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云长后来果然斩颜良,诛文丑,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不久,关羽打听到刘备的消息,便挂印封金,辞别曹操千里寻兄。蔡阳请命要追关羽。操曰:“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遂叱退蔡阳,不让追赶。程昱曰:“丞相待关某甚厚,今彼不辞而去,乱言片语,冒渎钧威,其罪大矣。若纵之使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之,以绝后患。”操曰:“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易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此去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纪念。”张辽领命,单骑先往。曹操引数十骑随后而来。
张辽追上云长,告知情由。关羽见曹操所引众将手中皆无兵器,方始放心。操曰:“云长何行太速?”关羽于马上欠身答曰:“关某前曾禀过丞相。今知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参见,故拜书告辞,封金挂印,纳还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具路资相赠。”遂令手下送上黄金一盘,云长不受;又送锦袍一件,关羽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说了声:“谢丞相赐袍。”打马扬鞭而去。
许褚曰:“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操曰:“彼一人一骑,吾数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像云长这样的忠义之士,汝等皆当效之。”
曹操与关羽的故事,虽然最终未能留住关羽,但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也算报答了他。同时,通过这件事,曹操还教育了他部下的文臣武将,希望他们能像关云长忠于刘备一样忠于自己。更重要的是:曹丞相爱惜人才的美名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使天下的俊杰、贤士纷纷投靠到他的麾下,难怪曹操帐下人才济济。
曹操招揽人才、留住人才的招数还有许多,我们下面还要论述。
三爱才如命唯才是举
曹操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爱才如命,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曹操的智慧,也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才的态度上。
一般地来讲,有才能、有智慧的人往往瞧不起别人,老以为自己天下第一,容不得别人。曹操不仅自己足智多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爱才、惜才、知人善任。这样的人(老板)太难得了。
有的人自己有才能,往往自恃才高,看不起别人,容不得别人。这样的人凭借时机可以功成一时,但最终难成大事。如项羽便是典型的例子。这类人如果搞音乐、绘画、写作、搞简单的科学研究、做小买卖、为别人打工等,也许能有些小成就。若带领一个团队干大事,则十分困难。
有的人自己无能,也嫉贤妒能,不珍惜人才,不重视人才。这样的人更是难成大事,而且这类人最好不要有成大事的野心和干大事的欲望,最好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一个打工仔(遗憾的是这类人往往不仅有野心,而且野心还很大。这就是悲剧所在。)。否则,那他最大的可能就是事业未成,死于非命,而且可能会死得很惨。袁绍、袁术就属于此类人。
有的人虽然自己无多大才智,但却能容人,会笼络人,善用天下之才智,知人善任,成就自己的霸业。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高明的人。如齐桓公、刘邦、刘备等,就属于此类人。
而像曹操这种自己有才有智,又如此爱才、惜才、知人善任的人,世间实在罕有。这类人,想不成就大事业都难。
前文我们讲过,曹操为示强智慧,他性格豪放、豪爽、乐观开朗、谈笑风生。如曹操当年见到荀彧,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在夸荀彧才智如张良的同时,也把自己比作刘邦。这一方面说明曹操很自信,另一方面也让荀彧觉得自己遇到了明君。你想,荀彧得到曹操如此高的评价,心里一定会非常痛快,必然会尽心竭力辅佐曹操!
