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古玩收藏知识大全
7333800000010

第10章 古铜镜(8)

这些铭文祝愿中带着叹息,简直一曲夫妻生离死别的悲歌,深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被迫离家服役的痛苦。战国时纷争不息,人民备受妻离子散之苦;秦统一后大兴土木,骊山墓及长城的修筑使几十万人流血流汗甚至搭进了生命;蒙恬北击匈奴暴兵露师十几年,死亡者不计其数;南并百越的战争长达七八年,服兵役及徭役有数以万计。难怪当时有这样的歌谣;“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至于秦末大乱,毁室灭家者更不必细说。虽然西汉初期采取了“予民休息”的政策,但内忧外患又何曾停歇。镜铭上的“君行幸,予志悲”正是因为“行有日,反毋期”啊!待到秋风起时,心中离愁又怎能排遣(铭文“君行卒,予志悲,秋风起,侍前稀”)。这些铭文不仅使人想起一些汉代乐府民歌:“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反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出,雉从梁上飞。中庭出旅谷,井上生孤葵。舂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向东望,泪落沾金衣。”(《十五从军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古歌》)这些诗歌不正是在给相思铭文作注释吗?

与相思铭文可以类比的还有另一类铭文,如“青羊做竟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覆,风雨时节五谷熟,传告后世得天福。”表达了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斗争的悲惨现实。铜镜铭文中的“胡”指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虏”则是对他们的蔑称。秦汉以来与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呈战争状态。匈奴的威胁直到班超控制西域之后才见缓和。而在这时,居住在青海和甘肃南部、四川北部的羌族,又强烈反抗汉朝强征羌人伐西域,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一次从公元107年开始,南边进入益州,东边进入三辅、三河,威胁洛阳,战争进行了十二年;第二次战争从公元136年开始,主要在关中进行,到144年才被镇压下去;第三次发生于159年,在陇西一带又征伐了几十年,直至黄巾起义时还没平息。人民渴望安宁,所以镜铭上才充斥着“四夷灭天下服”的句子,由此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汉镜的相思铭,不仅没有对男女恋情的赞美,反而是一曲曲实实在在的悲歌。

铜镜上的相思铭文,只有到了唐代,才真正把男女之间真挚的思恋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并且对诗词、典故的选择特别精心,使人读来如篇篇珠玑,赏心悦目,例如:

“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

“冬朝日照梁,含怨下前床,惟寒以叶带,镜转菱花光。会是无人觉,何用早红妆。”

“既如愁里日,不宽别时要(腰),惟有相思苦,不共体俱消。”

“兰闺(左白右宛)(左白右宛),宝境团团。曾比双目,经舞孤鸾。光流粉黛,采散罗纨。可怜无尽,娇羞自看。”

“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各为配,日月恒相会,白玉芙蓉匣,翠羽琼腰带。同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

“月样团圆冰样清,好将香阁伴闲身,青鸾不用羞孤影,开匣当如见故人。”

这一篇篇铭文,恰似一首首情曲,有的巧用“秦王宝镜”的传说,来倾诉痴情男子对爱人的不尽相思;有的如绵绵细雨,道出闺中少妇思恋远行人的心曲。有娇怯轻怨的低语,有大胆敞快的追求,充分展现了唐代太平盛世时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赞颂。

铜镜上的质量自夸铭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铜镜毕竟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它的质量便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因此铭中赞扬其质量的内容是很多见的。

西汉中期以前,经济生活尚不繁荣,铜镜这一商品便不能普及到千家万户,加之当时其制造权基本控制在官府的“尚方”机构中,需求量小和官方专卖使得竞争并不激烈,所以虽也常见赞美铜镜质量的铭文,但不见生产单位的款识,例如: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

“冶炼铜镜清且明。”

