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沟通术
7332000000034

第34章 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2)

对于形象,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认识。一个人的形象是内形象和外形象的辩证统一。质于内而形于外,内形象决定外形象。一个文化修养高的人,气质好的人,形象总是富于魅力的,也能知道如何得体修饰自己的外形象。当然,也有些很有学问的人不太懂如何修饰自己的外在形象,因此也当于百忙之中学些有关知识。“不修边幅”在某种情况下能表现一个人独特个性和气质,但总有点儿欠缺。所以,一方面“人看衣服马看鞍”,“穿着细事切莫等闲看”;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要下大力气扎扎实实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使自己获得良好的形象内质。

人的形象尤为重要。因为社交活动是严肃的社会活动,所以必须力求使自己的形象能使人们产生好感,有利于相互良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事业,为了生存发展,而不是出于消闲。所以必须服从社交活动的需要,首先是遵守规范,其次才是显示个人魅力。当然,文化修养高、沟通能力强的人,是很善于得体地把形象的规范性与个性魅力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他们既能以形象的规范之美取得人们的好感和信任,又能以自己的形象的个性魅力征服人们的心。

服饰礼仪

服装的发明,最初是为了保暖、防寒和遮羞。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随着人性发展的日益丰富,服装的实用性逐渐减弱,而装饰性、审美性、社会性在不断增强,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服装成为塑造形象的手段和方式,成为的的确确的“服饰”。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服饰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我们不能否认和否定服饰的个性色彩。而当今世界潮流也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讲究避同求异。中国人的服饰已经摆脱旧时代严格等级制,以及“极左”时代的“清一色”,日益呈现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局面。但是,工作不同于休闲,社交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活动,社交工作的特点,尤其是它的规范性,要求服饰也具有一定规范性,才能更好起到有助于社交活动的礼仪作用。

(1)男性服饰礼仪

随着礼仪从简趋势的发展,许多国家对于服饰的要求也有逐渐简化的趋势。除了特别隆重、正式的场合穿礼服外,一般的社交场合穿礼服的机会不多,穿大礼服的机会更少。目前国际上,在社交场合比较通行的着装情况大体是,在一般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男子多穿黑色或深色西服,白衬衣,系黑领结,穿黑色硬底皮鞋。东欧有的国家系银灰色领带。衬衣的领子和袖口要干净。领子要挺,袖口要扣好。喜庆时,有的人还在前襟别一朵红玫瑰。

便服,是各国人士日常穿着的服装,如各式外衣、衬衣、港衫和各式西装,只在一般场合穿。

我国男性的礼服在改革开放以前,通常为上下同色同质的毛料中山装,配黑色皮鞋,现在一般是穿西装。在国庆、民族节日等重大庆典和最隆重场合,还可穿民族服装。

(2)女性服饰礼仪

女性在社交服饰礼仪的内容和规范上,要比男性复杂和讲究得多,当然也比男性更为丰富多彩。

服装。西方国家的女性服装也分为礼服和便服,日常穿着为便服。传统的女士礼服分为三种:

常礼服:为质料、颜色相同的上衣与裙子,可戴帽子与手套。

小礼服:为长至脚背而拖地的露背或单色连衣裙式服装。

大礼服:为一种袒胸露背的单色拖地或不拖地的连衣裙式服装,并配戴颜色相同的帽子,长纱手套及各种头饰、耳环、项链等首饰。

至于中国,传统文化是“男尊女卑”,女性很少出没于社交场合,多在深闺。偶尔出现,也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合乎严格等级身份的中式服装。

随着社交礼仪的从简趋势发展,女性社交服饰向着既职业化,又丰富多样,表现个性魅力方向发展。评论家认为,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爱穿夸张的宽衬肩服装,以表现她不可一世的女强人性格。有的评论家还说,有的40多岁的知识妇女,既是妻子、母亲,又是能干的职业妇女,她们的衣着方式往往是:做工考究、线条明晰,但大方柔和,毫无造作之迹。总之,妇女在社交服饰方面比男性讲究的余地要大得多。除特别正式隆重的场合穿礼服外,在一般社交场合,妇女多穿各色连衣裙。衣裙的式样、花色、种类繁多,可以由各人喜爱选择,里边还应穿着衬裙。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美国妇女的下装爱穿长裤,欧洲妇女则穿裙子较多。但在社交礼仪场合,一般都要穿裙子,而且这种裙子至少要长过膝盖。穿长裤被认为是过于随便。

在一般社交场合,我国妇女可以同外国人一样穿连衣裙或穿中式上衣配长裙,也可以穿女装西服。夏季可穿长、短袖衫配长裙或过膝裙。在国内,妇女穿中式上衣或夏季穿长、短袖衫时,可以配穿长裤。但在国外,正式宴请等场合,一般要配穿裙子,而不配长裤。超短裙、牛仔裤都不应在社交场合穿着。

