国海军南大西洋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艾伦·里德最高兴的一天。里德上将率领美国海军“唐纳”号等几十艘军舰,等待哈姆的归来。当天下午,飞船返回舱准时溅落在大西洋。“唐纳”号军舰上的一架直升机将哈姆的返回舱吊到甲板上。人们打开返回舱,看见哈姆身体状况良好,只是擦伤了鼻子。哈姆欢喜地得到一个苹果和半个橘子。

在人类进入未知太空的早期岁月,黑猩猩哈姆冒着生命危险代人出征,具有重大的意义。哈姆为首位美国宇航员阿兰·谢泼德飞入太空、为第二位美国宇航员格里索姆的太空亚轨道飞行、为第一位环绕地球飞行的约翰·格伦的太空之行铺平了道路。为了表达对黑猩猩哈姆勇敢精神的敬佩,美国空军和海军发起“手握手”欢迎活动,表达人类对哈姆的敬意。看在苹果和橘子的份上,哈姆与艾伦·里德上将第一个握手。哈姆很乐意这种友好的方式。

太空非常美丽,但也充满危险。哈姆在重返地球时竟然冲镜头咧嘴一笑。哈姆为什么咧嘴笑呢?是太空很美丽?还是太空很刺激?抑或是庆幸自己能够生还?宇航心理专家研究了哈姆的笑容,百思不得其解。哈姆从亚轨道回来之后,行为十分异常。它总是依偎在饲养员的身旁,晚上睡觉时会踢腿、登脚和做噩梦。当见到戴大盖帽的空军官兵,特别是送它上火箭的那几位空军宇航医学中心实验室的军官时,哈姆会呲牙咧嘴,做出反抗的动作。

多年以后,美国空军宇航医学中心实验室请英国著名黑猩猩专家珍妮·古道尔破译谜题。古道尔是世界上著名的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人类学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研究黑猩猩的专家之一。珍妮·古道尔看懂了哈姆的意思。她解释道:哈姆不是在笑。这种露齿的表情是黑猩猩在表达“最极端的恐惧”。

哈姆是幸运的。从太空回来后,哈姆在华盛顿特区国家动物园舒服地生活了17年。1983年,26岁的哈姆死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动物园,埋葬在位于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的宇航员名人堂,与逝世的美国宇航员们葬在一起。科学家还在哈姆坟墓前立了一个纪念碑。

2008年4月,美国纪录片《一小步:太空黑猩猩的故事》记录了黑猩猩在空间探索的真实故事,以及对哈姆的训练员进行的采访。

吹小号的伊诺斯

黑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及中部。黑猩猩在生理、高级神经活动、亲缘关系上与人类最接近,是医学、心理学研究,以及人类的宇宙飞行研究中最理想的试验动物。科学研究证明:黑猩猩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达99%以上。智力甚至超过2岁儿童。20世纪60年代,人类才开始了解黑猩猩的智力和能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这些黑猩猩非常重视,也很尊重它们。美国空军训练了大量黑猩猩,用来研究运载火箭试验发射和太空飞行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其中最有名的太空黑猩猩是哈姆和伊诺斯。

伊诺斯来自迈阿密稀有动物研究所,在肯塔基州和霍洛曼空军基地完成了1250多小时的训练任务。为了锻炼其协调能力,伊诺斯竟学会了吹小号,尽管吹出的声音并不优美。在通过了严格的考核后,伊诺斯成为美国第一只进入太空飞行的黑猩猩。

1961年9月13日,伊诺斯被选中成为首只环绕地球轨道飞行的黑猩猩。11月29日,“宇宙神-4”号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起飞。伊诺斯乘坐“水星-5”号飞船,环绕地球轨道飞行了一圈,共计1小时28分5秒。一个锥形单人返回舱被安装在运载火箭的顶部,外部覆盖防热盾,保护返回舱免受进入大气层产生的1600℃高温的影响。

伊诺斯与返回舱重返地球,乘坐降落伞溅落在目的地,成为美国第一个发射进入轨道并安全返回的灵长类动物。海军官兵将伊诺斯救上搜救船,3个多小时后,伊诺斯完全恢复正常,它热情地摇晃手中的水果,在甲板上快乐地跑啊,跳啊,仿佛知道自己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伊诺斯安全返回地球后,过起了舒适的生活。它住在豪华的小别墅里,有专门的医生和营养师为它服务,还经常出外充当友好大使。有时,它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比总统还多,许多一流的明星都是它的“粉丝”。1962年11月4日,伊诺斯死于贺氏菌造成的痢疾。病理学报告称,没有发现其死亡与它一年前的太空飞行活动有关。与哈姆相比,伊诺斯对人类很冷淡。不像哈姆,喜欢它周围的每个人。不得不承认,是运载火箭和动物太空飞行的结合成就了人类载人飞行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