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族群与族群文化
7333700000068

第68章 广西防城港市的族群认同(下)(2)

京族原为外来民族,解放初期本叫越族,后改为京族,成为中华民族56个大家庭之一员。由此可见,如今的京族已完全认同于中华民族。

那么其他族群又是否认同于此呢?

问题7:你(京族)在同周围他族他群交往中,他们叫你们京族、越侨还是越南人?

31个选民100%地选了“京族”一项,不言而喻。

2.国家认同如同中华民族认同一样,国家认同也是一种整体性认同。防城港市汉、壮、京、瑶各族群大多属于跨国族群,许多族群在中法战争以前几乎没有受到国体的限制。宋代以前,两国之间几无界限,宋代至清,虽有了界限,但两国人民仍然往来如旧,因而表现出族群互动上的跨国婚姻、跨国共耕、跨国商贸等关系。中法战争以后,局面有所变化,边界既定,两国边民的往来互动受到了制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两国边民的传统纽带关系并没有由此而中断,即便是两国交战期间也是如此。边境一线,几乎每村每寨都有与越南的同宗同族甚或兄弟姊妹保持往来。田野调查为此也提供了足够的依据。那么,两国边民在国体上又是怎样认同的呢?越南方面不得而知,现仅就我方进行探讨。在问题4“在抗法、抗美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你认为你的父辈或祖辈是否应该同他族群并肩作战?”中,几乎所有的族群以大多数的选票认为他们之所以并肩作战是因为“同是保家卫国”。请看其国家认同参数:客家人57%、广府人50%、山瑶话汉人48%、山子瑶60%、大板瑶69%、细板瑶57%、偏人81%、土人50%、高栏人63%、村人69%、京族74%、花头瑶64%,如果仅此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下面问答可作补充。

问题8:你怎样理解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中唱的“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在“绝对正确”、“正确”、“部分正确”和“不正确”四个选项中,87%的客家人、96%的广府人、84%的山瑶话汉人、100%的山子瑶、96%的大板瑶、93%的细板瑶、81%的偏人、83%的高栏人、86%的土人、97%的村人、100%的京族及96%的花头瑶选了前两个选项,极少数人如8%的山瑶话汉人、3%的高栏人和土人对此作了负面认同。

问题9:你(京族、越侨及其他越南入中国境人员)认为中国与越南哪个是你的祖国?

在“越南”、“中国”、“都是”、“都不是”四个选项中,100%的京族选了“中国”。当后续问题再问“有什么标志?”时,同样31人100%地认为“解放初,挂毛主席像”。

遗憾的是,笔者没有收集到有关越侨的现实材料,仅能从史料中搜寻有关情况,略作对比,窥其一斑。(1)第一、二者分布地域不同。越侨多来自芒街,散居于圩镇汉族地区中,京族在中国历史悠久,聚居在滨海一带。[6](2)经济上不同。“越侨在中国没有土地,只有三户有房屋,中国土改时亦未分给其土地和其他胜利果实,越(京)族有土地,有房屋,土改和渔改时分得土地、房屋及其他胜利果实,并获得了人民政府的扶助生产和各种贷放上的救济,职业稳定,生活优裕于越侨。”[7](3)性格不同。“越侨人坚毅沉抑,寡言笑……越(京)族人活泼轻松,开口闭口都说自己是少数民族。”[8](4)政治上不同。京族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是没有政治上的联系的。越侨没有参加我国的社会改革和民主运动,仅参加我们的纪念集会,拿着中越两国的国旗,用中越两种文字书写的标语,1954年还举行越中友好月。[9](5)文化上不同。越侨不识汉字,读本国的拼音文字,其儿女白天人中国学校读书,晚上回家补读越文。男子着衬衫,妇女穿越南服装。越(京)族除讲越南话外,使用汉字,讲汉语,男女皆着汉装,不识越文,也从未读过越文。[10]