我国女同志在国外,常常穿着旗袍去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旗袍这种民族服装,比较适应大多数中国妇女的体型,朴素典雅,柔美婀娜,得到许多外国人的赞赏。据说,旗袍曾一度对西方女服的剪裁产生过影响。在特别隆重的正式社交场合,则以穿着到脚背的长旗袍为好。当然还要看年龄、身材。旗袍不宜穿黑色的,质地要好一些,开衩不能太高。

参加社交活动,女性着装要忌暴露太多,比如裙子绝不能近乎透明而使内衣一目了然。无袖或背带式连衣裙仅适用于度假或家中穿着。穿裙子一定要穿长丝袜,袜口切忌露在裙摆之下。着上衣时对于领边、肩头和袖口等处也要注意,不要使内衣和不应暴露的身体部位外现。某些女士对胸罩肩带和衬裙边动不动就露出来,对上衣领口开口过低毫不在乎,殊不知这是女士着装的大忌。

在办公室穿着过于鲜艳的衣服是很不适当的。可以穿灰色、蓝色、黑色、白色或其他较素朴的服装。在公司、宾馆饭店负责的女士,一般要穿灰色或蓝色的西装套裙,这样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威信。若要显得平易近人一些,则可以选择色彩柔和一点儿的衣裙。职业妇女在工作、社交活动中千万不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者野味十足,不要让自己的工作被衣着喧宾夺主。性感服装在工作和社交活动中绝对不能穿(西方影视明星是另外一回事)。女性着装应当注意自尊自爱自重。

62.欲有效沟通必谙熟礼仪

日常社交礼仪规范,是指在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具有社交性质的行为应当遵守的礼仪规范。日常社交礼仪规范与日常工作操作的行为规范在许多方面是相融合、相统一的。这是人类社会活动、人与人相互关系文明化的体现,也是人性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日常沟通礼仪,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见面礼仪

见面礼仪规范主要包括称呼、致意、介绍等方面的内容。

(1)称呼礼仪

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都希望在社会地位、人格、才能等疗面受到他人的尊重。这种渴求尊重的心理,又常集中表现在对称呼的重视上。因此,日常社交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得体地使用谦称和敬称。自谦而敬人,礼在其中。

谦称。谦称是抑己,以间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谦称自己。最常使用的是“我”、“我们”。目前尚流行一些古人的谦称词,如“鄙人”、“在下”、“愚”、“晚生”等。

谦称自己的家属。在称呼比自己辈分高的人或岁数大的人时,常冠以“家”字,如“家父”、 “家母”;同辈则冠以“愚”字,如“愚兄”、“愚弟”;谦称自己年龄小,辈分低的家人、亲属时,宜冠以“舍”字,如“舍侄”;在谦称自己的子女及其配偶时,则可以“小”字称,如“小女”、“小婿”,等等。

从儿辈称谓。以子女或孙辈角度出发称呼听话人,如称听话人“×叔叔”、“×阿姨”、“×老师”。这样一方面是表示说话人的谦恭,另一方面在很难使用别的什么称谓时表示谦称。

敬称。通常所用的词如“您”、“您老”、“您老人家”、“君”等等,都表明说话人的谦恭和客气。

通称。通称是一种不区分听话人的职务、职业、年龄等而广泛使用的一种称呼。过去比较常用的是“同志”一词。现在较常用的是“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等等。当我们得悉对方的姓名之后,“先生”、“太太”、“小姐”这三种称呼就可以与其姓氏或姓名搭配使用。如“王先生”、“赵太太”、“李小姐”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称“格林太太”,就是指“格林先生”的夫人,因为西方人婚后是随夫姓的。

职业称谓。在比较正式场合,往往习惯于职业称谓,这带有尊重对方职业和劳动的意思,同时也暗示了谈话与职业有关。如“师傅”、“大夫”、“医生”、“老师”、“律师”、“法官”等。同时在前面可以加上姓氏。有时,还可以用“博士先生”、“教授先生”等称呼。

职务称谓。如书记、厂长、工程师、校长、主任、经理、老板等,并在前面冠以姓氏,显示说话人对对方地位的熟知和肯定。

亲属性称谓。对非亲属的交际对方用以亲属称谓来称呼,不仅可以表示尊敬,还能传达某种亲情。这种称谓法,常用于非正式交际场合。

(2)介绍礼仪

在社交活动中,自我介绍或相互介绍是常有的事。介绍,往往成为给人的第一印象而产生“首因效应”,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自我介绍。介绍时,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如果对方表现出结识的热情和兴趣,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介绍一下对方关心的问题:比如自己的原籍、毕业学校以及学习情况、工作经历、兴趣特长等。不过,切忌信口开河,过分表现自己,应该在介绍完时,表示“请多多指教”。另外,重要的是使对方记住自己的名字,因此要对自己姓名的字,尤其是冷僻字,加以必要地阐说。

