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距洛阳30里处,田横心乱到了极点,踌躇不前,认为自己曾威震一方,与刘邦分别南面称孤。如今,却以俘虏的身份去投降称臣,苟且偷生,实在不堪其耻。于是对部属说:“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说完自刎。
刘邦看到田横首级,好似一块石头落了地。为笼络人心,以王侯的礼节葬之。田横的两个随从在田横墓旁挖洞,也自刎相随于地下。刘邦听说田横门客也殉死,大吃一惊,觉得田横部下非等闲之辈。于是第三次遣使者征召,想赶快把他们骗来除掉。而五百壮士听说领袖已死,顿感万念俱灰,集体“蹈海”自杀。
历来关于五百壮士的去向传说不一。另有一说是田横墓前集体自杀。
五百壮士被骗出海岛,走到半路上,得知田横死讯,肝胆欲裂。在拜祭田横墓后,在墓前集体自杀,其状感天动地。刘邦斩尽杀绝,为后世不齿。
这两种说法虽然有异,但对情深义重的五百壮士随田横而死的认识还是一致的。
第三种说法是五百壮士远走天涯。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田横之弟隐居在离田横岛不远的小鬲山,并未随兄自杀。这里三面绝壁,只有东南一道能够出入,是世外桃源,正可幽居避祸。既然田横之弟能生存下来,可以想象那五百壮士也必有人生存下来,不会尽数自杀。据史料记载,美洲大陆还有“田人墓”遗迹,可能埋葬的是田横门人。当时,也许他们驾舟渡过太平洋,漂落美洲,在那里定居繁衍,他们及其后代曾有人回到山东。
是自杀殉主,还是远走天涯,时至今日,五百壮士的忠心的仍令后人感叹。
曹操的七十二座陵寝
长期以来,民间都流传着曹操设七十二座疑冢的故事。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时年66岁。
中国历代帝王都把陵寝作为社稷江山的象征。他们从登基之日起,就下令建造陵墓。这些陵墓工程浩大,历时多年,劳民伤财,动用成千上万民夫,耗费大量金银,还要陪葬无数金银财宝。
曹操对自己的身后事,却提出“薄葬”,是个薄葬论者。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下诏令对身后事作出安排:“占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饲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治(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安葬。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1988年《人民日报》载文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座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在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七十二,而是一百三十四。”但是,关于曹操尸骨到底埋于何处,仍然是个谜。
晋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遗令》中,有“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这一点符合曹操身前所愿。然而,由于西门豹是个除暴安良的历史人物,黄河流域一带居民包括邺地居民惯以建立西门豹祠消灾避祸,临漳一带多处都有西门豹祠,哪一个西门豹祠附近有曹操陵墓呢?
一说据陆机之文,曹操墓在今临漳县西面的丰乐镇西门豹祠一带。但此祠建于北齐天同五年(公元554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怎么遗令安葬于此祠之旁?
明嘉靖《彰德府志》载:“曹操西陵在县西南三十里,周围一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甄皇后陵在灵芝村……魏元帝陵在彭城村。”据当地文物部门进行的实地考察,在邺城遗址范围内的邺城村西南约二里处,有一墓葬。根据出土的物品来看,可判断为卿大夫级墓葬。但是否是曹操墓,没有进一步的考证。
一说据《舆图备考》、《方舆纪要》等记载,认为曹操七十二座疑冢分布于从临漳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讲武城至磁州之间,一座座如山丘布列,其中必有一座真墓。但是,从晚清至民国,大多被人盗发,墓志上的墓主多为北魏、北齐时代的王公贵人。曹操真墓始终不知所在。
近来,有学者根据一些有关史籍资料,结合1975年在临漳习文村发现的东汉晚期墓葬实物,得出曹操墓位于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与今河北临漳习文村一带的结论。理由是这一带恰好在仁寿里西门豹祠之西六七里,周围是平原,符合曹操遗令所指“西原”;而且这一带是当年邺的中心地区,曹操为自己选墓地,不会偏于邺地一隅。再者,这一带附近的东太平村,原名駞村,是铜駞村的简称。据史料记载,曹操墓有铜駞,駞村有可能因此而得名。曹操墓究竟在何处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拿破仑之死
给古人断案,是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就拿一世枭雄——法国军队统帅拿破仑·波拿巴(公元1769~1821)来说,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生前曾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立下了赫赫战功,可谓风云一时,然而,1815年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捕,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1821年5月5日,年仅52岁的拿破仑死于该岛。这样一位显赫于世的人物到人生的最后竟连怎么死的也成了一件没有定论的史事。
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舆论对拿破仑之死众说纷纭,各抒己见。
据美国《百科全书》记载,拿破仑是死于胃病。在法国,有人说拿破仑死于癌症。因为他的父亲在40岁时患癌症离开人世。当时法国官方的死亡报告书鉴定为死于胃溃疡,而有人却认为他死于政治谋杀,更有人论证他是在桃色事件中被情敌所谋害。也有人说拿破仑在进攻埃及和叙利亚的时候,得了一种热带病,后来死于此病。还有人则说,拿破仑是在圣赫勒拿岛上被人毒死的……在众多的争议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砒霜中毒而死和胃癌不治而死两种说法。
先看第一种砒霜中毒说。也许使你感到奇怪,查出拿破仑之死的线索,竟是他的头发!
