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探秘
7327800000032

第32章 谍海诡异世界军事探秘(2)

攻占硫磺岛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打的一场经典战役,美军把旗帜插上硫磺岛的照片,成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浴血奋战的象征。当时,康纳上校手下共有6名密码员,在战斗开始的前两天,他们通宵工作,没有一刻休息。整个战斗中,他们共接发了800多条消息,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攻占硫磺岛战役中“无敌密码”大显了身手。而编制这种“无敌密码”的人又是谁呢?

一个叫菲利普·约翰逊的人提议用纳瓦霍语编制军事密码。约翰逊的父亲是传教士,曾到过纳瓦霍部落,能说一口流利的纳瓦霍语,而在当时,纳瓦霍语对部落外的人来说,无异于“鸟语”。这种语言口口相传,没有文字,其语法、声调、音节都非常复杂,没有经过专门的长期训练,根本不可能弄懂它的意思。极具军事头脑的约翰逊认为,如果用纳瓦霍语编制军事密码,将非常可靠而且无法破译。

1942年初,该建议由约翰逊提出,他说,如果用纳瓦霍语编制密码,可将用机器密码需要30分钟传出的三行英文信息,在20秒内传递出去。

美国太平洋舰队上将克莱登·沃格尔接受了约翰逊的建议。1942年5月,29名纳瓦霍人作为第一批密码编译人员征召入伍,在加利福尼亚一处海滨开始工作。不久,根据纳瓦霍语创建的500个常用军事术语的词汇表制作完成。由于没有现代军事设备的专门词语,因此代码中经常出现比喻说法和拟声词。

此后的太平洋战争期间,420名纳瓦霍族人加入了密码通讯员的行列,他们几乎参加了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发动的每一场战役。用纳瓦霍语编制的密码被用来下达战斗命令,通报战情,为最终打败日本军国主义者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纳瓦霍语外,在欧洲战场,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另一种印第安语——科曼切语密码也大显身手。查尔斯·希比蒂是当时的科曼切语密码员,目前居住在俄克拉何马。根据老人回忆,当年报纸上的征兵广告说“征召年轻的科曼切人。要求未婚、无家庭拖累、会说本族语。特别是在语言方面要求极为严格,必须十分流利。”

在科曼切语创建的由250个军事术语组成的词汇表里,轰炸机成了科曼切语中的“怀孕的鸟”。1944年1月,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当希比蒂登上犹他滩时,指挥官命令他:“通知总部我们成功登陆了,现正准备占领敌方阵地。”顶着炮弹掀起的沙子和海水,希比蒂掏出无线电发报机,迅速用科曼切语发出了这条信息。科曼切密码通讯员希比蒂发出了第一条登陆诺曼底的信息。海滩上,炮弹和曳光弹不断在头顶上爆炸,一阵静电干扰之后,无线发报机传来信息:“收到。守住滩头阵地,弄清敌人方位。增援部队很快抵达,完毕。”

在诺曼底滩头大显神通之后,对于这种密码,纳粹德国的情报部门也绞尽了脑汁,始终未能找到破译的方法。

无论是纳瓦霍族密码员还是科曼切族密码员都没有因为他们的巨大贡献在战时或战后获得表彰。因为当时的五角大楼认为这些密码员在接下来的冷战中可能再派上其他重要用场,因而不宜暴露,并命令他们严格保守秘密。但是,随着密码技术的进步,这些古老的密码已经完全成了古董,密码员们终于获得了迟到的荣誉,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已经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世。

对这迟到了半个世纪的表彰,布什也不胜感慨。他说:“他们勇敢地工作,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值得所有美国人尊敬和感谢。现在,29名纳瓦霍人其中25人已离开人世,这些人的名字将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柏林墙下有耳推倒柏林墙10周年纪念仪式于1999年11月举行,苏联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德国前总理科尔、美国前总统布什重聚柏林。戈尔巴乔夫和布什在象征东西方对抗的柏林墙边热情握手,一派“喜庆平和”

