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记忆术
7331700000036

第36章 永记不忘而能立刻想出的“确记术”(2)

这种画法固然很好,其实也不必用五颜六色,只要有红、绿、黄三色就可以了,如此就可把参考书和笔记变成很容易复习的课本。红、绿、黄等三色,恰好与交通信号相同,红代表危险,绿代表安全,黄代表注意,这种种意思都可用到参考书上。例如在重点之中,凡是那些绝对不能错,而又不好记的地方,也就是自己认为危险的地方,一律画上红色标线。其次比较好记的地方,一律画上绿色。至于记忆模糊不清的地方,可通通标上黄线。如此画过之后,可使各部位的难易度一目了然。

因此当复习时,立刻就可决定“战略”,究竟该把重点放在何处?尤其在有限度的时间内,可先集中全部力量念红色部分,如有余暇才念黄色部分。至于绿色部分,只要用眼睛扫一遍就好了。这和完全不分重点,只读一片黑字的书效果要高出很多。因为没有套色的黑字参考书,和套两色或三色相比,显然后者能引起读书的兴趣。何况由自己标色,更可根据自己的程度画重点。

176.易错的固有名词,适用“受位受质”原则

我在中学时代,世界史是我最得意的学科之一,但其中使我最感到头疼的,就是欧洲各国国王的名字。英、法、德、西班牙等,所谓西欧列强的历史,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四个国家都出现名字相同的国王。例如就拿“查理”来说,是出现最多的国王。在一个国家还不仅一个查理,因此只好编号,叫作一世、二世、三世,一直多到九世、十世、十二世,此外还有“傻查理”“胖查理”“矮查理”等不一而足,以致使各王朝的史实为之混乱,究竟哪个查理是哪个国家的国王,很难叫人弄清。

关于这种错综复杂的国王名,经我苦心思虑的结果,我终于研究出一套记法。按照教科书的规定,把欧洲各国叫Charlcs的国王,一律按照英文译成“查理”。但当我看到“变位变质”的原则时,我想各国“查理”名字的原文绝不相同,于是我就立刻查我哥哥的德文词典和法文词典,结果我发现德文的原文是Carl或Karl,而拉丁原文则是(Calorus,西班牙文是Carlos,意大利文是Carlo,法文原文虽和英文相同但发音不同,这时不由得把我高兴得跳起来。

于是我立刻按此法来记忆:例如以前每当提到“查理一世”时,我就心想:究竟是使法兰克王国强盛的法王查理一世呢?还是实行君主专制政治的西班牙王查理一世呢?抑或接受“权利请愿书”的英王查理一世呢?实在使我弄不清。但如用我的新记忆,法王查理一世可改成“夏鲁鲁一世”,西班牙王查理一世可改译成“卡罗斯一世”,只有英王查理一世维持原状。

其实何止查理,很多外国人名都应如此记忆。英文的Philip(可译成腓力普),西斑牙文写作Fdipe(可译成菲利培),法文写作Philppe(可译成腓力培)。此外英文的William(威廉),德文写作Wilhelm(可译成威尔哧尔姆);英文的Henry(享利),法文写作Henri(可译成安利)。

世界史上的人名地名最乱,所幸目前并没规定必须使用某种译名,因此我们可以自己根据各国原文重译,因此这种译名还能带有各国语文的语感,既能在听觉上分得很清,当然不会使记忆混淆模糊。

177.记忆时可兜圈子想

世间最令人惋惜的事,莫过于在考场上把功课忘掉。我们常见到一些考生,在考试时把本来会的东西忘掉,怎么想也想不起来,正在刚要想起来时,交卷的铃声已经响起,走出考场后一直跺脚懊悔。

功课一旦忘记,不论你如何想,一时也很难想起,但不妨用下面这种方法来想。例如你外出时把雨伞弄丢了,你就要先回忆你最后到那里,就可以为线索一路追忆下去,追到最后你可能顺利想起:“啊,我走到甲地时还拿着伞,但到达乙地时却不见了,那么……”,如此就迫近到问题的核心。接着你又会想起:“这样说来,我离开甲地时是坐公共汽车。唉呀!对啦,我把伞放在公共汽车椅子上了。”最后终于完全想起来。

