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田野上的教室
7331600000029

第29章 田野在线:学生实验出效果(8)

在学报工作期间,我对人类学的认识是肤浅的,仅停留在知识表面,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物质遗产等与人类有关的文化,人类学的论文也就是对这些现象或物质进行描述和评论。而对于文化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女性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这些分支的理解更是模糊不清,不知为何这样分,也不知该如何区分。当我看到亲戚朋友们对人类学这个专业表现出的一脸诧异时,我却不能给他们一个很好的解释,只能简单的回答说人类学是研究与人有关的文化遗产。人类学研究也许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正如我在接触人类学之前对它的“无知”一样。可是,一旦有一天你了解了人类学的相关知识后,你就会发现,人类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它为人类认识自身及其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途径。

经过将近一年的研究生学习,我对人类学有了更为准确而深刻的认识,从中领悟到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的行为方式的科学,研究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既包括人类本身体质的发展,也包括人类创造的文化的发展。过去,由于知识水平和技术的制约,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只能依靠神话与传说来解释自己的起源、文化的形成与变化等问题,而人类学就是一门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回答关于人类自身的一系列知识的学科。人类学希望建立关于人类及其行为的总括性知识,达到不带偏见地认识人类差异性的目的。人类学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田野实践及其对他者文化的感悟所提升出的一种广博与宽容,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人文视野与关怀。

3、我的人类学田野

人类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强调整体观、文化相对观,最有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参与观察法和跨文化比较法。

记得初次走进田野时,我的心里是那样的忐忑不安:没有一点理论基础,更没有任何的田野经验,只是硬着头皮打上行囊,直奔广西金秀六巷而去。但倍感幸运的是,这次田野有师兄覃锐钧和同学张劲夫同行,是他们给了我做田野的勇气和信心,教会我做田野的方法。记得徐老师曾对我说:“做田野就像学游泳一样,要先下海才能学会,做田野就要走到田野里中去,在田野中慢慢摸索和学习,这样才能成长得更快。”的确,田野经历让人感受很深,从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从书本上学到的更为形象、真实,毕竟纸上谈兵终觉浅。但做田野又是一件苦差事,去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卫生条件也相当差,要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进行少则两周,多则几个月甚至一年的田野工作,得具备较强的忍耐力,经得起寂寞之廖。正是在这样的田野环境中,才成就了一代代人类学大师,他们值得我们永远崇敬。

两次走进大瑶山,对金秀六巷乡六巷屯花篮瑶族进行调查,多少辛酸苦辣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田野锻炼了我的耐心,使我学会容忍和接纳一切不快之事,适应不同的生活习惯,耐心听取不同的声音。对于生活在交通不便的大山中那些质朴的农民,我深表同情,同时也想为他们找出一条致富的出路,希望我们的调查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虽然田野是辛苦的,但这也是人类学者接触和了解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阶层人群真实生活的一条有效的甚至是必需的途径。正如马林诺斯基所言:“研究者和他的研究对象,在生活上必须打成一片,在同一个屋顶下居住,在同一张餐桌上一起吃饭,用当地的语言交流,对当地的日常生活细节以及影响整个当地社会的重大事件,做细腻的观察和记录,体会当地人在意识上的差异和冲突。”

4、遨游在人类学的书海里

读了十几年的书,从未用心去记过一本教科书的书名和作者的我,而今却用心在记一些人类学着作的书名和作者,还设法记住书的大体内容,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在这些书的世界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学术理想,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书中的一些理念、思想也影响到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了我对过去一些问题的看法。

人类学着作中的经典之作实在是太多了,它们都不是过去我所认为的一些民族志调查报告,而是以一种多元式的写作方式,体现人文关怀的着作,如《忧郁的热带》、《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社会学与人类学》、《萨摩亚人的成年》等,通过阅读这些着作,我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国民族的异文化,开阔了思想视野,能够客观的评价自我文化。在阅读经典着作的同时,还要做好读书笔记,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将经典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尽管痛苦,但还是很有收获的,对将来的论文写作帮助很大,还可在字里行间找到自我。对于读书,王铭铭教授曾说过:“要跨过人类学的门槛,先要读一批书,特别是人类学的经典之作,不读书不能成为学者,这是很自然的事。”是的,书要多读,写作也要多写,看书不单单看内容,还要看作者的写作手法,从模仿写作开始,逐渐加进自己的一些写作手法,经过这样的训练来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尽管自己现在还不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但我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一定能写出较好的论文,对得起导师的教诲。