官渡之战时,张郃、高览弃袁绍投曹操。夏侯惇曰:“二人来降,未知虚实。”操曰:“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遂出寨相迎,曰:“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遂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二人大喜。请命为先锋,往劫袁绍大寨。
曹操对人才的态度,可以从他的《短歌行》、《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文章中看得很清楚。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确实是这样做的。在那个重视门第、等级观念森严、用人讲究德才兼备,且德重于才的时代,曹操提出“举贤勿拘品行,唯才是举”的口号。这无疑是当时人才观念上的一场革命。
曹操不仅敢做,而且敢当,不仅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还将它写了下来,旗帜鲜明地向世人表明自己对人才的态度。其实以前一些当权者在特殊时期,为了自己的霸业,也是这样用人的。如汉高祖刘邦、齐桓公、秦穆公等,但没有一个人敢像曹操这样把它写下来。
正因为曹操的这种人才观,才使得荀彧、荀攸、郭嘉这样的智谋之士,弃袁绍而投曹操;使贾诩这样的足智多谋之士,愿意与主人一起投靠曹营;张辽、张郃、高览、徐晃这样勇冠三军的虎将都纷纷弃前主奔曹操而来。
曹操还对典韦、许褚这样无身份、无地位、无门第(可以说是落草之人)的人不抱任何成见,大胆重用,使这些人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地效忠自己。
曹操征张绣时,张绣谋士贾诩劝绣曰:“曹兵势大,不可与敌,不如举众投降。”绣从之,使贾诩前往操营通款。操见诩应对如流,甚爱之,欲用为谋士。贾诩曰:“某昔从李傕,得罪天下;今从张绣,言听计从,不忍弃之。”乃辞去。次日引绣来见操,操待之甚厚。操在张绣处一住数日,绣每日设宴请曹操。
一日,操酒醉,让人找女人陪侍。于是,手下找来生得十分美丽的张绣之婶娘陪侍。曹操一见,果然美丽动人,宛若月宫仙女下凡,令人如痴如醉。问其姓名,答曰:“妾乃张济之妻邹氏也。”操曰:“夫人识吾否?”邹氏曰:“久闻丞相威名,今日幸得瞻拜。”操曰:“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张氏灭族矣。”邹氏拜曰:“实感丞相再生之恩。”操曰:“今日得见夫人,乃天幸也。今宵愿同枕席,随吾还都,安享富贵,何如?”邹氏拜谢。当夜便在帐中同枕而卧。
那邹氏虽是张绣之叔张济之妻,年龄却还不到三十岁,大概是张济之小老婆,且丰韵姿色一点也不比那些年方二八的妙龄少女逊色。她知道自己面前这位是当今大汉丞相,官高位显,一手遮天,哪敢怠慢?更何况自从张济去世后,自己守寡至今,正愁没有归宿,今日天公作美,使自己侍奉大汉丞相,若能抓住此人的心,自己的后半生还用愁吗?
邹氏毕竟是结过婚的女人,深解男人的需要,又明白此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加之守寡好几年,作为一个女人,生理上也急需一个男人为自己解渴。正因为这几方面的原因,邹氏遂使出浑身解数,服侍数月未碰过女人的大汉丞相曹操。二人真可谓干柴遇烈火,其满意程度简直难以用语言形容。
曹操以前从未遇到过像邹氏这样能使他如此快活的女人,对邹氏大加夸奖。那邹氏受到鼓励,也就更加来劲。弄得曹操神魂颠倒,飘飘欲仙,不知不觉已到天亮。两人仍觉余兴未尽,相拥而卧,似乎有说不尽的甜言美语,道不完的柔情蜜意。
邹氏曰:“妾身得遇丞相,实为三生有幸。然久住城中,绣必生疑,亦恐外人议论。”操笑曰:“这有何难,明日就同夫人去城外寨中住。”邹氏谢恩。
次日,移于城外安歇,让典韦护卫。其余人等未经允许,不许入内。操每日与那如胶似漆、柔情似水的邹氏饮酒作乐、抚琴欢唱,夜则同榻而眠,好不快活。操自起兵以来,好久不曾如此惬意,更何况邹氏妩媚动人,又极善解人意,且能歌善舞,操竟不想归期。