换言之,就是根据时间空间的经过,一步步往前回忆,最后终会确定遗失的地点。考试和读书时的忘记,如能用这种方法来想答案,一定能事半功倍。就是当你功课忘记时,不要直接去想主题,要尽量兜圈子,从周围环境来回忆功课忘记的线索。例如中学试题有“北斗七星是以北极星为中心往左转,并以每小时口口度的比例移动,这是由于地球自转所形成”,假如你把这道填充题的“十五”度忘掉,那你就可以从地球的旋转和天体的年周运动想起。这时你就不必太注意里面的数字,要采用找寻的方法,就是把焦点放在跟这个数字有关的事情上。你首先要回想,当你学北极星这个恒星的日周运动之前,你都学了一些什么东西,假如你能想起这些记忆,就能想起口口里面的数字。

为了充分运用这种方法,在平日读书时,就注意在考试时如何能想起来。关于此点,就是不要乱记,要有系统地记,按照顺序地记。如此当你回忆时,只要按照顺序往前推算,就可以把忘记的功课想起,还有你在作功课时,必须把关联事项记住,这种事项就是防备忘记的法则。

在考试时,一点点小事会使头脑混乱,原因是太紧张。要想避免这种情形,就要建立记忆系统,对自己的记忆有信心。

178.很多科目使用一本笔记,可延长记忆效果

我曾注意中小学生的笔记本,几乎是每科都使用一本笔记。在写老师所讲的功课时,用几本笔记都无所谓。但整理功课和复习功课时,再用很多笔记本就成问题了。因为使用笔记本的多少,跟在大脑里所留的记忆痕迹有关,所以此事有详加研究讨论的必要。

关于记忆最感到头疼的事,就是表面类似而实质不同的东西,一碰到一起记忆痕迹就立刻融合,而使你的记忆模糊不清,最后个个记忆互相吸收消失,这是记忆的一大特征,如此记忆就很难重视,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重叠效果”,就是忘掉已经记住的东西,使记忆的印象消失。

为防止这种重叠效果的出现,就是用一本笔记簿记很多科目的笔记,例如1—10页写英文单词,11—20页写数学公式,21~30页写化学方程式,这都是需要死记的东西,你应该充分利用笔记本。

反之你如果用很多笔记本,只要翻翻笔记本的页数,一看见写得满满的英文单词一国际音标一中文译文,就会把你吓得连连叹气。即使你能拿出毅力记住,这种记忆也会受重叠效果的压制,并且随时间而淡忘下去。

很多科目写在一本笔记簿上,只是记那些需要背诵的部分,如此可避免心理饱和状态。所谓“心理饱和状态”,就是在相同的行动中丧失意欲。注意力不能集中是主要毛病,但如此能把笔记本内容加以多种变化,就会产生新的记忆机能而引起你的读书兴趣。

179.认为已经记住的东西,再多念三遍

彻底记住的东西,比马马虎虎记住的东西能维持长久鲜明的记忆。认为考试不会出的地方,或者最容易的地方,都是考试最容易错的地方。凡是自己认为已经记住,或认为很简单的功课,都必须加以注意。

为防止这种错误,要反复练习已经记住的东西,也就是要“过剩学习”。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之后,再不感兴趣的功课,也会发生兴趣而成为习惯,如此当然会创造出记忆形态。

打高尔夫球和棒球时,过剩学习也很重要。容易的动作以及基本动作,也都要反复练习。特别是打棒球,每当球员出现一种好姿态,教练就会鼓励反复练习。就是打高尔夫球,每天握一次球棍,以及挥棍的简单动作,都是练好高尔夫的秘诀。反之如有所疏忽,只练几遍就认为不会错了,这是记忆最危险的事,问题是出在“已经记住”。“过剩学习”的原理,就是在反复练习几遍,把功课记得牢牢的。所谓“过剩”,就是过分练习,是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

问题是反复练习,最少要练习几遍,才不致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关于此点,我曾对几个中学生说:“念会了以后,最好再练习三遍。”这三遍,我并没心理学上的根据,不过据我的实际经验和调查很多考生的结果,这三遍是加强记忆的起码条件。

不论如何简单的事,都应反复练习三遍。以前五、六遍都记不住的东西,很奇怪的三遍就记住了。这大概是在心理上暗示自己“三遍就可记住”,而给记忆带来好的影响。到此为止,过剩学习虽说多费一点时间,但却能提高你的记忆效果。这读三遍的习惯养成后,就可测出各种功课的难易。不论任何地方,都要把它牢牢记住,成绩自然会好起来。