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官方为了保证其产品销量,便加铸上了“尚方”标记。但此时私家铸镜业亦逐渐发达,有些并创出声誉,铸上其姓名便可扩大销路,因此纪氏铭文大量出现,见诸着录的便有“朱氏”、“青盖”、“三羊”、“青羊”、“黄羊”、“许氏”、“李氏”、“蔡氏”、“张氏”、“王氏”、“袁氏”、“吴氏”、“翟氏”、“龙氏”、“苏氏”、“李氏”、“韩氏”、“赵氏”、“吕氏”、“驺氏”、“田氏”、“周仲”、“刘氏”、“杜氏”、“吴尚里伯氏”、“王金”等等,这些应该是铸镜名家,因为如果他们的产品质量不过关的话,便无须铸刻自己的姓名,干脆冒用官府“尚方”名号算了。但事实也有一些冒用“尚方”名号的现象,实物中所见不少粗制滥造的“尚方”铭铜镜,显然不是真正的“尚方”产品。这时期典型的赞扬铜镜质量的铭文,还多与驱鬼、升仙、祝愿等内容的句子合在一起,例如:

“尚方作竟,宝贵盖昌,其师长命,买者侯王。”

“尚方作竟佳且好,明而(如)日月世少有,上有仙人赤松子。”

“青盖作竟自有纪,辟去不羊宜古市,长保二亲利孙子,为吏高官寿命久。”

“三王善作明镜。”

“李氏作镜佳且好,明如日月世之保,所见镜者不知老。”

东汉中期以至魏晋,不仅纪氏铭文大量存在,甚至添加了铸造地点、铸镜工师名字。三国以后,铭文多是先写纪年,再写“造作明镜”。然后是冶炼的精心程度如“幽湅三商”、“百家清铜”、“九家二十七商”等。最后是祈祷长寿、升官发财、家庭兴旺等内容。典型的铭文如:

“天纪元年岁在丁酉,师徐伯所作明镜,买者宜子孙,寿万岁,大吉。”

“赤乌元年五月廿十日造作明镜,百家清铜,服者君侯,长乐未央,造选师名为周公。”

进入唐代,歌颂铜镜质量的铭文更是屡见不鲜,但这时反而取消了铸造地点、工师名号;并且词句华丽规整,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铭文前半部分有力夸耀铜镜质量,后半部分则是祝愿吉祥语句,典型句式如下:

“灵山孕宝,神使观护。形圆晓月,光清夜珠。玉台希世,红妆应图。千娇集影,百福来扶。”

“炼形神冶,莹质良工。如珠出匣,似月停空。当眉与翠,对脸传红。倚窗绣幌,俱含影中。”

“玉匣盼开盖,轻灰轼夜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

“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

在铜镜上刻铸名号,五代时再次兴起,如有在镜背铸有“都省铜坊官匠人李成”等铭文。

到了南宋,字号铭文则占了绝大多数,如湖州石家镜铭文:

“湖州真正石家无比炼铜照子”

“湖州石家炼铜照子”

“湖州祖业真正石家炼铜镜”

“湖州真石家青铜照子记”

更多的则是不仅泛称石家,还开列出铸者居家排行:

“湖州真石家二叔店照子”

“湖州真正石念二叔照子”

“湖州石十五郎真炼铜照子”

“湖州石念四郎真炼白铜照子”

还有一些铭文中标出字号地址,如:

“湖州仪凤桥南酒楼相对石三真寿青铜照子”

“湖州南店前街石家念二叔真青铜照子记”

也有一些铜镜列出了出售价码:

“湖州真正石家青铜镜子,炼铜照子每两六十文”

“湖州石家无比炼铜每两一百文”

除湖州石家镜外,其他地区也有一些老字号产品,如“饶州叶家”、“建康茆家”、“成都龚家”等。

宋代的纪号铭文镜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材料,使我们知道官府和家庭都在从事手工业生产,甚至在湖州还设置了“铸鉴局”这一机构。但私铸比官铸更发达,且往往子承父业,世代相传,如“念二叔”创下了极大的名声,其儿孙就在此基础上继续开拓,铭文中就有了“石念二叔思念七郎镜”等字句。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商品竞争更加激烈,伪冒产品就自然层出不穷,所以铭文中便有了“真”、“真正”、“真正一色”等词,即使如此,恐怕也很难保证“湖州真正石家无比炼铜镜子”中有一些真正骗人的货色夹在一起。