常见的介绍规则是:将男士介绍给女士。通常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并引导男士到女士面前做介绍。介绍中,女士的名字应该先被提到,如“王小姐,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李经理。”

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

将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

将未婚的介绍给已婚的。

在两个妇女之间,通常先将未婚的介绍给已婚的。如果未婚的女子明显年长,则先将已婚的介绍给未婚的。

将客人介绍给主人。

将后到者介绍给先到者。

此外,如果被介绍的一方是个人,另一方是集体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将一个人介绍给大家,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在重大的活动中对于身份高者、年长者和特邀嘉宾的介绍。介绍后,可让所有的来宾自己去结识这位被介绍者。

另一种是将大家介绍给一个人,这种方法适用于在非正式的社交活动中,使那些想结识更多自己所尊敬的人物的年轻者或身份低者满足自己交往的需要,由他人将自己引见给那些身份高者、年长者;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正式的社交场合,比如,领导者对劳动模范和有突出贡献的人进行接见时。还适用于两个处于平等地位的交往集体的相互介绍。其介绍的基本顺序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座次或队次顺序介绍,再一种是以身份的高低顺序进行。

(3)致意礼仪

见面时,向对方致意,表示尊重的礼仪有很多种,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各有其特点和规范。现代见面时的致意礼仪,较通用的主要有:名片礼、握手礼、鞠躬礼、抱拳礼、合十礼、拥抱礼、吻礼,等等。

名片礼。

名片,是人们用作交际或送给他人作纪念的一种介绍性媒介物。由于交换名片常在见面之时,所以也被视为一种见面的致意礼仪。

名片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然,名称屡有变化,样式也各有不同。名片,秦汉时叫“谒”,汉末称“刺”,六朝时叫“名”,唐时称为“膀子”,宋代谓之“门状”,明朝唤为“名帖”,清朝又称“名刺”,同时也出现了“名片”的叫法。

名片制作。正规的名片长为9厘米,宽为5.5厘米,是一个较为规则的长方形。一些异型(如心型、树叶型)或者开合式的名片,虽有鲜明的特色,但不宜在较严肃的社交活动中使用。

名片交换。交换名片的恰当时机,通常是初次见面与对方握手寒暄之后,或者出门辞行之前。不过,对于美国人来说,只是在双方想保持联系时才送名片。

交换名片有一个先后尊卑的问题。一般的做法是:位卑者,即职务低者、身份低者、拜访者、辈分低者、年纪轻者、男性、未婚者,应当先把自己的名片递给位尊者,即职务高者、身份高者、被拜访者、辈分高者、年纪大者、女性、已婚者。

把名片递给他人时,应立正,面向对方,双手执名片的两角,态度谦敬地递给对方。注意,名片的正面要朝上,名片上文字的正面朝向对方。这样,对方不必翻转就可以阅读名片的内容了。递上名片后,还应说一声:“敬请指教”,“请多关照”,“希望今后保持联络”等。不可一语不发,单用一手递,或是随手一扔。

接受名片的人要及时起立,态度谦敬地双手接过名片。要说声、“谢谢”,然后双手接过来,捧在眼前,从头至尾默读一遍,以示恭敬。也可以把送名片者可能引以为荣的部分念出来,最好再赞扬几句。最后,要把名片当着送者的面,妥善地放置在名片夹中。最忌讳的是接过他人名片以后,看也不看,顺手一塞,或是乱丢。未经许可,也不要当着对方的面把名片让别人传看。

使用名片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忌胡乱随意散发自己的名片。

忌逢人便要名片。

倘若自己暂时没有名片进行交换时,不宜说“我们单位小,都没有印名片”或“我没有职务”或“印不起名片”等等,这样会有损自己单位形象,同时也贬低了自己。

名片和存放名片的夹子,应避免放在臀部后面的口袋里。在交谈时不要拿着对方的名片玩耍。

男士不宜主动给自己朋友的夫人或女朋友留下名片,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

握手礼。

握手礼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在战争和狩猎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作为防御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摸摸手心,表示自己手中没有藏着什么武器,以证实自己的友好。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时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

握手礼的种类。

单手握是最普通的握手方式。握手时,上身要微微前倾,目视对方与之右手相握。并可适当上下抖动以示亲热。握手要发自内心的诚意,才能收到好的交际效果。

双手握,是为了表示对对方加倍的亲切和尊敬。应该同时伸出双手,握住对方右手。但是,这种握手方式不宜每次都用,它的适用范围只在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或同性朋友之间握手时使用。男子对女子一般不用这种礼节。

握手之时,若掌心向下显得傲慢,表现出有一种支配欲和驾驭感。握手之时若掌心向上显得谦恭,伸出双手捧接对方的右手则更是谦恭备至了。这些都应该精细掌握。

握手礼三个基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