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族群与族群文化
7333700000095

第95章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2)

Benting原先为香港宏达文具的客户,现在成为它的合作者。创建之初,中成只加工Benting提供的定单。生产受单一客户定单影响太大,后来也做香港宏达文具其他客户的定单,但仍以:Benting为主。Benting所提供的设备属于第三代产品,工艺陈旧,手工成分较多,况且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已经使用了7年。而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其设备已进入第五代。因此可以说这些设备残旧落伍、日趋淘汰。中成是香港宏达文具属下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一个厂。由于该厂并不独立核算,总公司的产值、利润也不公开,因此对于该企业的利润可谓是上下一片模糊。

(二)中成厂的族群构成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中成工作的人都是外来人,自厂长到主管再到普通工人。因此这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是这些远离家乡的人在支撑着一些地方的经济。中成厂的族群构成如下:

1.外省人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生存条件各异,历史机遇有别,造成了同一民族内部各个地域文化的差别。由心理沉积及行为模式所体现的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经过千百年的历史进化,已经根深蒂固地融会在本区域每一个成员的血液与灵魂中。一个人的言行无论有意或者无意总会打上区域文化的烙印,并且由于区域文化特别是其深层心理构造具有相对的历史稳定性,为此它曾经并且正在继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区域的过去、现在及未来。[12]在此,将来自广东省以外的国内其他省份的外来劳动者群体称为外省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据人们的籍贯或省籍这种地缘关系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族群,如湖南人、湖北人、四川人等,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语言特点、风俗习惯及认同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人的省籍对于他的族群的认同似乎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省籍的区分决定了他的祖先就生活或埋葬在该省的某一个县的镇或村里。尤其是当某一个省的人迁移到外地时,其作为相对于广东省的外省人的特征就愈加明显。参照前面对族群的界定,也就完全可以将其当作一个独立的族群予以分析。中成的外省人族群具体构成见下表3:

下面笔者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来分析主要外省人族群的族群性特征。

(1)湖南人

湖南人信奉“嘴勤不如腿勤”,讲究实干效率,他们大多是性格直爽、个性鲜明,待人接物不拘小节。在中成厂,来自湖南省的员工人数最多,有139人,所占比例为25.27%,占全厂总人数的l/4强。这可能是因湖南是广东的邻省,离家乡较近,来回较为方便。他们主要来自湖南省的株洲、沅陵、大庸、桃源、桂阳、常宁等地,其中较为集中的是沅陵、桃源和大庸等地,他们同乡之间发生了一种连带迁移。中成的湖南人从1994年底起就占了绝对的优势。厂方担心某些族群的人数太多,其族群势力便有集结的趋势,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而且,某一省籍的人太多,在节日或农忙返乡的季节,因结伴而行会出现大规模的辞工,这样会严重影响生产,所以从1995年初起厂方在招工时开始限制该省的人,除非有学历有专业的,一般不招。

湖南人认同老乡身份,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族群特色。饮食方面,他们最喜欢吃的还是家乡菜。对本省人的认同主要依据这些要素:“湖南人说话的口音不同”,“吃饭口味不同”,“开朗大方”,“热情、对老乡好”,“热情好客,纯朴”,“比较团结”,“辛勤劳动”,“重文化”,“勤劳”,“聪明”,“有人情味”,“为生在湖南而自豪”,“在外好好干,别对不起家乡人”等。对本省人不太认同的方面有:“比较保守”,“办事效率低”,“说脏话”,“勾心斗角”,“不团结”,“鲁莽”,“狡猾”,“家乡人玩家乡人”等。

(2)湖北人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曾被誉为“鱼米之乡”。富饶的荆楚大地养育了独特的湖北人。湖北人聪明要强,凡事不服输,这从他们的语言中可见一斑:武汉人将武汉话称作“汉话”,武汉周围的荆州、黄冈、孝感等地区的发言也都与“汉话”相近似。“‘汉话’讲起来吐字清晰、抑扬顿挫、扬声较多,因此听起来很有气派,从‘汉话’里大可以听出湖北人的逞能劲。”[13]湖北人的饮食兼有南北的风味特点,可以喝北方的烈酒,也可以吃中南的辣椒,还有南方的一些风味小吃。