金代因为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因此禁止私自熔钱铸镜。这时的铜镜边缘上往往刻记官府验记文辞和押记,如“左巡院验记官”、“通州使可官(押)、”“临洮府录事司”、“任成县官匠”等。元明清时的铜镜铭文也是以纪名号为主,与宋代一样,用不着大肆夸赞铜镜质量,老字号便是最好的信誉保证。如清代最常见的字号“湖州薛惠公”铭,偶尔也铸有“如日之精,如月之明,水天一色,犀照绝伦”等词句,并铸以“苕溪”、“薛惠公”印形标记,可谓镜铭中自夸铜镜质量文辞的孑遗。

铜镜上的吉祥祝愿铭文

铜镜作为一种日常用具,除了供人们使用外,还应让人们看到它便心情舒畅。因此铜镜上便有了大量的吉祥祝愿词句。这些铭文既能说明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又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些社会现实问题。

汉代铜镜铭文中祝愿性质的吉祥语,大致包括了高官、厚禄、富贵、多子、长寿、欢乐、四夷殄灭、五谷丰登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单是祝愿一项,有的则是大而全。汉代人满脑子崇尚神仙,但在西汉早中期铭文中却不太突出,重点反映的仍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强烈追求。由此也说明了一些现实问题,如祝愿享高官厚禄的铭文有“君宜高官,位至公卿”、“君宜官秩”、“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大利”等等。这恐怕是与当时军吏授爵、保举郎以及举贤良方正等是有密切关系的。据史书记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先后颁诏令,一方面归还了旧地主的爵位和田宅,另一方面又规定了军吏授爵制度。为了让更多的地主进入政权,规定官秩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满三年以后可以保举弟子一人为郎官;其余除有市籍的商人外,凡向政府交纳一定数目赀财者,均可到长安等候选用;或者由公卿大臣辟召到中央政府做官。当时还有令郡国举“贤良方正”的措施,即是由地方上把一些有名望的人推举到中央。朝廷需前一批进入官僚机构,而大量的地主阶级便也进入了政权机构,同时政府还借此收入了一批财物。这样的社会现实在人们思想意识中必有反映,镜铭中“君宜官秩”、“宜大官秩”便是明证。西汉中期至东汉,随升仙铭的增多,官禄铭文继续流行,又大量使用了多子、长寿等言辞。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祝愿性质铭文,内容甚至句式都与东汉时相差无几,有一些反映科举制度的铭文倒值得一提,如:“……先师名为周公”,“圣人周公,鲁孔子,做吏高迁车生耳。郡举孝廉,州举博士,少不努力老乃悔”,鼓励人们仕进为官。“做吏高迁车生耳”,说的是车胤,字武子,年轻时恭勤博学,但家境贫寒无力点油灯,只好抓些萤火虫装在囊中照明读书,后来名声大噪,东晋隆安年间做了吏部尚书。铭中以此例勉励人们勤学上进以图出人头地。另外变形四叶纹上的孔子以及弟子图像款识,也属同类性质。

镜铭中的吉祥语言,隋唐时还可见到,常见的是祝愿男女真心相爱、少女美貌如春、子孙繁衍不息、妖孽鬼邪远避等几类,例如:“窥妆益志,韵舞鸳鸯。万龄永保,千代长存。能明能鉴,宜子宜。”宋代以后,铭文渐少,祝愿性质的词语便很难见到了。

铜镜铭文中的错别减笔字

熟悉了铭文的主要内容及常见句式以后,拿一面镜子在手,就会发现对上面铭文仍然很难顺利地读下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是因为铭文中经常出现通假、减笔错别、省偏旁部首等字形,甚至掉字漏句的情况也屡屡存在。由于这种现象在汉魏晋铜镜上最普遍,故以汉至魏晋铭文的字型变化为例来说明。