地域分布,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导致民族意识的不同,特别是国家认同的差别。《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载:“越侨没有久留中国的思想,但是越(京)族不但从来没有打算到越南去的思想,而且相反地过去他们还有怕到越南去的顾虑。”[11]越(京)族中除个别过去在越南做工的人懂得一些越南文外,不懂拼音文字,不读越南报纸,家里挂毛主席像,认为自己的领袖是毛主席。而“越侨一般都识越南文字(拼音文字),读越南报;很关心越南的情况,与越南经常通信……挂越南胡志明主席的像,有的也挂一张小的毛主席的像。”[12]

国家认同有别,经济政治需求也就不同,解放初期,“越侨从不轻易提出要求救济,仅要求介绍工作,越(京)族则不同,反正是中国人,常有救济要求。”[13]四十多年过去了,两族群的认同意识在不断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这种认同更是呈现较大的动态特征,为此,有待我们作更深入的探讨。

3.政治政策认同 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维持民族团结、保障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旧中国,封建统治者不重视民族问题,没有健全的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时有发生。解放后,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政府以古为鉴,逐步制定并完善了民族政策,以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为宗旨,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了少数民族社会改革政策、民族识别政策、民族立法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少数民族权利政策、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少数民族统战政策、少数民族经济政策、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及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政策。[14]

防城港市各族群又是怎样对这一系列民族政策认同的呢?或者说,这一系列民族政策哪些经受住了社会、时间的考验,哪些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呢?这是一个很大且十分重要的课题。限于篇幅及笔力,本文择其要者而述之。

问题10:国家在你们地区设置口岸,制定优惠的边贸政策,你认为有何好处?

问题11:国家在你们地区设置口岸,制定优惠的边贸政策,你认为有何缺陷?

问题12:国家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具体地规定了应从投资、贷款、资源开发等方面给少数民族地区以照顾和帮助等,你认为怎样?

问题13:国家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上有自治区,中有自治州,下有自治县,还有少数民族乡,你认为这一政策怎样?

问题14:解放以来,我国重视培养民族干部,制定了培养和任用民族干部的政策,你认为怎样?

经济建设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问题10、11、12就是从这一点切入的。实际上,问题10、问题11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操作便利,分之为二。得出的结果是,33%的客家人、68%的广府人48%的山瑶话汉人、80%的山子瑶、58%的大板瑶、52%的细板瑶、89%的偏人、57%的高栏人、70%的土人、59%的村人、66%的京族及43%的花头瑶认为这一经济政策直接的好处就是“族群往来增多了”。在这一前提下,进一步分析,除却前后矛盾的之外,54%的大板瑶、59%的偏人及61%的京族认为“互帮互助增多了”,相反,50%的广府人、52%的村人及91%的客家人则认为“民族关系不如以前了”。

诚然,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经济搞活了,人们自由了,但与此同时,由于政府职能部门对社会个体的控制减弱,流动及闲散人员陡然增多,加之司法、公安机关打击社会犯罪力度不够,有的甚或流于形式,使得社会治安越来越糟,特别是少数边远、偏僻、交通不便地区,法制之网洞开,本就微弱的公检法之鞭更是难以企及。在田野工作中,笔者足迹踏遍十多个乡镇,几十个村屯,绝大多数报道点对此避而不谈,惟有东兴镇牛轭岭村宣称“近几年来无治安违法犯罪案件发生,偷盗现象根除,夜不闭户,路不拾遗”,[15]1981年被评为“防城港市文明村”。

防城港市各族群对问题12又持怎样的态度呢?

大多数人都持肯定态度,表示“应该扶持”。具体数据是:客家人77%、广府人89%、山瑶话汉人68%、山子瑶53%、大板瑶58%、细板瑶74%、高栏人83%、土人77%、村人62%、花头瑶57%;有的族群更进一步地认为“力度不够”,他们是:山子瑶(47%)、大板瑶(35%)、细板瑶(52%)、花头瑶(43%)、偏人(67%)、京族(77%)。十分有趣的是,京族是最富裕的民族,而瑶族各部却是防城港市各族群中相对贫穷的族群,两种极差异曲同工地反映了当前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应加大力度。这说明了瑶族各族群极力要求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同时反映了京族人民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的弄潮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