中成的湖北人主要来自湖北的孝感、蒲圻、安陆等地方,人数虽不算多,据1997年12月的统计,共有71人,占全厂总人数的12.9%,少于湖南人、广东人、四川人,但由于该厂建厂之初,来自湖北的“十五壮士”曾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虽然这15人有去有留,但留下来的大多成为厂里的中层骨干力量,他们的存在,使得后来的湖北人或多或少有所依靠,因而在工种的分配上,湖北人也有一定的优势。笔者所采访的12个湖北人中,有3个拉长、1个工程师、3个领班、3个技工、1个保安,只有一个是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他们相对于人数较少的河南、广西、贵州、安徽等省的人及人数较多的湖南人、四川人而言,应该算优势族群了。他们对本省人的认同主要通过这些要素:“聪明”,“比别人强”,“热情”,“团结”,“直爽”,“诚实”,“吃苦耐劳”,“勤劳朴实”,“忠厚待人”,“关心老乡”,“人长得不错”,“善良”。对本省人不太认同的方面有:“喜欢占小便宜”,“勾心斗角”,“没钱”,“用赚来的钱去打牌、赌博”,“自私”,“粗俗”等。

(3)四川人

生长在四川盆地的四川人,泼辣在外,温厚在内。四川人麻利能干,直爽又没有城府。他们讲语速极快的四川话,吃享誉天下的川菜。川菜的特点是麻辣,这是其他喜食辣味的族群所不可比拟的。“在现代社会里,四川人的乡土观念似乎仍很强。四川人在外地打工的非常多。四川人出外打工,只要一熟悉情况,一有机会,就会召唤亲朋同乡一起来做工,因而聚在一起的四川人越来越多。”[14]而中成的四川人并不占优势,尽管绝对人数并不少,1997年的人数是77人,占总人数的14%,主要来自四川的南充、剑阁、梁平、开江等地。四川人在中成的地位并不高,中层以上的职位中几乎没有四川人。笔者分工种的随机采访中有6位四川人,其中拉长1人,技工3人,普通工人2人。他们对本省人的认同主要因为:“有人情味”,“有义气”,“热情、好客”,“直爽”,“吃苦耐劳”,“诚实待人”,“聪明能干”等。不太认同四川人的原因是:“爱斗殴”,“太节省”,“没钱”,“外人觉得我们比较狡猾”等。

(4)其他外省人

主要包括河南人、江西人、广西人、贵州人、江苏人、甘肃人、浙江人、安徽人、陕西人。他们有着各自的文化特质和认同因素,在此不一一赘述。

总之,中成的外省人汇集了来自全国12个省的人。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各不相同,有自己的族群认同要素,认同的层次也有差别。综合起来看,所有外省人族群对于菜式的认同次序为:家乡菜→川菜→湘菜→粤菜→客家菜→鲁菜→潮州菜→其他菜式;对于族群的认同次序为:大陆人→南方人→外省人→香港人→广东人→岭南人→广州人→客家人→潮州人→少数民族。(见表12、表13)

2.本地人

本研究对本地人的界定主要是指宝安区的人,具体包括与中成厂关系较为密切的古钟镇和七里工业村的人。古钟镇[15]位于珠江口东岸、宝安区西南部,总面积93平方公里,人口20万(1998)。古钟镇是深圳市西部的重镇,位于原宝安县城南头之西。据镇政府提供的资料,1998年,古钟镇社会总产值达38亿元,工业总产值32亿元,农业总产值8 070万元,工缴费收入4.4亿港元,农村人均分配8 611元。至1998年,该镇拥有内外资企业670多家,其中以外资企业为主。因古钟镇是着名的侨乡,全镇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3万多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古钟以其特有的人缘地缘优势,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管理及技术,这个昔日田埂交错、阡陌纵横的小山村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跨越。

七里村原先和李萌村是一个村,现在七里村分李萌村和王村两个行政村。中成的厂址坐落在古钟镇的李萌村,但人们往往习惯于称其为七里村,在此便沿用这种习惯。七里村[16]面积3.5平方公里,共有201户,人口672人,其中男性337人,女性335人。1998年社会总产值6 412万元,工业总产值4 672万元,农业总产值1 450万元(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矿业等),商饮业产值180万元,建筑运输邮电业产值110万元,经济总纯收入650万元,人均分配2 200元。1998年引进外资4 432万元,比1997年增长10.3%。通过表4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该村的产值结构。

至1998年底,七里村还欠银行1 200万元,在本地属于比较贫困的村子,需要镇里“同富裕工程”的帮助。这年,七里村利用“同富裕工程”的450万元的捐助,建成了10 000平方米的校舍,并引来了宝安职中和一家私立学校租用校舍。七里村“偏远、落后”(这是七里村村民自己的说法),且处在铁岗水库的上游,虽然属一级水源保护区,但却长期吃山塘水,而喝不上自来水,这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投资环境受到影响。直到1998年得到“同富裕工程”的资助才用上了自来水,同年村里自己建成了7.500平方米的市场大楼。1995-1998年为吸引三来一补企业,共建成厂方和宿舍5 000平方米,有些还在兴建中。近三年搬走了5家厂,但又有厂搬来。

