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族群与族群文化
7333700000092

第92章 论族群与族群关系(4)

依据巴赫和大部分社会生物学家的观点,认为社会结构仅仅是维持基因健康存在的“生存机制”。社会生物学家引进了两个概念来解释为什么“自私”的基因创造了社会结构或“生存机制”。一个概念是“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或“极限健康”,即家庭结构是一种策略使得男性和女性的基因能极大地将健康基因物质保存在基因库中。然而,当家庭成员互相帮助时,他们保证一部分基因保存在基因库中(因为兄弟、姐妹、父母和所有的后代共享50%同样的基因;祖父母、堂兄弟姐妹、叔叔、阿姨、侄子和外甥共享25%同样的基因;第一类表亲、堂外甥、曾孙共享12%同样的基因)。这样家庭成为基因保存在库中的策略。另一概念是“互惠的利他主义”,用于解释非家庭成员为生存的相互帮助;假使最大限度的健康是基因的目标,那么就必须对那些互相帮助的、并不共享任何基因的人们作出解释。当那些非亲缘的人们互相帮助时,互惠的利他主义就发生了,这些人知道这种利他行为将是互惠的。这种互惠推动健康和使个人能够生存并不需要传递他们的基因,从而保持他们的基因库。

巴赫利用这两个概念,即“亲缘选择”和“互惠利他”来解释族群性。他将亲缘选择的概念扩展到次级群体。从历史上看,亲缘群体(包括宗族)构成了相近和远亲的血缘团体,这种团体维持了群体内的信任和稳定以及对别的血缘团体的不信任。巴赫用“族类”(ETHNY)代替“族群”。一个族类是一个扩展的血缘团体,是由于族内婚(以男性选择构成的特别群体)和领地(成员之间的物质距离和相对隔离)创造的不同亲属构成的环形圈群体。一个族类的再生产策略远比一个亲属群体保持极大化的基因健康,因为一个族类的构成甚者超过一百万人,个人创造了能帮助保存他们健康的团体,不论是否共享基因,更特别的是与其他族类有互惠的利他行为。一个族类可以形成一种“推动力”帮助那些“与其类似的人们”。尽管一个族类会由于其成员的增加而淡漠和屈从于社会和文化的范畴,但是族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显示了共享基因和互相帮助的人们的生物性生产的趋势。巴赫解释了族群是怎样产生的,并运用这一理论建立起基因进化的原则。

这样,社会生物学提供了进化的解释,并引起激烈的争论。也许我们要加上一个问题:为什么族群的成员会联结在一起并保持其独特性?这种观点并没有多少社会科学家赞成,但社会生物学家仍然坚持生物学作为主要领域。

(四)人文生态理论

生态学理论也运用生物学的解释强调区分族群的“特性”是竞争和选择的动力。帕克的同化理论也引用了大的生态学框架来分析都市区域(帕克,1916,1924)。其分析强调都市地区的生活模式是由于土地、住房和就业等稀缺资源的竞争而产生的。人类群体处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中,每个人试图找到合适的社会位置。正如人口迁移到都市地区必定会促进与原有居民的资源竞争,帕克认为这是调和与同化过程的动力。

近来更多的生态学理论强调资源竞争引起族群团体之间的冲突,注意到那些从属的族群进入隔离的住宅区和从属范围狭窄的职业。一旦族群成员找到一个这样的区域,他们的边界和区分就呈现出来,很容易成为歧视的靶子。

