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参观了位于老城的“风之宫”,那是一栋五层的粉红色的建筑,当然也是辛格二世的杰作,建于1799年,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窗户多,竟有953个,那窗子如贵族剧院的小包厢,像现在建筑的飘窗,三面都是玻璃窗,悬在外面。那窗台和窗框都装饰得很精美。其实那每一个窗子都是一个小看台,专供无法走出皇宫的公主、王妃和宫女们观赏人间景色的。市景的繁华和平常人家的生活,总是吸引着寂寞的贵族。思凡和思春是玻璃窗里女人们最主要的精神生活。而那窗子建筑得又很隐秘,从下往上看,只是一面面亮晶晶的镜子,里面的东西什么也看不着,而从上往下看,全城景色尽收眼底。把这座建筑称为“风之宫”的原因,是每个窗子都很通风,宫里的女人是把观景和乘凉结合起来的。这座建筑看起来十分庞大,其实只是一堵高墙,观景的墙、乘凉的墙。只有富有想象力的辛格二世才搞出这个“名堂”。可惜现在没必要再登墙观景了,“风之宫”所临的这条大街,车水马龙,人声熙攘,店铺林立,游人如织,尽展人间风流,让你看不尽观不完。
还有一处辛格二世的杰作就是疆塔·曼塔——古天文台,离城市中心不远。观测天象是这位天文学家的最爱,他也要自己的臣民从小就有天文知识,因此就有了这座建筑——一片茵茵草地上的奇形怪状的尖塔和高台,我们分不清哪座是经纬仪,哪座是星象台。在这里参观的最多的是一群群孩子,在每座建筑前都有工作人员或他们的老师给他们讲解,有的孩子还拿出小本记录,十分可爱——印度的学生都穿着整齐的校服,主动向我们问好,比中国的孩子有礼貌。这些孩子是来学科学的。但大多数人对星象的看重是因为迷信,印度人一生至少要四次和星象家打交道,出生、成年、婚礼和葬礼那是必须请教星象家的,至于平时名目繁多的祭祀朝拜,没有星象家的介入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也没什么向星象家讨教的,只是匆匆一过,但对辛格二世的良苦用心,还是理解和敬佩的。
斋浦尔最吸引游人的是郊外11公里处的安贝尔城堡,也称琥珀城堡,当然也是因为城堡被涂上如琥珀的黄颜色而得名。那是逶迤在连绵的山坡上的古堡式的建筑,是辛格土邦11世纪从米纳族手中夺下的,1592年又续建成了自己的皇宫,在斋浦尔建成了新宫后,这里又成了辛格王朝的避暑胜地。远远望去的这一片坚固朴素的城堡内部相当豪华,亭台楼榭一应俱全。一般到安贝尔城堡是要乘大象的,那大象身上安有座席,头上彩绘着神奇的图案,沿着山坡大象蹒跚而行,乘客们悠闲地观赏山景。当年皇帝出行时,也是乘象,那象队一走烟尘滚滚,也颇为壮观。可是等待乘象的游人排起长队,我们只好改乘小巴士,那车很沉旧,我们挤在里面,喘气都困难,还好路不远,登上山顶后,我们马上钻出,一览岭上风光。这一片建在山顶的宫殿熠熠生辉,显示了印度人超凡脱俗的创造力。中国建在山上的古庙很多,还没见过这么辉煌的宫殿。
走进这座宏伟的建筑群中,我们更为其中的精美所震撼。当年这里集中来自印度和中亚各国一流的建筑师和雕刻家,他们采用了此山的红砂石和外地的大理石,建筑了一座座恢宏的建筑,又用各种宝石装饰了各座建筑的门面和厅堂,其精细和优美绝不比法国的凡尔赛宫逊色。欧洲的宫殿建筑之美往往体现在高大的廊柱和门楣上,而安贝尔更令人叫绝的是精细的宝石和金银对门窗和内部的细部装饰,花卉纹饰显示着伊斯兰的淡素清雅的风格。安贝尔宫和凡尔赛宫都有供皇族们跳舞和欢宴的镜宫,凡尔赛的镜宫宽阔,镶在墙上的镜子很大,可仅映照窗外花园的风景;安贝尔的镜宫精巧,那镜子如珍珠般镶满墙壁和天花板上,如繁星般闪烁。真是各具特色,都是宫殿中的瑰宝。和欧洲宫殿不同的是,安贝尔的宫殿充满了东方的神秘。其设计格局几乎无章可循,曲径通幽,经常让参观者迷路,其中的水道、风道设计十分讲究,自然流动,无须动力。最神奇的是皇妃的寝宫,充满了秘密通道,皇帝可以走进任何一个皇妃的寝宫,又不被其他妃子知道。这样大概可以防止后宫佳丽们的争风吃醋吧!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这个古老王国君主们的目标吧!