5、不断感悟人类学

人类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普同性、整体性、整合性、文化相对论四大特征,同时它还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其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包含了尊重他者和尊重自身的人文关怀。它要求我们立足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正因为禀着这种精神,人类学家始终尊重他者,坚持批判他者,反思他者;也批判自我,反思自我,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类学运用复合的研究方法,以一种谦卑的姿态静察人,在这一点上它透出一种智性,因为它要你以一种无知的心态去认知,驱除内心的狂妄情绪。人类学研究要求人类学家在考察的过程中不带任何“滤色镜”来观察对象的“本色”,这就需要人类学家自身通过一定的时间在研究对象的社会中间积累修养。田野研究不主张将某个文化放入实验室般地加入某种条件观察其变化(尽管事实上早期的人类学有人这样做过),相反,它更注重研究对象自身的本来面目和他们的自主性。进入田野的主体始终是被研究者,而不是研究者。这样,就要求人类学家在走出田野之前必须是不带“滤色镜”地记述他人。源于实际生活的人类学叙事和知识更容易走近生活,而非学术殿堂的技术性话语和自命清高。

人类学使我学会平等对待不同的人,不论是来自种族的差异还是社会阶层的差异;也让我能够看到人类生存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让我更能体贴别人的心意,珍惜所面对的每一个人。

我对学习人类学的体会经历了从“无知”到感知的变化,现在虽然已对它有所了解,但还未达到一个科班学生的水平,我还需不断加强人类学着作的阅读,多下田野,多练习写作,从人类学理论和田野中不断提高人类学的悟性,尽快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一名人类学方向的专业人才。

能跨入人类学的大门,我是幸运的,我已深深的喜欢上这门学科,它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要好好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以实现我的学术追求。

九、一个人的田野才是人类学者的成年礼

韦小鹏在发言中说:

记得自己曾经埋头在一部心灵为之震撼的书里,反复做过这样的一个梦:梦中,远方有一座灯塔在召唤自己。我听命了。努力的向它走近。当我触摸到它的一刹那,它立马远离我而去,重新成为召唤我的远方的灯塔。我再次听命。可这一次却步履艰难。蓦然回首,方才发现自己走在一条长长的阶梯上,环顾前后左右,只有身后的长长的孤影伴随。与其说这是我在梦乡中偶然做的一个梦,不如说这就是我的读书、田野与学术感悟的真实写照。读书、田野与学术感悟,完完全全是一个人的事情,谁也帮不了你。而这一过程真的就这样的孤单,就这样的寂寞。走在长长阶梯上的,永远是你一个人,惟有身后长长的孤影做伴。

1、要系统地读书

我一直以为书,尤其是经典的好书,是人类灵魂的灯塔。因此,我们要走近灵魂的灯塔,就必须好好的读好每一本书。可当我面对浩瀚的人类知识宝库时,我茫然了。这么多,怎么读啊?!举手无措的时候,导师的话在我耳边回响。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先从名家经典读起,国外的读不懂,就读国内的。在读书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遇到读不懂的句、段、页、章,就先跳过去,不管它。等读完全书后,把前后文串起来,再去读那些读不懂的地方,若还是不明白再请教。读书也不一定非要拿出一天半天的时间来读,要合理安排,今天读上一章,明天读上一章,日积月累,日子长了,就可以对全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由此,我开始了自己读名家经典的征程。

