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人岑参,边塞诗写得好,写到了极致,写到了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那是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共认的。这不足为奇。让人惊奇的是,此人还写过第一流超一流的“都市诗”,诗的名字叫《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是荆州江陵人。他少孤贫,但他再穷也没穷教育,饿着肚子光着脚丫子读了书,而且读出了名堂。三十一岁时,他进士及第,任右内府兵曹参军。后经多方折腾,终官于嘉州刺史。对于自视极高的岑参,这个结局,想必太让他失落失望失衡,让他羞愧愤懑不平。
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一诗,写于他踏入仕途的第六年,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当时登慈恩寺的,除了作者与诗中提到的高适、薛据,还有杜甫与储光羲。五人分别就此题作诗。岑参的诗,描绘登塔四处眺望时,各有胜景在目。“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塬上,万古青。”身临此境此景,诗人脑子出现了暂时性短路,他想辞去官职,“誓将挂冠去”,皈依佛门了!
“誓将挂冠去”,是古之文人官人的牢骚之语、要挟之语。实际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说“誓将挂冠去”的文人官人多了,可有几个真正这么做了呢?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是打不走赶不退的,他们虽被残酷地贬官着流放着摧残着迫害着玩弄着,也不肯掼下自己的乌纱帽,去做一个自由潇洒的人。为什么,当官太有好处了,可以光宗耀祖,可以封妻荫子,可以使自己与家人过上富足、轻松、快乐的生活。如果参不透拿不稳,二百五一把,挂冠而去了,那么所有的好处都没有了。不仅如此,还有更为可怕的。俗话说,下架的凤凰不如鸡,一旦辞职成为百姓,那会被对立面欺负死,被看笑话者挖苦死。看来,“挂冠”的后果极为严重,一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
“誓将挂冠去”,也应是一部分古人今人真实的利益要求与情感寄托。官当得太疲累太窝囊太熬人了,可以考虑不当了。当三孙子官,其实有太多的艰难,与其让朝廷让上峰让别人收拾死窝囊死,还不如把那顶破帽子扔了,去做一个人格独立、有尊严的百姓!从这个意义上讲,“誓将挂冠去”,应是那些不会来事的,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的,“老至居人下”的,升迁无望的,被人当猴耍的小官小吏们的绝好选择。小人物尊严一回尊贵一回自爱一回惊世骇俗一回,也不枉在人世在官场混了一回,也值了!
岑参的一句“誓将挂冠去”,不过是心血来潮之语,是不负责任之语,因为他虽然老死在了刺史的岗位上,但最终也没有辞职,岑参的话,却使今天的人想到了许多许多。从内心的感悟与慰藉的角度,我们也应该感谢他,感谢他那首著名的诗。
200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