张绣知道曹操竟与自己的婶娘偷情后,大怒曰:“操贼辱我太甚!”遂与贾诩商议对策。贾诩也觉自己劝张绣举众投降,曹操不该如此无礼。
诩遂定计先让人偷走了典韦的双戟,并将其灌醉。于二更时分点火为号,突然发起进攻,四路兵马直奔曹操居住大营,四下火起,杀得曹兵四散溃逃。时曹操刚与张绣之婶娘邹氏饮酒毕,脱衣休息,忽闻听外边呐喊,火光四起,知是发生兵变,遂顾不及穿好衣服,连鞋都没有穿,便从大寨后面仓皇而逃。
此一仗,曹操长子曹昂被乱箭射死,操侄曹安民被剁为肉泥,大将典韦死于非命,曹操自己也差点丧命。
操设祭祭典韦,大哭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泣典韦也!”众皆感叹。这里曹操是否真的只为典韦而泣,是否是在作秀,不得而知,但曹操的这句话却真的感动了他手下的将士们。
这也是曹操笼络人心的手段之一。不像那愚蠢的袁绍,非但不知道如何笼络人心,还经常拿话伤众将士的心。例如,关云长斩杀颜良、文丑,刘备靠自己的机智善辩在袁绍处捡得一条性命后,曰:“愿招云长来辅佐明公,以报颜良、文丑之仇,若何?”袁绍大喜曰:“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颜良、文丑是袁绍帐下两位首席大将,今尸骨未寒,绍就用这样的话贬低他们,让其他将士怎么想呢?这多伤手下将士的心啊!说这话的人多么没水平啊!曹操绝不可能说出这样令手下将士心寒的话。
曹操在其一生行军打仗中,就这一次在男女问题上吃了大亏。以后再未犯过类似的错误。但他不怪别人,只怨自己。事实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色是人的天性之一,曹操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血气男儿,当然也不例外。
在外领兵打仗数月之久,从未碰过女人,当时只有三十多岁的曹操,有这方面的生理需求,本无可厚非。打完仗后要放松一下,与张秀之婶娘干出那样的苟且之事,于情于理也说得过去。但曹操勇于承担责任,他既不记恨张绣的出尔反尔,也不记恨频出奇计,使自己一败再败的贾诩。
曹操二次征张绣。张绣这边,谋士贾诩定计,双方相持数月,互有胜负;曹操并未占到任何便宜。后因袁绍欲犯许都,操遂班师回许都以防袁绍。不久,曹操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袁绍,遂派谋士刘晔来招安张绣。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二次投降曹操。操果然不计前嫌,封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以后,贾诩成了曹操的著名谋士,屡出奇计,深受曹操、曹丕的赏识。
曹操大宴铜雀台时,武将以骑射为乐。曹氏宗族(包括夏侯氏)俱穿红袍,其余将士俱穿绿袍。然操自己却穿绿袍。当有人问丞相因何着绿袍时,操曰:“吾平生用人之道,从不重门第、宗族、背景,唯才是用。今穿绿袍以示吾不会偏向曹氏宗族也。”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而且,曹操对手下十分信任,不论你以前是何出身,不管你有无显赫的门第、背景,只要你有才,值得信任,我就重用你。如他让曾经落草的许褚做他的贴身护卫大将军,他让吕布手下的降将张辽镇守战略要地合肥。二人果然立下赫赫战功。逍遥津一战,孙权差点丧命,张辽威名大震,东吴将士从此不敢正视合肥,江南小儿闻听张辽大名,夜不敢哭;许褚忠心护卫曹操,多次舍命救曹操脱离险境。曹操对自己的宗族兄弟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人封的官职、发的薪水、信任的程度,未必超过此二人。
曹操爱惜人才,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为了得到徐庶,先诳骗来徐庶之母,后又骗来徐庶,致使徐母自缢而死,曹操亲往祭奠。徐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计一谋。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说法。然而曹操始终善待徐庶,俸禄按月照发,从不加害。像曹操这样对待人才的人,古今能有几个。
