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80首
7331200000008

第8章

李广是西汉名将。祖先是秦代大将李信,李广自幼受家世影响,学习骑射,武艺超群,胆略过人。有一次,李广出雁门抗击匈奴,因匈奴兵多,李广伤势很重,竟被匈奴俘虏,匈奴用网将他装在其中,驮于两马之间,行了十余里,他佯装已死,眯着眼偷瞧,见旁边有一匹匈奴骏马,于是腾空脱网,跨上这匹骏马南逃。匈奴见状,数百骑急追,李广射杀追骑而归。李广威名远着,匈奴称他“汉飞将军”,闻其名,不敢交战。在他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好多年不敢进犯。

游yóu 子zǐ 吟yín

〔唐tánɡ〕孟mènɡ郊jiāo

慈cí母mǔ手shǒu中zhōnɡ线xiàn,游yóu子zǐ① 身shēn上shànɡ衣yī。临lín行xínɡ密mì密mì缝fénɡ,意yì恐kǒnɡ②迟chí迟chí归ɡuī。谁shuí言yán寸cùn草cǎo③心xīn,报bào得dé三sān春chūn晖huī!④

注释

①游子:离家远游的人。②意恐:担心。③寸草:小草。④三春晖:春天的阳光。

诗意

慈母手中的一针一线,织成了游子身上的衣服。临出门还在密密的缝制,寄托了母亲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的担忧。就像小草无法报答春天阳光的哺育一样,博大无私的母爱也是子女无法报答的啊!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吧。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注释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背景知识

孟郊(公元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尉协律郎等职。他一生穷愁,不苟同流俗。所以虽有朝愈李观等人为之揄扬,却始终未能免于饥寒冻馁,被人称为“寒酸孟夫子”六十四岁时赴山南西道任官,行至阌乡暴卒。有《孟东野集》。

孟效存诗四百余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倾诉穷愁孤苦的作品。他的诗朴质而深挚的诗风,在当时是别开蹊径而富于创造性的。他蕨心造诣,惨淡经营,以白描的手法抒情写景,却能达到深刻生动的境地。苏轼赞美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孟效有意矫正大历以来内容空洞格调平庸的诗风,他的诗不讲究音韵的谐和响亮,却能表达作者的内心深处的情感。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归、晖。押的是ui韵。

延伸阅读

孟郊,早年隐居嵩山,直到40多岁才考取进士,放榜的那一天,他十分兴奋,写了一首着名的七言绝句:“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两个成语。但是他后来仍不得志,终生穷困潦倒。他受到中唐大文人韩愈的推崇,当时人称他们为“孟诗韩笔”。望wànɡ 洞dònɡ 庭tínɡ①

〔唐tánɡ〕刘liú禹yǔ锡xī

湖hú光ɡuānɡ秋qiū月yuè两liǎnɡ相xiānɡ和hé,潭tán面miàn②无wú风fēnɡ镜jìnɡ未wèi磨mó③。遥yáo望wànɡ洞dònɡ庭tínɡ山shān④水shuǐ色sè,白bái银yín盘pán⑤里lǐ一yī青qīnɡ螺luó⑥。

注释

①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②潭面:指洞庭湖面。③镜未磨:古代镜子是用铜做的,磨了才能光亮。这里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平的铜镜。④山:指君山。又称湘山、洞庭山,在洞庭湖中。⑤白银盘:比喻洞庭湖。⑥青螺:螺,螺蛳。青螺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形。这里用来比喻君山。

诗意

秋天的月亮美丽动人,它与洞庭湖的风光交相辉映,优美而和谐。湖面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一样。遥望湖中的君山,它倒映在水中,仿佛一只银盘里放了一只青色的田螺。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谪朗州(今湖南常德)期间。据说刘禹锡曾六次到过洞庭湖,这首诗写的是他秋天到洞庭湖所见之景。

洞庭湖在月光的照耀下,湖面薄雾蒙蒙,水天一色,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水如同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远远看去,湖水当中的君山,如同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安放在银盘之上。诗人运用一连串比喻和奇特的夸张手法,由衷地赞美了洞庭湖的奇丽景色。表现出诗人非凡的想像力。这首诗意境深远优美,语言灵秀妥贴,是写洞庭湖的上乘之作。

背景知识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的诗也写得很有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帮你朗读

此诗的韵脚为磨、螺,押o/uo韵。

延伸阅读

长庆年间,刘禹锡、元稹(zhěn )、韦楚客三位诗人相约到白居易家喝酒。席间谈到三国和晋代的兴亡史时,四个人感慨万千。于是提议每人做一首《金陵怀古诗》。刘禹锡最先完成,名为《西塞山怀古》。白居易读后说:“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于是其他三人不再作诗。

浪lànɡ 淘táo 沙shā

〔唐tánɡ〕刘liú禹yǔ锡xī

九jiǔ曲qū ①黄huánɡ河hé万wàn里lǐ沙shā,浪lànɡ淘táo风fēnɡ簸bǒ②自zì天tiān涯yá。如rú今jīn直zhí上shànɡ银yín河hé去qù,同tónɡ到dào牵qiān牛niú织zhī女nǚ家jiā。