首先看通假字。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同音或近音字通用和假借,不只在镜铭上常见,古代文献中也是常有的。通假字使用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古代文字数量少,有些字本来就没有正字,所以便常用同音或近音的字来代替;二是当时没有印刷术,所有书籍文字都是由人抄写,抄书的人不一定个个都是语言专家,所以抄写时显有正字经常出现,所以后世人习惯了,便承认其正确性,解释为通假字。这是古代写字的一项优惠,因为现代人要是仍然如此假借的话,便被认为是错别字了。想工匠们的主要技艺是其铸造技术,文字功夫并非其专长,所以通假字就更多见,此列举常见通假字的有关铭句如下,正字标在括号内:

“卯(仰)天大息”

“清练(炼)铜华以为镜”

“丝组杂(要造字)(沓)以为信”

“五谷成孰(熟)天下安”

“食玉央(英),饮澧(醴)泉”

“长乐未英(央),吉且羊(祥)”

“长药(乐)未央”

“驾交(蛟)龙,乘浮云”

“子孙备具居中英(央)”

“久不见,侍前希(稀)”

“左龙右虎主四彭(旁)”

“明而(如)日月世少有”

“用之为镜青如(而)明”

“昭(照)此明镜成快意”

“喜怒无央(殃)咎”

“予(与)天无极受大福”

“州(周)刻无亟(极)”

“尚方作竟(镜)真大好”

“行有日,反(返)无期”

“驺(邹)氏做镜自有纪”

“浮游天下敖(遨)四海”

“(欢)乐未央”

“曾(增)年益寿”

“辟除不羊宜古(估,贾)市”

“尚方作镜大吉阳(祥)”

“角王巨(距)虚辟不详(祥)”

“朱鸟玄武师(狮)子翔”

“驾蜚(飞)龙,乘浮山”

“富贵番(蕃)昌”

“然雍(壅)塞而不泄”

“上有仙人王子乔,赤诵(松)子”

可见,在前面许多通假字里,如敖与遨,反与返等等,实际上就是省偏旁。因为汉字笔画繁杂,在泥模上刻印时难以下刀,如果勉为其难而精工细刻,当翻砂制范时便开始模糊,浇铸成镜后更会文字漫易难辨,所以为了文字清楚而不得不省掉一些不影响字义的偏旁如:

“上有山(仙)人不知老”

“炼冶铜华去其宰(滓)”

“亲(新)有善铜出丹阳”

“与天毋亟(极)乐未央”

“汉有善同(铜)出丹阳”

“君宜高官,立(位)至三公”

“白(伯)牙单(弹)琴”

“凤凰翼翼在镜则(侧)”

“常呆(保)二亲得天力”

“八即(爵,即雀)向相”

“吾作明镜真大工(巧)”

但是有些字在省去偏旁后,或者没偏旁可省的字,笔画仍是太多,又有如神兽镜上的半圆方枚,基上划分四块再刻小字,难度更大。所以镜铭文字的笔画便也一减再减,有些甚至难以辨认。

可见,对减笔字的辨认,还需要熟悉镜铭中的常用词句才行。另外还有一些字,音或形与正字相近,但习惯上一般是不能互相借代的,这一类就是错别字了。铜镜铭文上出现的错别字也很多,最常见到的有:

“诈(作)佳镜哉真无伤”

“任患(宦)高迁位三公”

“千秋万倍(岁)”

“和以银锡清具(且)明”

“九(久)相忘”

“浮由(游)天下敖四海”

“知人清(情),心喜得”

“寿(敝)金石”

“(虏)殄灭天下复”

“薪(新)起辟雍盖明堂”

“冶镇(银)锡清而明”

通过对铭文通假、减笔、错别字的观察,我们看到一些精美的铜镜,其铭文一般除有通假字外,错别字、脱字漏名、减笔反写等现象很少见到,尤其是那些精致的“尚方”镜。同时存在铸工粗陋的铜镜,铭文语句也多不完整,文字潦草,错别字与减笔字很多,让人难以辨认,虽然有一些也是“尚方”铭,但极有可能是伪冒尚方之名的私人产品。当然私家产品也有精巧与粗劣之分,要么说明当时伪冒现象的普遍程度,要么说明人们根据使用者的层次不同而特意制造一些价廉物劣的产品供贫民购买。

(第七节)分期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