七里村的人均分配在当地算是低的,1998年只有2 200元,远低于古钟镇平均水平的8 611元。但其人均收入却不低,1998年达到了9 673元,只不过没有分配下去而已,这是许多内地村庄所无法比拟的。剩余的收入,他们一般用来进行村子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如近两年,它们先后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住宅区道路3 000米;投入140万元兴建了面积1100平方米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投入20万元建成250平方米藏书近万册的图书室。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均分配相对较低,但村民的生活水平是不低的。况且,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靠个体经营、出租房屋等,而非仅依赖集体分红。因此在外地人看来,七里村是很富裕的,很让人羡慕的,根本觉不出本地人所谓的“偏远、落后”。

七里村是一个多姓村,其主要姓氏有:彭、黄、罗、周、郭、钟、曾等,由于村子小、姓氏多,宗族势力均衡。本地的七里村村民都市化程度较高,他们基本上已脱离农业,全村直接从事农业的只有143人,其有限的土地大多承包给了本省的外地人种菜,即那些“离乡不离土”者,村庄也出现了新村与旧村的分野。实际上,居住在村里的已不仅仅是七里人,还有许多租房住的外省人、在此买置了地皮建房或现成房产的外省人和本省的外地人。一般外省人租住的主要是旧村的老房子,收入高的外省人租住的是新村的新房子。新村居住了一部分本地村民,户口在村里而居住别处的有3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5.9%,这主要是指那些有门路、有钱的七里人搬到古钟、宝安或深圳去居住了,在那里搞点经营,但却未割断与七里的联系,他们依然参加村里的分红,并收取自家房屋的租金。

七里村本地人不认为自己是七里人,而认为自己是深圳人。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发达的农村,吃喝高档次,穿衣要名牌,居住要别墅,做工嫌低薪,在家等分红的青年有20%至40%。有的人还参与黑社会活动,有的则染上黄、赌、毒。[17]古钟镇和七里村的本地人中,也存在这种现象。笔者就经常在村子里看到打扮新潮的年轻人骑着配有音响的摩托车兜来兜去。据说个别的女孩子在空虚中出于好奇而整天泡在舞厅、卡拉OK厅,甚至去当三陪小姐。

七里人做工的很少,在中成除了中方厂长和业务员外很难找到当地人。笔者在当地曾见过一位已婚的七里女性,别人告诉我她曾在中成干过一阵,非常厉害,连主管都不敢管,更不用说拉长了,因常迟到被主管说了两句,便扬言要收拾主管,这应该源于她优越的本地人身份。

3.本省的外地人

本省外地人在此统称为广东人,但并不包括古钟镇的七里人。他们主要来自龙川、紫金、化州、河源、韶关、五华、揭西、云浮、兴宁、湛江等珠江三角洲外围的欠发达地区。刚建厂时,来自广东省内的打工者占的比重较大,这是因为在企业的基本组织构架中,许多部门的职位须由广东本省人担当,如食堂的厨师、厨工和人事部的会计、司机、清洁工、报关员等等,因他们具有语言优势,又加上地域优势,使其工作起来既便利又对厂方有一定的信度。但是,到1994年底,当企业的规模扩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时,本省的外地人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中成厂里的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人便增多起来。

本省人对于菜式的认同次序为:家乡菜→客家菜→粤菜→潮州菜→川菜→湘菜→鲁菜→其他菜式(参见表13)。在此,对客家菜的认同超过了粤菜和潮州菜,这是因为客家人超过了以粤菜为主的广府人,这同时也反映了同省内的不同族群对饮食的偏好也不同。对于族群的认同次序为:大陆人→广东人→南方人→客家人→香港人→广州人→岭南人→外省人→潮州人→少数民族(参见表12)。

广东人认为自己:“豪爽、直率、热情”,“善良”,“现实”,“老实”,“爱整洁”,“助人为乐”,“吃苦耐劳”,“尊老爱幼”,“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好胜心强”,“出手大方”,“独立性较强”,“适应能力强”,“生存能力强”,“思想开放,明白事理”,“经济发展快”,“靠自己的努力挣钱创业、建房购房”,“语言统一值得自豪”,“对家乡面貌、生活水平的提高感到自豪”。对本省人不太认同的方面:“不俭朴”,“大吃大喝”,“小器”,“帮亲不帮理”;“自家人压自家人”;“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4.香港人与外籍员工

这两者是中成的最优势族群,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很高,这是包括本地人在内的其他族群所远不及的。

(1)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