在没有读李亦园先生的《文化与修养》之前,我对中国民间的传统信仰真的一无所知,而是一味地坚信它们是封建迷信。读完此书之后,我方才明白,在中国,除了有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之外,还有本土的道教和多种多样的民间信仰的传统宗教。而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它集佛道等宗教成分于一身。多年以前,为什么把民间的宗教信仰统统划为封建迷信,是因为在宗教界说上存在纷争。而李亦园先生的书中,在这个问题上是非常的明确的。他指出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有两种特色,其一是一种“普化的宗教”(diffusedreligion),它的信仰范围可包括祖宗崇拜、神明崇拜、岁时祭仪、生命礼俗、符咒法术等,这也正是它与西方“制度化的宗教”(institutionalreligion)有很大差异的本质之一。其二是中国的民间宗教的核心仅是超自然系统或神明本身,与伦理道德因素之间有着相当程度的分离,宗教信仰中依照现有是伦理道德标准作奖惩的判断,不对道德本源做哲学性探讨。基于上述两个特色,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就显得非常的现实而功利,甚至具有强烈的巫术。这也正是民间宗教容易被诉刺为封建迷信的缘由。

由此,我对中国的民间宗教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民间宗教是宗教,不是封建迷信。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来了。中国的民间宗教的过去、现状如何?李亦园先生形成这一套理论的文化背景是什么?他为什么提出这套理论,其目的又是什么?在李亦园先生之前有没有人就中国民间宗教进行过研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面对这一串串的问号,我再次陷入了茫然。经过反复的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明白:自己所有的茫然、困惑,都是因为读书的面太过与狭窄,就像井底之蛙看天,而且非常的零碎。也正是因为读书面的狭窄而零碎,所以没有形成系统;因为没有形成系统,所以只停留在表面;因为停留在表面,所以没有能够真正的拥有知识。人类学的每一套理论都是自成体系的,而且前前后后都是一脉相承的,并都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倘若抓不住前面的,就完完全全没有办法了解后面的东西。因此,在读书的时候不能像蜻蜓点水,只取一点,而是要比较系统的读,反复地读全文,力求把握作者的思想体系;要认真思考作者讲了些什么,他的意思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的这些思想在过去和现在有什么影响和意义?也要注意了解作者之后是否有人对其思想有什么发展?此外,读书的时候要注意把书中谈到的同一个问题的内容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才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方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拥有知识。

2、一个人的田野才是人类学者的成年礼

乔健先生在《漂泊中的永恒》一书中,用“寂寞”和“漂泊不定”这两个概念来界定人类学者的人类学生涯。前者显而易见,而后者则有两层含意:“一是生活上的,因为人类学者必须做田野调查,需要远离家门,居无定所;另一则是思想上的,不少人类学者的研究兴趣都是不断变化的,可以忽而亲属制度,忽而文学艺术,忽而非洲的一个初民部落,忽而亚洲的一个现代都市。”

我的田野调查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只有两次,而且做的都是南壮族群调查,但是这两次一个人的田野却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触。我的田野调查点离南宁市区并不是很远,之所以是这样,全是导师出于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并一再嘱咐我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随时电话联系,但我并不因为近水楼台而举手捞月,导师似乎也看出我的心思,所以故意不帮我选定调查点,递给一张介绍信,就匆匆把我外“赶”。刚刚下到调查点,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我调查工作真是一筹莫展。而此时,只要我拿起手中的手机一打,立马就会从导师那里获得工作秘籍,可我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坚持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不管是烈日当头日,还是倾盆大雨天,走在陌生乡间僻野的永远是我一个人。缘于自己的倔强和工作方法上的欠缺,我遭遇了很多困难:在乡镇政府碰壁;在乡间语言不通;渴了,找不到饮用水;他人的误解、冷漠与嘲笑……这一切使我心间一次又一次觉得世态炎凉,让心中一次又一次的顿生无助、孤独、寂寞感。但是我不怨言,也没必要怨言,因为我并没有因为田野调查过程中的重重困难而退缩,也没有因为田野调查的单调而感厌倦,也没有因为田野中的孤寂、无助而生恐惧,更没有像马林诺夫斯基那样发出对命运的诅咒;因为我心里清楚:人类学者的学术生涯开始于田野、飘泊于田野又终结于田野。“一个人的田野才是人类学者的成年礼”。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孤独和寂寞之故,而孕生了人类学“善待自己,善待他者”的精神,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学家。

十、田野:体验他者的世界与回归自我文化

张劲夫在发言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