原来,这位不可一世的统帅死后,人们想保存他的遗容,以作永久的纪念,但是因为还没有发明摄影术,人们只能靠制作脸部模型,于是,在制模型前,要把他的头发先剃光,以免头发粘连石膏。就是这个机会,一位拿破仑的侍从悄悄地取了一绺拿破仑的头发,留作纪念。
于是,英国的科学家、历史学家对拿破仑的头发成分及含量进行了分析。他们还实地调查了当时滑铁卢战役失败后放逐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并惊喜的发现当年囚禁拿破仑房间中的墙纸含有大量砒霜。
于是,在经过周密研究后,宣布杀死拿破仑的“凶手”是砒霜。听到这个消息,人们都感到十分意外。因为,拿破仑死前并没有吃过砒霜,也没有人用砒霜谋害过他(因为食用砒霜会立即死亡,而拿破仑是在囚禁过程中生病死的),一时很难让人理解。
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英国科学家作出如下解释:砒霜的学名叫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可以经过空气、水、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的剧毒物。当年囚禁拿破仑的房间的墙壁上正是贴着这种含有砒霜成分的墙纸。又因为囚房里十分阴暗潮湿,墙纸中的砒霜就生成了一种含有高浓度砷化物的气体,以致被关在这间屋子里的拿破仑整天呼吸着这种受到污染的空气,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终于因慢性砷中毒而死。
这一结论与当年化验拿破仑尸体的报告相吻合。当时,发现在他的头发中,砷的含量已超过正常人的13倍。另据当年的监狱看守人记录“拿破仑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头发脱落,牙齿都露出了齿龈,脸色灰白,双脚浮肿,心脏剧烈跳动而死去”。这种症状与砷中毒的症状十分相似。
然而,就在人们仍然没有彻底消除疑虑的时候,法国3位权威科学家应法国《科学与生活》杂志之邀,利用同步加速器射线对拿破仑遗留下来的头发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断定:拿破仑死于胃癌,而非有关专家推测的砒霜中毒。长达40多年的拿破仑死因之争又有了新的说法。
来自巴黎警察局毒物学实验室负责人里科代尔、巴黎原子能委员会凝聚态、原子、分子研究所专家梅耶尔和法国奥赛电磁辐射使用实验室专家舍瓦利耶便是这新死因说的提出者。他们同样也拿到了拿破仑遗留下的一些头发。据介绍,这些头发共有19绺,并且取得的时间分别在其死后和生前的两个时间点,互相都间隔有十多年。3位专家为了得到更具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对每绺头发都进行了上百次的测量,对每根头发的测量间距精确到0.5毫米。那么结果究竟如何呢?
实验的结果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在1821年拿破仑死后尸体上取下来的头发里,还是在1805年和1814年拿破仑在世时保留下来的头发里,砒霜的含量都超出正常值5到33倍。由此专家们断定,这些头发的取留时间相距16年,而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这些头发中的砒霜含量几乎一致,并均匀分布在整根头发上,这表明头发上的砒霜不是拿破仑摄食到体内的,它们来自外部环境,所以,拿破仑不是死于砒霜中毒。
那么,拿破仑头发中的砒霜又是从哪来的呢?对此,专家们推测木材取暖、放置老鼠药、摆弄含砒霜的子弹等都可能是砒霜的来源,而最可能的是来自某种防腐剂,因为在19世纪时,法国非常流行用砒霜保存头发。
3位英国专家的分析理由充分详尽,那么究竟是当年的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症状得到的死于胃癌并发症的结论正确呢,还是死于砒霜中毒的结论对呢?至今仍难以定论。
萨拉米湾血战
在著名的希波战争中,波斯军攻占温泉关以后,直扑雅典城。然而雅典城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
那么,雅典城的居民都上哪里去了呢?