苏珊(1986,1992)是保持人文生态学传统的学者之一。她的理论是解释次级族群的暴力,尤其是当从属群体的成员迁移到高等级群体的住宅区或职业时很容易发生主体群体成员对从属群体的攻击行为。当主体集团成员感觉受到威胁时,对流动的从属集团的暴力案件就增加。苏珊(1992)分析了安格鲁一萨克逊清教徒袭击欧洲移民的案件,将发生的情形归结为两点:(1)当移民数量增加时;(2)当经济萧条发生时。她认为在这样的情形下安格鲁一萨克逊清教徒会感到欧洲移民威胁到他们的居住和就业。尽管有人强调美国白人与黑人的冲突是起于1830年,但上述的两种情形对20世纪初反黑人暴力急剧增加提供了合理的解释,那时南方乡村的黑人迁移到北方的城市,作为低收入的劳动力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大量的黑人迁往北方,而原来已立足的欧洲移民感觉受到威胁,导致攻击黑人和歧视意识的产生,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这种生态学理论注重非主体族群的规模、移民模式、不同的社会流动、与其他族群在住房和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这种竞争导致冲突并经常是暴力,还会产生敌对族群之间的歧视和边界。这种竞争也没有如帕克所希望的会导致同化,而是分化和多元,还不时出现紧张和冲突。

(五)权力和分层理论

分层理论强调不同社会阶级的非主体族群成员过分表现导致歧视产生的过程。这种理论考虑到权力对控制族群阶级体系的流动性。

1.种姓理论

在20世纪40年代的早期,华纳和他的同事将美国的黑人与白人的关系描述成种姓制度。黑人处于低经济地位,拒绝接受权力,被限制通婚和居住分开(华纳,1941,1945)。白人为了维持其特权与黑人构成了相区分的种姓。

COX(1948)引用马克思主义来参与争论,强调资本主义的所有者阶级和工业管理者对待非主体族群的黑人和白人就像种姓制度那样严酷。资本主义企业引进奴隶是欧洲资本家买卖奴隶到南方的种植园。一旦资本家建立起利用黑人廉价劳动力和获得高额利润的模式,其合法性就需要建立在以生物性“黑色种族”为基础的高度歧视和刻板印象之上。这种解释与经济精英的利益和行动相联系,这些具有流动化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精英已准备、分化,以便有效地剥削。

早期的种姓理论注重权力和分层,开拓了许多不同的方向。

2.殖民主义理论

殖民主义理论分析了以往欧洲殖民主义的动力。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其过程是一个国家控制另一个低度发展的、弱势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活动。BLAUNER(1969:372)认为殖民主义的复合体具有四个特征:(1)强制进入领土和群体;(2)破坏土着文化和社会组织;(3)由入侵社会的代表统治土着人民;(4)司法活动是带有高度歧视、种族主义和刻板印象的。

这种基本的理论被运用在《内部殖民主义》一书中,书中分析了殖民化复合体的动力是运作在一个社会“之中”。从内部殖民来看,美国族群关系的历史更多地涉及内部殖民成功的建立,但这些内部殖民不是白人而是安格鲁一萨克逊清教殖民者及后裔所主导的。例如美国黑人,因为制度化的歧视白人控制了他们的经济、教育和政治机会。对这一情形有争论,因为南非就不同,那儿白人是少数民族,是荷兰和德国殖民者的后裔,却控制了黑人群体。

美国内部殖民的后边的动机有两点:(1)需要廉价劳动力增加利润;(2)期望获得和控制土地,先是从土着美国人后来从墨西哥人那里获得土地。按照BLAUNER的说法,对廉价劳动力的奢望导致了奴隶制的创立;期望控制农业基地和西南部墨西哥的土地,白人促使墨西哥人进入低工资劳动力库。同样,对美国土着种族灭绝是欧洲人掠夺土地的一种方式,强迫土着残存在保留地内,这是非常明显的内部殖民形式。

为了建立内部殖民,政府必须参与其中。政府必须提供凝聚的力量以控制那些“殖民化”的人,并建立起垄断法规的模式。凭借着对国家的控制,早期欧洲白人移民后裔能够长时间地创立和维持内部殖民。