注释

①九曲:弯弯曲曲,九是形容弯曲之多。②浪淘风簸:是指古代采金的过程。采金人先从水中将泥沙挖出来一遍遍地淘洗沥干,然后抛向空中,在风里把金子和沙子分开。再经过冶炼,才能炼出真金。这是非常辛苦的劳动。

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万里泥沙,采金人在这里淘呀簸呀,简直是淘遍了天涯。真想沿着河水,上到银河去,一块去看看牛郎和织女的家。

赏析

刘禹锡在贬官期间,目睹了当地百姓从事淘金生活的艰辛,非常同情,写了九首《浪淘沙》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后来《浪淘沙》成为一首着名的歌曲,成为常用的词调。这是模仿淘金人的口吻来写的,他们整天忙碌,不得休息,忍不住仰望银河,想要去看看牛郎和织女是怎么生活的,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一句写黄河奔腾,非常有气势,而后两句多用口语,好像在唠家常,平平易易,但是真实亲切,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背景知识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中进士。官监察狱史。顺宗时与柳宗元 一起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十年后又被贬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晚年召回京师,官至检校礼部尚书。 刘禹锡的许多诗歌,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针贬时弊,观点鲜明。他善于向民歌学习,创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语言生动,风格清新,寄意深远。有《刘宾客文集》。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沙、涯、家。押的是ɑ韵。

延伸阅读

自古相传,织女是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妻。后来王母娘娘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王母罚他们隔银河相望,只准在每年七月七日的晚上,通过鹊桥相会一次。从此,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节。又传说汉代时曾有人坐木筏,沿着汉水往源头走,很久后到了一个地方,看见一位男子牵着牛在河边喝水,一位女子在织布,原来这是牛郎织女的住所,他竟然漂流到银河上来了。这个典故叫“泛槎入河”。

竹zhú 枝zhī 词cí①

〔唐tánɡ〕 刘liú禹yǔ锡xī

杨yánɡ柳liǔ青qīnɡ青qīnɡ江jiānɡ水shuǐ平pínɡ,闻wén郎lánɡ江jiānɡ上shànɡ唱chànɡ歌ɡē声shēnɡ。东dōnɡ边biān日rì出chū西xī边biān雨yǔ,道dào是shì无wú晴qínɡ②还hái有yǒu晴qínɡ。

注释

①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②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诗意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平平,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情)原来却有晴(情)。

赏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背景知识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他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着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着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帮你朗读

此诗的韵脚为平、声、晴,押ing/eng韵。

延伸阅读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这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主要因四川乃熊猫之故乡,竹子甚多)民歌中的《竹枝》,流传年代古老,白居易诗中有:“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刘于长庆二年(八八二年)任夔州刺史,这年春正月他来到建平(今巫山县)见到民间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舞,以“曲多为贤”。带有赛歌的性质。他由此受到启发,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实际是为当时民间的竹枝词歌舞作的新词。他的新词具有鲜明的民间歌谣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当时的白居易、李涉以及其后的皇甫松、孙光宪等都写过竹枝词。

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宋代黄庭坚称赞刘的竹枝词说:“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苏轼也很赞赏,当黄庭坚向苏吟读刘禹锡九首中的第一首,即:“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时苏轼叹道:“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见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词》)。宋代不少文人写《竹枝词》,除苏轼、黄庭坚外、还有苏辙、杨万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

赋fù得dé① 古ɡǔ原yuán草cǎo②送sònɡ别bié

〔唐tánɡ〕白bái居jū易yì

离lí离lí③原yuán上shànɡ草cǎo,一yī岁suì一yī枯kū荣rónɡ。野yě火huǒ烧shāo不bú尽jìn,春chūn风fēnɡ吹chuī又yòu生shēnɡ。远yuǎn芳fānɡ④侵qīn⑤古ɡǔ道dào,晴qínɡ翠cuì⑥接jiē荒huānɡ城chénɡ。又yòu送sònɡ王wánɡ孙sūn⑦去qù,萋qī萋qī⑧满mǎn别bié情qínɡ。

注释

①赋得:这首诗是应考的习作,按考试的规定,凡是指定题目的诗题,前面要加“赋得”两字。②古原草:原野上的野草。③离离:草很茂盛的样子。④远芳:远处芬芳的青草。⑤侵:这里是遮盖的意思。⑥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青草。⑦王孙:上古时指贵族的子孙,后来常用来指代出门远行的游子。⑧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诗意

原野上的草长得多茂盛啊,秋冬时枯萎了,一到春天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看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熊熊野火,烧也烧不尽它,春风一吹,它就恢复了活力,迅猛地生长。远处散发着芳香、沐浴着阳光的青草密密地遮盖了道路,连接着远处荒废的古城。在这一望无际的绿色中,我又要送别朋友远行了,这郁郁葱葱的青草,正如我依依不舍的心情啊。

赏析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