四剿灭袁绍平定北方
在北方各路诸侯中,袁绍是最强大的一股势力;甚至可以这样说,当时真正能阻碍曹操霸业的,就袁绍这一支力量。曹操早就视袁绍为眼中钉,肉中刺了,只是力量不足,不敢轻易对袁绍动兵。
袁绍对许都的曹操也是虎视眈眈,但他也害怕自己攻打曹操时,公孙瓒乘虚袭击冀州,所以,必须在攻打曹操之前先除掉他身边的公孙瓒。曹操在心理上还是有点惧怕袁绍的,因为袁绍地盘广大,兵精粮足,能征惯战之将何止百员,足智多谋之士亦有数十人之众。谋士郭嘉看出了曹操的担心,他对操分析了袁、曹双方之优劣,指出操有十胜,绍有十败。说得曹操心花怒放,遂问计郭嘉,目下该如何行事。郭嘉对曰:“徐州吕布,反复无常,实为心腹大患。今当乘绍北征公孙瓒之机,先取吕布,扫除东南,然后图绍,乃为上计。否则我方攻绍,布必乘虚来犯许都,为害不浅也。”操然其言。
为安抚袁绍使其放心攻打公孙瓒,暂时不犯许都,以保证自己顺利剿灭吕布。操遂奏明天子封绍为大将军、太尉,兼都督冀、青、幽、并四州,并密书绍曰:“公可讨公孙瓒,吾当相助。”绍得书大喜,便进兵攻打公孙瓒。
曹操因此兵下徐州,与刘备一起剿灭了心腹大患吕布,收得大将张辽。袁绍在北方也消灭了公孙瓒,收降了瓒手下的所有兵马。声威大震,号称带甲百万,良将千员。
一日,袁绍收到前尚书郑玄的来信,希望出兵攻曹。原来是刘备害怕曹操攻打徐州,请郑尚书给袁绍写信。袁绍遂聚集众文武商议起兵之事。众谋士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袁绍本来就优柔寡断,没有自己的主意,因而一时难以决断。后来许攸、荀谌劝袁绍曰:“明公以众克寡,以强攻弱,讨汉贼以扶王室,起兵是也。”绍看同意起兵的人多,遂决定起兵。先令陈琳起草檄文,陈述曹操罪状,驰檄各郡,以引起天下人的声援和支持。
绍看檄文写的义正言辞、文笔犀利,大喜,即命将此檄文遍行州郡,并于各处关津、隘口张贴。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曹操看到檄文后,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问曹洪曰:“此檄何人所作?”洪曰:“闻是陈琳之笔。”操笑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可惜袁绍的武略不足。”遂聚众谋士商议迎敌。
袁绍发马、步精兵各十五万,共三十万向黎阳进发;曹操亦领兵二十万,来黎阳拒敌。两军相隔八十里,各自深沟高垒,相持不战。自八月守至十月。袁绍手下谋士相互不服,绍亦心怀疑惑,不思进兵。
操遂令诸将把守隘口,自引一军竟回许都。操在许都平定了衣袋诏事件,趁刘备新整军兵,众心未服之机,东征刘备。玄德求救于袁绍,谋士田丰也劝袁绍趁曹操东征刘备,许昌空虚之机,出精兵奇袭许都,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谁知袁绍却以自己的小儿病危为由不肯发兵。用兵之道贵于乘时。袁绍如此坐失战机,岂能不败!
后来刘备兵败投靠袁绍,劝绍进兵攻打曹操。玄德曰:“曹操欺君之贼,明公若不讨之,恐失大义于天下。”袁绍爱慕虚荣,最爱听这样的话。遂决定起兵攻曹。谋士田丰谏曰:“前者,操攻打徐州,许都空虚,宜出兵却未出兵;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锐,未可轻敌。不如且待时机。”绍不听,田丰又谏。绍怒曰:“都是汝等弄文轻武,使我失大义!”田丰顿首曰:“若不听臣良言,恐出师不利。”绍大怒,欲斩之。玄德力劝,乃囚于狱中。
结果此次出兵,大败而归,大将颜良、文丑为关羽所杀,袁绍损兵折将,粮草辎重损失无数,只得暂且罢兵。
袁绍欲结孙策共抗曹操,策应允。不料孙策不久即死于非命。孙权即位后,即断绝与袁绍的关系,反与曹操交好。袁绍大怒,遂起冀、青、幽、并四州等处人马七十余万,再次攻取许昌。大兵向官渡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