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族群与族群文化
7333700000019

第19章 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4)

[2]引自蒋立松的《略论“族群”概念的西方文化背景》,《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1期。

[3]弗里德里克·巴斯着,高崇译:《族群与边界(序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4]Nathan Glazer,Daniel P.Moynihan 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Havard Univercity Press,1975.

[5]穆哈默德·哈达德:《科威特市的民族群体和民族等级结构》,《民族译丛》1992年第5期。

[6]关于如何界定民族这一概念的争论,从国内情况看,实际上沿用了三种标准:(1)“四个共同”论,即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准绳,这种观念在中国甚为风行。事实上,在苏联,80年代已有一批论着对斯大林的观点进行修正,认为斯大林的观点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目前,我国学者也开始对此进行反省。(2)西方民族观。这种观点在整个世界民族学界和国际关系学界占有绝对优势,具有十分普遍的学术影响。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潮流,为西方民族观扩大影响提供了机遇,影响日甚。(3)当代中国学者的民族观。在我国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一批现代学者通过对西方民族观及四个共同论的反思,联系国际现实,逐步建立起新的民族观,其核心是从文化角度去理解民族。详细参见张龙林的《民族、民族主义之我见》,《世界民族》1999年第4期。

[7]参见黄振南的《“族群”概念、译法及其他》,《学术论坛》2000年第6期。

[8]参见蒋立松的《略论“族群”概念的西方文化背景》,《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1期。

[9]关于民族一词的英文译法一直没有确定的答案。最初我国使用的是nationality,但其现在含义是指国籍,已失去了民族的含义,为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英文名称也已转为ethnic affairs而不是nationality affairs,但目前学界显然对此也是褒贬不一;另外,nation在西方的含义往往指“民族一国家”,表达国家概念,或由一个民族建立的国家中的人们共同体,显然也无法确切表达我国的56个民族,部分学者还主张将nation翻译为“国族”,这样可更加确切地表达其原义;此外,英文中的people也常被用来指民族,但其含义更多地指人民。鉴于以上原因,部分学者主张用汉语拼音minzu来解决翻译问题,但也招致了不少反对意见。另外,问题还不仅如此,关于英文中诸如ethnic group、nation种种词汇的中译问题同样也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困惑和争议。参见石弈龙的《Ethnic gmup不能作为“民族”的英文对译——与阮西湖先生商榷》,《世界民族》1999年第4期;周旭芳的《“1998年‘民族’概念暨相关理论问题专题研讨会”综述》,《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阮西湖的《关于术语“族群”》,《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及《关于术语“民族国家”》,《世界民族》1999年第2期;翟胜德的《“民族”译谈》,《世界民族》1999年第2期;王联的《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论》,《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

[10]参见王实的《“族群理论与族际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1]参见《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01年卷,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马戎.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

——族群问题的“政治化”和“文化化”[J].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系工作论文.2002,39(3).

{2}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group)释叉的辨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a,(4).

——Ethnos(民族)和Ethnic.group(族群)的早期涵义与应用[J].民族研究.2002b,(4).

——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2002c,(5).

{3}蒋立松.略论“族群”概念的西方文化背景[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1).

{4}弗雷德里克·巴斯着.高崇译.族群与边界(序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1).

{5}Nathan Glazer & Daniel P.Moynihan.Ethnicity-Theory and,Experience.Havard Univercity Press.1975.

{6}穆哈默德·哈达德.科威特市的民族群体和民族等级结构[J].民族译丛.1992,(5).

{7}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

{8}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J].民族研究.2002,(1).

{9}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辩正[J].民族研究.1995,(3).

——现代背景下的族群构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J].世界民族.200l,(1).

{10}费孝通.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问题(一九七八年九月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组会议上的发言)[J].国社会科学.1980,(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2).

{11}张龙林.民族、民族主义之我见[J].世界民族.1999,(4).

{12}王联.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论[J].世界民族.1999,(I).

{13}黄振南.“族群”概念、译法及其他[J].学术论坛.2000,(6).

{14}庞中英.族群、种族和民族[J].欧洲.1996,(6).

{15}潘蛟.“族群”及其在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5).

{16}周星.民族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7}张海洋.浅议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族群认同与跨文化沟通//马启成、白振声主编.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8}石弈龙.Ethnic group不能作为“民族”的英文对译-与阮西湖先生商榷[J].世界民族.1999,(4).

{19}周旭芳.“1998年‘民族’概念暨相关理论问题专题研讨会”综述[J].世界民族.1999,(1).

{20}翟胜德.“民族”译谈[J].世界民族.1999,(2).

{21}阮西湖.关于术语“族群”[J].民族研究.1998,(2).

——关于术语“民族国家”[J].世界民族.1999,(2).

{22}朱伦.浅议当代资本主义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建设[J].世界民族.1996,(2).

——论“民族一国家”与“多民族国家”[J].世界民族.1997,(3).

——“跨界民族”辨析与“现代泛民族主义”问题.世界民族.1999,(1).

{23}王实.“族群理论与族际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6).

{24}中国民族研究年鉴.1998-2002.民族出版社.

{25}乔玉光.民族与族群:不等住的判断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

{26}乌小花.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J].广西民族研究.2003,(1).

{27}李详福.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5).

{28}雷海.对“族群”概念的再认识[J].广西民族研究.2002,(2).

{29}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3).

{30}范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4).

{31}孙建中.论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决权的一致性与矛盾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2).

{32}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33}高崇.族群与族群性:两个概念的再认识[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3).

[作者简介] 王东明,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资源合作处副处长。北京,邮编:100800。电子信箱:mzgzyj@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