原来,当时在希腊,一直流传着太阳神的一个预言:希腊的命运要靠木墙才能拯救!根据这个预言,有人主张把居民撤到山上去。可是,希腊杰出的海军统帅提米斯托克利对古老的预言有自己的理解。他说希腊的未来在海上,太阳神所说的木墙就是指大船。因此他建议所有的妇女儿童都坐船到亚哥斯的特洛辛和本国的萨拉米斯岛上去躲避,所有的男人都乘着战船集中到萨拉米海湾。雅典和其他城邦的人都接受了他的建议。
就在波斯陆军直扑雅典的时候,波斯海军也绕过优卑亚岛,掠过阿提卡,来到雅典外港比里犹斯。他们水陆呼应,大有气吞山河,踏平希腊之势。
面对波斯军队的水陆夹击,在雅典城南萨拉米海湾的希腊联合舰队发生了动摇。大家对打败波斯大军毫无信心。有些城邦的人打算把船驶离海湾,去保卫自己的家乡。在这关键的时候,提米斯托克利挺身而出,建议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作战方略。在会上,提米斯托克利慷慨陈词,指出必须把战船集中在萨拉米海湾和波斯海军决战,才能取得胜利。他说,波斯战舰虽多,但船体笨重,因此港窄、水浅的萨拉米海湾能充分限制其优势,而且波斯水手们也不熟悉海湾水情和航路;而希腊人正相反,战船体积小,机动灵活,适合在这个狭窄的浅水湾中作战,加上水兵在本国海湾作战,熟悉水情能充分发挥力量。因此,提米斯托克利断言:“我们的舰队在窄海中作战,可以以少胜多,如若撤出萨拉米湾,在开阔的水面上决战,全希腊都要同归于尽。”尽管提米斯托克利说得很有道理,军事会议也先后开了两次,众人还是听不进去。
眼看战机就要失去,提米斯托克利焦急万分。突然,他灵机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为什么不请波斯人来帮一下忙呢?于是,他叫来自己的一个贴身卫士,交给他一封密信,让他去向波斯王告密,说希腊海军人心浮动,不敢交战,都想逃出海湾。波斯王见到密信,十分高兴,立即下令严密封锁海湾,不准放过一条船。
凌晨,波斯舰队完成了对希腊舰队的包围。海湾西口,200艘埃及战舰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堵住了希腊舰队的退路;海湾东口,800多艘波斯战舰排成三列,将海面封锁得严严实实。波斯王志在必得,把指挥权交给海军将领阿拉米西亚,自己在萨拉米海湾附近的一个山丘上搭起帐篷,准备悠然观战。站在他身边,手拿纸笔的史官,也正准备如实记录下波斯海军的辉煌胜利。
就在希腊人为是战还是逃的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位反对过提米斯托克利的将领突然从门外闯进来大叫:“停止辩论,准备战斗吧!
波斯人已经完全把我们包围了。”众人见事已至此,才决心听从提米斯托克利的命令,在萨拉米海湾同波斯海军决战。
被逼到绝境的希腊联合舰队在提米斯托克利的指挥下迅速摆开了阵形:科林斯舰队开往海湾西口顶住埃及人的冲击;主力舰队分为左、中、右三队,集中在海湾东口,与波斯主力抗衡。
也许老天爷也有意帮希腊人的忙。本来希腊海军只有战船358艘,而波斯庞大的海军拥有1207艘战船。在战役开始前,由于不熟悉天气、航线,波斯海军在实施包围行动时,先后两次遇到飓风,有600艘战舰随风破碎,战斗力损失了一半。
战斗开始后,双方战舰在性能上的优劣很快显示出来。雅典的新式三层战舰长40米左右,170名桨手分别固定在上中下三层甲板上。
体积小、速度快、机动性强,吃水浅。而波斯老式挂帆战船,体积大、速度慢、机动性差、吃水深。提米斯托克利发挥自己船小快速的优势,机智地指挥雅典战船不断地向波斯战船作斜线冲击,利用船头一根长约5米的包铜横杆,先将敌人的长桨划断,然后调转船头,用镶有铜套的舰首狠狠冲撞波斯战舰的腹部。敌舰就这样1艘1艘地被撞沉。一番激战后,波斯前锋舰队抵挡不住,被迫后撤。而正从后面增援的波斯战舰并不知道战况,它们笛鼓齐鸣,猛往前冲。由于正值顺风,满帆的后援战舰冲入海湾,正好同后撤的前锋舰只迎头相撞,乱成一团。提米斯托克利见此情景,乘机指挥全军四面出击。波斯舰队进退两难,被冲撞得七零八落,毫无还手之力。海军统帅阿拉米西亚见败局已定,只得狼狈后撤。
波斯王薛西斯在山头上从头到尾目睹着这场海战的经过,无奈地看到波斯战舰沉没的沉没,被擒的被擒。8个小时的激战,波斯舰队200艘战船被击沉,50艘被俘获。薛西斯万万没想到自己败得如此之惨,不由得痛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