气氛。然而,就在这柏林墙下,美国中情局曾经与苏联克格勃发生过多年秘密的较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首都柏林一分为二,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战略结合点,自然也成了美国中央情报局从事间谍活动的理想场所。那时候,窃听是最普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间谍活动之一。英国间谍机构军情五处向美国中情局建议,苏联军事设施有地下通讯电缆通往东德和东欧各国,中情局完全可在这方面做文章。局长希伦科特亲自拟定了一项名为“黄金”的窃听计划。希伦科特自称视金钱如粪土,却把这项窃听工程命名为“黄金”,他认为,优质的情报比黄金还有价值。

最终,计划确定为从西柏林建窃听隧道穿过勃兰登堡门,再延伸进入东柏林,截听苏联军事通讯。“黄金”计划非常保密,只有中情局少数领导人知晓。

窃听隧道从1949年开始构思和设计,前后用了5年时间才完成。

这可能是世界历史上最秘密而艰巨的窃听工程,于1954年8月正式开始挖掘,挖凿只花了半年,但设计、勘探、情报搜集和试验,用了几年时间。

为了迷惑苏联人,也为了不让自己人胡乱猜测,中情局指示,在西柏林隧道起点之处伪装兴建仓库和雷达站。当时,苏联克格勃也曾对此产生过怀疑,但当得知是建仓库和雷达站时,也就不再在这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了。为了保密,整个工程由美军工兵部队负责实施。

1955年2月,窃听隧道开始正式运作,长500多米的主段里面布满了电子偷听器,能清楚地截听到苏军的电话和密码信息。这条隧道虽然只使用了一年多,但窃听到大量优质情报,为中情局赚够了面子。

第一个重要信息于1954年年底截获:苏联军方传达克里姆林宫指示,要求驻东德苏军保持良好纪律,不可破坏和谐气氛,配合政府同联邦德国(西德)改善关系。分析人员根据这份情报作出判断,柏林结束战争状态有望。此外,中情局凭借这条隧道掌握到,苏联夸大了在民主德国(东德)的驻军实力,苏军不可能突然向西柏林发动进攻。中情局还获知苏军在民主德国修建了特殊的武器库,苏联人可能会在民主德国部署原子弹。美国通过隧道窃听,更有效地掌握了苏联的欧洲战略和意向。

然而,1956年4月,苏军一条由东柏林通往莫斯科的电话线失灵导致了这条窃听通道的曝光。通信兵在进行检修时,意外发现地下电缆有一段被人搭线破坏。顺藤摸瓜,他们终于发现了这条窃听隧道。苏军突击队员火速赶到,用烈性炸药炸开隧道时,还有几名美国情报人员正在进行秘密作业,听到爆炸声后仓皇逃入密室返回西柏林。密室入口迅速自动堵塞,苏军无法进入。

苏联高层对窃听事件极为恼怒,美苏为此也进行了高层会晤,最终就低调处理此事达成一致。随后,为挽回面子,莫斯科称美国人搞的地下活动自己早就知道了,而且故意发放很多假情报愚弄美国。

1961年8月,赫鲁晓夫在冷战危机中下令筑起柏林墙,这倒为中情局的窃听活动提供了更为安全的掩体,美国继续在柏林墙下从事间谍活动。

1965年,克里姆林宫不满美方继续窃听,指示驻柏林的苏军司令大曝当年美国柏林隧道丑闻,并带记者参观隧道及里面的设施,声称打赢了一场地下间谍战。中情局被迫在形式上进行了调整和掩饰。

西方情报人员事后透露,苏联人所发现的仅是隧道的其中一段,尚有隐秘支线一直未被发现,继续长期运作。柏林围墙被拆除已10年,窃听隧道仍然存在,美国情报机构是世界最大窃听者。前不久,俄罗斯一位前情报官员也证实:“柏林墙是冷战的象征,真正的冷战却在墙下进行。墙倒了,并不意味着激烈的间谍活动也停止了。”冷战时期,中情局在柏林的监听站,与美国设在英国约克郡门威斯希尔的全球最大监听站F—83情报站连接,因而欧洲情报人士相信,美国仍继续利用冷战间谍设施,窃听俄罗斯和欧洲各国商贸和技术情报,对俄罗斯则是全面窃听。事实上,“战事”仍在持续。

击落美国“黑衣女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