从安贝尔的城堡下来,便被许多商贩围住,我从他们手中买了四张手绘的风景画。那画绘在丝绸上,色彩鲜丽,那画上的颜色是用山中的矿石研成的,经久而不褪色。那画画很精细,如中国的工笔画,装饰性很强。印度的绘画,不如歌舞出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色彩鲜艳,笔触精细。挂在书房的一张小画,总能引发对这个粉红色城市的回忆。
孟买和“买梦”
从斋浦尔飞孟买,只用了一个半小时。从舷窗下望,满眼都是浓绿的山岭和山间银色的河流。印度好像喜马拉雅山脉飘向大海里的一片菱形的绿叶,孟买就是镶在叶边上的一颗珍珠,那珍珠在阿拉伯海岸上闪放异彩。最早看中这颗明珠的是葡萄牙人,强国之梦让这个弹丸小国建起强悍的船队,以海盗的疯狂把魔爪伸向东方,1534年便占领了印度西海岸的七个土著人的小岛,名命为“孟买”,葡文为“美丽的海湾”。1664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皇查理二世,大方的葡萄牙国王把孟买作为女儿的嫁妆转送给了英国。这时以侵吞印度资源为使命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成立,早就对孟买垂涎的英国人已看清这个天然良港的前景,他们填海改造,把这七个小岛连在一起,经过二百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世界一流的海港。
印度独立之后,回到自己手里的最大都市被打造成了印度名副其实的“商业首都”和“金融首都”,因为它集中了全国50%的现金流量、70%的股票交易和60%的集装箱吞吐量。面积只有534平方公里的孟买集中了1840万人,这其中有印度最有钱的老板,也有来自全世界的淘金者。这里是老牌资本主义冒险家的码头,也是印度新生资产阶级的舞台,历史的传统和时代的机遇,让历届印度政府都想在孟买大展宏图,他们要让孟买成为显示大国崛起的标志。他们最可参照的对手就是香港和上海。1995年,孟买提出了一个“赶超香港”的计划,十年后孟买又梦想变成另一个上海,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印度总理辛格说过:“孟买五年内将出现惊天动地的大变化,应该会使人忘记上海,转而只谈孟买。”
孟买汇聚了多少人的梦想。透过层层云霓,我依稀看到那一弯新月状的海湾,还有围绕在海湾旁那海市蜃楼般的楼宇。随着飞机的降落,浮云淡去了,我看到的是一片片破旧的房舍,拥挤的公路。可惜,孟买国际机场位于城区的最北端,周围几公里都是贫民窟,实在是目不忍睹。早就有人说过:“孟买宜远看不宜近看,宜高看不宜低看,宜晚上看不宜白天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了,从机场进入市区,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孟买,别说和香港、上海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和中国的普通城市比,孟买也太混乱、太拥挤、太嘈杂了。最引人注目的是街上滚动的人流,他们衣裳褴褛,行色匆匆,目光呆滞。我们的导游阿菲对我们说,他们都是寻梦者。他们都住在贫民窟里,有数百万人,超过欧洲一个国家总人口。他们都是破产的农民,拖家带口,到城市找工作,找饭吃。他们流血流汗,为这个城市建起了无数的高楼大厦;又昼夜辛劳,维持着这个大都市的运转,但是他们只能居住在没有卫生设施的难遮风雨的棚子里。孟买要发展,要实现赶超香港和上海的目标,首先要改造贫民窟,要动迁务工的农民。上个世纪80年代,市政府就计划要清理贫民窟,市议会也通过了清理非法用地的法案,经过了十几次的行动,每次都引发强暴反抗,甚至都酿成流血事件,结果贫民窟的占地不减反增。最近“福布斯”公布了对全世界218个城市生活质量的调查,孟买排名第163位。贫民窟的居民,每100万人只拥有17个厕所,如果所有贫民窟的居民都排队上厕所,须等8天才能方便一次。前不久美国《读者文摘》进行了一次调查,孟买成了全球最不讲礼貌的城市,原因是“他们不讲卫生,男人随地大小便,女人在光天化日这下当众洗澡”。
当然我们也不能被表面的混杂现象掩盖孟买背后的繁荣。这里是一片经济涌动的热土,那海边林立的大厦中白领云集,他们是这个国家所有大企业的首脑,这些世界一流的精英用最国际化的方式,指挥着这个国家经济的运转,保持和中国相差不多的增长速度。孟买的GDP竟占全印度的三分之一。据说一位未去过上海的孟买企业家听完来自上海一位企业家的介绍后认真地说:“如果上海照这样干下去,那就要追上孟买了!”当晚中国远洋公司驻孟买办事处的赖京文宴请我们一行,大家又说到了这句话。他说:“现在到过中国到过上海的孟买人越来越多了,有这种看法的人已不多了。孟买的基础设施水平相当于上海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整个经济发展要赶上上海很不容易。不过,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政府的推动,而印度的发展靠的是企业自身的力量。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内在动力更重要。印度的经济体系、法律制度和国际环境都比中国好,虽然赶超香港、上海对孟买还很遥远,但在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中,这几个城市还有一争的。”在印度工作多年的赖先生的见解还是很客观的。
