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7333500000015

第15章 书法技巧(2)

提笔:提笔是与按、顿相对而言,为笔锋纵面运动之一。不仅为了出现较轻较细的笔划,行笔时要用提笔,转锋换锋时,以及顿笔之后,也需要用提。刘熙载《书概》主张“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如写撇时,发笔要重,走笔时,要渐行渐提,收笔时,再露锋掠出。有了提按变化,就加强了书写点画的节奏感。

按笔:按笔是与提笔相对而言,也属于笔锋之纵面运动,行笔欲由轻变重时须要按笔。如作捺时,发笔要轻,走笔时也与撇相反,要渐行渐按,然后再顿笔提锋出脚。

顿笔:也是笔锋纵面运动之一,往往用于点画起收及钩超转折之处,下按动作之较重,但又要适当。顿笔时,力注笔端,水墨下注,但又不可过重,过重则点画肥滞。

驻笔:是在纸面上暂时停驻之动作,所谓“不提不顿、不转不过”,“停以取势,如驻马四顾”,欲行而又止。常用于转折或钩超出锋之前,暂驻以蓄势,或审顾以取势。

涩笔:是为了加强点画筋骨的重要运笔方法,要求过笔时不能轻滑平拖,一带而过;要涩如“逆水行船”或所谓“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但又不是一味迟慢。所谓“涩非迟也”。蹲锋、藏锋、逆锋以及勒法、努法都可得涩意,得涩意即能使笔锋与纸面加强摩擦,其作用是能留得住墨,以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

战笔(又称“颤笔”、“抖笔”):为行笔时在点画之内上下左右微微地曲动,也是加强涩意的笔法之一。善用之可使点画浑厚、凝重,有千里阵云之感,但不能过于颤抖,矫揉造作会成为病笔。

(4)笔势

笔势不同于笔法,它也属于点画的审美范畴之重要部分,对形成结构美也有极重要的作用。它与笔形有密切关系,但又不同于笔形。笔形是点画的形态;笔势是指斜正、俯仰、伸缩、向背呼应等变化。由于字体及书体风格不同,以及点画在每个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同一点画的笔势往往有微妙的变化和差异。临书时,忽略了这种差异就容易点画雷同,把字写得一般化。

(5)笔力

所谓笔力,不是指用笔时需要多大的力度,包括“全身力到”之说,也不是说写字时要把全身的力量都使出来。而是指从点画中所体现出来的“力感”让人看起来有筋有骨。即卫夫人《笔阵图》所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有筋有骨,就体现了字的活力(也可谓之生命力),就像一个运动健将的筋骨和肌肉,能充分体现其活力一样。所以蔡邕《九势》说:“下笔用力,肌肤之麓。”

书法作品有没有笔力,首先与书者的功力分不开,初学书法的人,用力再大,写出来的字也缺乏筋骨。所以“入木三分”之说,往往是指某人书法功力的深厚程度。这种功力与书者长期实践驾驭毛笔的技法及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和善于运用有关笔法也有密切关系,如《九势》所谓“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就是说藏锋用笔,可以加强笔力效果,又如善用“中锋”,善于“涩法”等也都可以加强笔力效果。

从审美的角度看,有笔力的书法作品,表现也不完全一样。有的给人以“笔力刚健”的感觉(如“柳体”),有的给人以笔力遒劲的感觉(如大王书)。前者以骨胜,显得外露,后者以筋显得含蓄。又如有的给人以苍拙的感觉,有的给人以雄厚的感觉,有的给人以凝重的感觉。这些区别,既与用笔有关,又与用墨有关。所以说,力感虽属审美范畴,与笔法、墨法也是分不开的。

(6)笔意

笔意也属于点画的审美范畴,但又不同于笔形、笔力、笔势。而属于书者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和审美想象力所共同形成的审美意象。它是内在的,即书之后,形之于外就是书法作品的神彩。而这种神彩又托之于形质,二者共同体现书法作品的风格。

从审美角度而言,观者通过点画中所焕发出来的神彩与风格面貌能体会到书者在追求某种意趣,但又说不清楚,也就是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即便能通过联想作意象描述,也不见得和书者的意趣完全吻合。往往是甲有甲的看法,乙有乙的看法。在古代书评中有大量这类审美词句,如评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归风阁”,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评欧阳询书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正因为笔意能够引起人丰富的联想,在发展学书者的形象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古今书家一直把它放在重要地位,在书法创作阶段,它就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7)笔悟

笔悟,就是对笔法及点画审美的悟性。指通过事物现象受到启发,对笔法或点画美有了新的认识。古代书家这种例子很多,举例如下:

如“屋漏痕”。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看到下雨时屋漏在墙壁上留下的痕迹。蜿蜒而自然,因而悟到写坚画时不可一泻直下,应时左时右地顿挫行笔,以取得涩意和笔势自然之美的效果,又有藏锋含蓄的意味。

如“折钗股”,是唐代书法家张旭观察事物现象悟到笔法的名例之一,指笔划转折处要圆劲自然。像被折的金钗一样,虽然曲折而不失圆劲。属于中锋用笔的方法,行笔至转折处,要保持笔锋居中而不偏侧。

“如壁坼”,是唐代大草书家怀素看到墙壁自然坼裂的现象而悟到笔法的名例之一,宋姜夔《续书谱》说:“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总之,以上三例,都是要求点画要有自然之美,这是对用笔较高的艺术要求与理解,古代书家这类例子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8)笔病

古人有“八病”之说,即“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都是指点画形态之不当,形成毛病者。实际上,初学书或自学虽久,不得其门而人者病笔甚多,情况也极复杂,或属于把笔不稳,或属笔法不当,或属对笔形、笔势观察不细,不能一概而论。

硬笔技巧

由于钢笔、圆珠笔、铅笔和粉笔的广泛应用,从而使汉字千百年来的书写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硬笔书法的前景也更加广阔。

硬笔书法同毛笔书法一样都是以线条为基本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所以硬笔书法的点画结构、书体章法与毛笔书法非常相似。正因如此,硬笔书法能从博大精深的毛笔书法作品吸取营养,习临者不仅可临硬笔字帖,也可直接临摹毛笔字帖。

(1)硬笔的执笔方法

各种硬笔笔尖的共同特点是坚硬、弹性小。除粉笔外其它各种笔执笔方法都是相同的,就是用大拇指、食指前端、中指第一关节处共同捏住笔杆下端,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并拢在中指下面助力,笔杆倚在虎口上。这就是所谓的三指执笔法。

执笔高度一般在笔尖向上2.53厘米处。也可根据所书写的书体来定,通常写行书和草书时,执笔要略高一些,以便流动和使转。用木片笔、竹片(枝)笔执笔高度也要适当高一些,因为用这两种笔书写,点画的变化要相对大一些,以适应运笔的需要;用鹅毛管笔时因笔杆较细,所以要执得低一些,以便受力。

笔杆的倾斜度,即笔杆与纸面的夹角,通常在45~60°之间。对于经过改进的钢笔、蘸水笔、自制的木片笔、竹片(枝)笔以及鹅毛管笔,在书写时,为了取得跌宕多姿、富有变化的艺术效果,笔杆的倾斜幅度可以大些。

执笔的松紧程度,主要由所书写的书体来决定。通常写楷、隶、篆书等书体时要偏紧一些,这样写出的笔画挺拔有力;在写行、草书时可松一些,这样可使笔画飘逸灵活。

粉笔的执笔是以大拇指尖、食指尖、中指尖钳夹住粉笔,其余两指自然助力。

各种硬笔执笔的高低、松紧,笔杆倾斜度的大小,运笔速度与力度,对硬笔书法效果均有一定影响,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体会。

(2)运笔和用笔

硬笔字的运腕幅度小,由于硬笔多写小字,常常只需运指。通过手指的移动使笔头上下左右运行,并以提、按、快、慢等传统书法笔调,表现它的艺术和美感。

(1)提与按

提,一般是指在重笔之后的长画中段当细之处。点画收笔回锋、出锋之末,上笔下笔呼应之间,将笔尖往上轻轻提起,使纸上呈现稍细的点画线条和游丝。按,是指重笔或较重的笔。如:重按不停的顿笔,顿笔回锋之间的转笔、转角和钩之间的挫笔,使纸上呈现粗或较粗的线条,与细画相对成趣,以增加它的艺术效果。

(2)快与慢

因为硬笔出水较慢、较细。因此,慢则粗,快则细;粗则浓,细则淡;浓则凝重,淡则飘逸。如果运用得当,就会近似毛笔那样表现千姿百态的美感。一般说来,对横、竖画中的主笔、长笔,在下笔和收笔时要重要慢,中间运笔要轻;写“点”、“捺”要轻快入笔,渐重而收笔;写“挑”、“撇”人笔要重、要慢,出锋要轻、要快;写“折”要重、要慢;写“钩”要轻而快。

(3)点画和结构

汉字的基础是点画,而作为没有弹性的硬笔来说,要像毛笔一样写出点画的方、圆、粗、细、润、燥等效果,实为不易。但是,如沿毛笔中锋的走向,从点画形态的曲直,去探索笔意的刚柔,寻求用笔的规律,这将对写好硬笔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