180.把新语和术语混在日常用语中,容易记忆

我们常听缺乏自信心的人说“对不起,我的记忆力不好,请你给我写在纸上。”有这种毛病的人,多半是对新语和术语生疏,在心中缺乏适应感。换言之,他不能在日常会话中自由运用新语和术语,所以才记不住。例如每当听到有人使用英文,也不问一下英文的意思,就坚决表示拒绝接受:“老师说话喜欢加进洋文,像我这样坏脑筋的人,简直一点也听不懂。”

如此就无法增进记忆,而更加认定自己的记忆力坏,结果就形成恶性循环。但实际上,对一个完全没听惯的人名,听过几遍之后,就会慢慢产生亲切感,变成自己也能使用的熟名字。例如一首乍听不太顺耳的新歌,可是一经习惯之后,反而成为一种很流行的曲子。

读书也是如此,认为不懂就不去读,会有一辈子永远不懂的危险。应该利用所有机会使用新语和术语,慢慢就会习惯并产生亲切感,能在不知不觉中完全理解其内容。例如“期票”和“汇票”,都是经济学上的专门术语,乍听时很不好懂,总觉得会有一种生疏感。其实所谓期票,就是发票人开出在一定日期与地点支付现金的支票,而汇票则是发票人委托第三者代替付款。这一切都了解之后,就可确定记住,并时常使用。

例如和朋友一起去大餐厅吃饭,可巧身上带钱不够,你就可以说:“开一张期票吧!”对方一听说你开期票,一定顺口问你:“多久日期?在哪里领?”又如有时你也可使用“我欠张先生的钱,我要汇款给他。”到这时,“期票”和“汇票”的意思,你已经都弄得很清,而变成你的日常生活用语了。

新语和专门术语,恰好像新穿上的鞋,会挤得脚疼,但穿几天习惯之后,就能奔跑自如了。专门术语也是如此,变成自己的语言之后,就可随心所欲来运用。

181.半夜醒来可以强化记忆

中年以上的人,有时半夜会突然醒来,而且觉得脑筋很清醒。这时越想睡越睡不着,每当我陷入这种状态时,我就不勉强去睡,而是利用来强化记忆,复习昨天所学习的东西。在学习9小时后复习,就强化记忆来说最有效果,这最前面已经说过了的。也就是复习越早,所学效果越好,因此在就寝后3小时醒来复习,是强化白天所学记忆的良机。既然是睡不着,一直读书读到能睡着,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上策。

因此我在睡觉之前,一定在床头放一本需要复习的书或笔记。一旦夜里醒来睡不着时,就起来复习这本书,或写下白天所读部分的要点。如此就可浮现出一股灵感,而且立刻能作出笔记,清晨起来也不会忘。向诸位头脑挑战的“头脑体操”,其中有很多问题就是如此产生。如果养成一种习惯,即使每天半夜起来念书,我也不太反对。

当然,一连能睡7、8小时的人,全都是青年人。假如勉强使用这种半夜读书法,反而会妨碍第二天的功课,因此所得的是反效果。所以这种方法只有中年以上的人适用,与其醒来睡不着勉强睡,倒不如利用这段时间强化记忆。为此,要经常准备一些书籍放在床头,以使半夜起来随时拿起复习。即有这种夜读习惯,清晨起床不读也可以了,因为夜里已经把头天功课复习好。

182.解决一半比完全解决记得清楚

看紧张刺激的小说,最有趣味的是紧张故事的展开。书中情节的顺利解决和始终无法解决,在记忆深度上有所不同。因为解决之后有一种爽快感,但同时却丧失了紧张感,在心里出现一种虚脱现象,不久就会把小说情节全部忘掉。

日常的记忆也是如此,事情一旦解决完了,很快就会忘记。我所教的研究生,对名字和品行都记得很清楚的学生,毕业之后没多久就都忘了。还有当朋友把某人介绍给我时,那些普通的名字和听起来怪怪的名字,两者的记忆不同,后者不容易忘掉。这在心理学上叫“柴葛尼克效果”。柴葛尼克是位心理学家,他把接受实验的人分成两组,给他们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一组让他们完全解决,另一组解决到一半就停止,然后隔一段时间让两组回忆这些问题,结果显示没完全解决的记得最清楚。理由是:“解决完的一组,已解除紧张,所以容易忘;解决一半的一组,还残留有紧张感,所以记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