孟买也有自己的亮点,那就是世界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宝莱坞”。它位于孟买西郊的一个山谷中。1974年印度电影的几个领军人物,在山谷里圈了230英亩土地,邦政府又投资了3000万卢比,建起了这个影城。他们以印度电影之父巴尔吉命名,后来被媒体叫作“宝莱坞”,而印度电影人并不接受。在当今世界敢对“好莱坞”说不的,也只有印度的“宝莱坞”了。因为我们在孟买只能停留十多个小时,电影城是不能去了,只好听阿菲的介绍了。他说,那里地形复杂,景致多变,既有高山河流、森林草地,又有小溪花园,还毗邻孟买最大的维哈尔湖,是最好的外景地。同时这里还有宽阔的摄影棚,先进的设备十分齐全。印度的150多家电影制片厂,多数都分布在“宝莱坞”,年产电影1200多部,世界第一。印度不仅在电影的产量上超过美国,观众数量也超过了美国。“宝莱坞”在全球的观众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全球观看人数36亿,而“好莱坞”只有26亿。当然本国是自己最大的电影市场,每天有2000万印度人看电影,而美国电影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仍不到5%。印度电影最让人惊叹的,不仅是它惊人的产量和进军国际的速度,还是它强大的自信和对民族传统的一贯坚持。风情四射的绚丽歌舞、惩恶扬善的故事,是印度人的最爱。并以此经久不变的风格走向了世界,成为自己声名显赫的文化品牌。想一想我们对印度的认识大多是来自印度电影吧!印度的电影多数是低成本的小制作,因为有自己的特点,还是能畅销全世界。可惜中国那些金光灿烂的大片,外国人并不买账。中国电影人多来“宝莱坞”看看吧!他们最缺少的不是才华,而是自信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坚持!
阿菲说,每天有两万个怀着明星梦的青年人来到孟买,到“宝莱坞”找出路。我说,是两千人吧?他说,就是两万人。每天在电影城里有近百部电影同时拍摄,大的歌舞场面很多,漂亮一点的男女青年,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唱歌跳舞对他们来说并不难,丑一点的演个殖民侵略者,跑个大兵什么的也行。还需要许多场工,干零活的也不少。电影城也是很大的劳动力市场。当然进不了“宝莱坞”的多数人就在孟买漂着,等待着其他的就业机会。
阿菲笑着说,其实孟买应该叫“买梦”,许多人到孟买都是来“买”自己的梦想的,靠的是才干和汗水。成功的住进了海边的高楼大厦,失败的泡在贫民窟里,还在做着未来成功的梦。
仰视和俯瞰
走出机场附近的贫民窟,我们渐渐进入孟买的市区,心情也从郁闷变得明朗了。毕竟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昔日的风华和当今的繁荣,都历历在目。英式的老建筑上悬落着鲜花和绿藤,魔登的大厦上闪烁着霓虹的广告牌。孟买像个混血儿,她的母亲当然是个美丽的印度女人,父亲是强悍的英国殖民者。尽管她是母亲被强暴所生,但还是遗传了父母的优势,海港城市的秀美当然是母亲赋予的,那城市欧式的宏伟建筑和先进的管理是父亲带来的。父亲对母亲的欺凌,让孟买和整个印度民族都感到耻辱,但父亲的强大力量和无所不在的影响,也让孟买和印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印度与英国和整个西方世界恩恩怨怨了几个世纪,在温和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取得了独立,但还是照搬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一切,在孟买看得最清楚。
我们来到了孟买最壮丽的海滨大道,它优美的孤形围绕着贝克湾,对面是波光浩渺的阿拉伯海,背后错落着古老的英式豪宅和现代化的宾馆和写字楼。高大的棕榈树在海风中摇曳,树影下的长椅上,挤着的是流浪者和乞丐——可惜没有情侣。在孟买几乎看不到牵手和拥抱的年轻人。宗教浓郁的民族,在这方面都保守。孟买的夜色也很璀璨,想找红灯区大概很难。海边也有大片金色的沙滩,不过你要小心“地雷”,当地人随地方便已积习难改。也看不到游泳的人,可能因为海水污染得太历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