3.分离一劳动市场理论

分离劳动市场理论多少与生态学理论类似,强调族群之间为资源的竞争,不同的是将流动化和权力的运用作为前提。分离劳动市场理论弥补了生态理论的不足:对权力缺乏充分的注意,以及那些社会中的统治阶级是怎样利用权力向从属族群谋取自身利益的。该理论强调劳动市场是分部的,特定族群的成员在劳动市场上从事某些特定、禁止其他族群参加的职业,特别是一些高收入职业。分离劳动市场的压力来自有权势的族群,他们害怕向别的族群开放劳动市场会失去原有的优势,别的族群可能愿意工作而少要工资,或者是增加相关的市场需求,这样由于职业的竞争而导致工资下降。

对分离市场理论有重要贡献的数BONACICH(1972,1976),他将此理论应用于分析美国的黑人和白人以及其他族群和其他社会的关系。基本的争论是认为那些拥有或管理大型企业的资本家是为了获取最高额的利润。要维持或提高利润的方法之一是保持廉价劳动力。如,1920-1930年北方的工业资本家从南方引进低工资的黑人工人并称之为“罢工破坏者”,以黑人对付组织化的白人工人,那些白人试图获得高工资和良好工作环境的权力。正如生态学理论预期的一样,反黑人的暴力案件急剧增加。

受降低工资威胁的工人的反应不仅有暴力的,也常常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斗争。常常要求政府排斥某一个族群,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权势的资本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支持低收入的工人。退一步的办法是为受威胁的工人创立一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分离劳动市场”以便把非主体的少数民族排除出有权力的位置。结果使得那些少数族群的成员为狭窄的、没有权力的、低保障的职位相互竞争。南北战争一个世纪后,黑人被排斥出最有技术的行业工会,而仅仅在一些产业工会中有位置,这样白人和黑人就形成了分离的劳动市场。

这种竞争涉及的不仅是两个敌对的族群,还有第三者,即那些有权力和期望获得最大利润的人会不断地刺激这种劳动市场上的族群竞争。这种分离劳动市场的制度化,不仅燃起了竞争和恐吓,还导致族群歧视和暴力行动。

4.分离一阶级理论

阶级理论强调上层阶级对低下阶级的经济剥削。增加这一因素可使我们认识到每个阶级都包括了隔离的和反歧视的不同的部分。该理论是由.BARRERA(1979)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包括:(1)资本家是控制资本投资、常规生产和劳动力购买者的;(2)经理阶层是为资本家管理生产和控制工人的;(3)小资产阶级是拥有小型企业和聘用工人者;(4)工人阶级是靠出卖劳动力获取薪水和工资的。这些阶级除了利益冲突外,每个阶级中还存在着族群界线的分离。某些非主体族群中的成员从属于某一阶级,他们很少期望、收入低并且工作无保障。在同一阶级中,一些成员得储备劳动力,当需要时就低薪被雇佣,当不需要时就跑回储备库。

例如,在工人阶级中,一些少数族群一直都被排除在人们最喜欢的技术岗位之外,而是处于低技术、低报酬、低安全保障的工作之中(日工、季节工和家务等)。如美国的黑人、墨西哥人和土着都属于此例。欧洲的犹太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主要从事很少的行当(贸易和金融),即使是今天在美国的犹太人仍然被限定在有限的行当,所谓中产阶级的位置和商业,如某些特定产品的零售,服装的销售,会计、金融、大学教师和医生等。许多亚洲族群,如朝鲜、越南、中国人也被限定在一些小的零售业和服务业,以及其他中产阶级和专业职位。这样,社会阶级的分离也体现在劳动市场上。确实,劳动市场的分离其影响扩展到低收入工作以外,如权力范围等。

5.中间人群体理论

中间人群体理论描述了中产阶级的分离。并不是所有的族群占据了较低的种姓或阶级地位,也非所有的族群都限于内部殖民。事实上,一些小资产阶级或小企业是依靠家庭劳动力和族群网络的(如借贷、顾客和商业的其他需要)。按下列的定义他们是中间人:(1)从资产看,他们处于中间位置;(2)他们从事产品生产和出售中间的服务;(3)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他们是精英阶级成员和被剥削阶级中间的“掮客”(BONACICH,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