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古玩收藏知识大全
7333800000056

第56章 漆器

漆本来是树名,主要出产于长江以南,树干可以分泌出一种激性很强的树脂,后来就称这种激性很强的树脂叫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经过长期实践,把漆器制造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工艺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全世界的漆器工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世界上一切制造漆器或用其他物质摹仿漆器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国漆器工艺的影响。

(第一节)漆器的源流

按照古书的记载,漆在最初被祖先用来书写文字,它在什么时候用来漆物,今天已无法考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漆的利用首先应该是单纯的天然漆,然后才有调颜色的色漆。

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漆器,呈红色,商周时代已开始利用色漆和雕刻来装饰器物,并且以松石、螺钢、蚌泡等作镶嵌花纹。

战国时期在漆器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本时期漆物品种大增,操饰技法也有很大的发展,生活用品大都用漆器,如:饮器、食器:耳杯、豆、盘、壶、勺等;

日用器皿及家具:琶、盒、匣、枕、床、案、几、狙、箱、屏风等;

文具:笔等;

乐器:编钟架、钟锤、鼓、琴、瑟、里、竿、排萧、笛等;

兵器:甲、弓、管、箭、盾、剑鞘等;

交通工具:车、船、车盖等;

丧葬用具:棺、楟、木桶、镇墓兽等。

漆器胎骨这时更加完备,有木胎、夹纤胎、皮胎、竹胎,精美的高浮雕、透雕和圆雕也用来作漆器胎骨。战国以前的漆器多在木股上直接染漆,但到战国时又出现了新漆法:先刷灰,填没木胎的缝隙,使漆物表面平整,并且加固,再粘贴编织物,防止木胎开裂,稳定造型,此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夹纤胎是纯用漆与编织物构成的胎骨,比木胎体质要轻,造型稳定,还适宜制造形状复杂而且不规则的器物,这就是今天说的脱胎漆器。

战国时期漆器的装饰水平也很高,用色比过去大为丰富,花纹更加精美生动。

汉代漆器产量之多、规模之大、传播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漆器的造型及装饰也呈现出新的面貌。从造型上说,汉代漆器大小具备,新颖精巧;从装饰技艺来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针划花纹,这时已普遍流行,并开始用漆或油调灰堆出花纹,也即堆漆:在漆器上贴金箔花片,彩绘描漆相结合,成为一种华丽的漆器,不过这只流行于西汉中期至东汉初期。

唐代的堆漆工艺进一步发展,当时最流行的漆器是平脱,它上承汉代嵌金银箔花纹漆器,而雕刻更加精美,另外还出现了雕漆中的剔红、剔犀类漆器。

宋代最流行的是二色漆器,主要是纯黑,其次是紫色、朱红,偶尔表里异色,但都没有纹饰,形状除圆形外,起棱或分瓣的也比较常见。另外,有精美纹饰的堆漆镶嵌、锇金与填漆相结合的漆器更是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元代漆器工艺以嘉兴为中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剔红、剔犀、锇金漆器,水平达到巅峰状态。

明代是漆器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发展和革新的时代。装饰工艺到这时已大大完备,多种技法和不同纹地的结合,使明代漆器在工艺水平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清代制漆业更加繁盛,制作规模也远远超过明代。工艺技法也有所进展,尤其是在描金、螺钿、款彩、镶嵌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嘉庆、道光以后,由于内忧外患,制漆业渐渐衰落下去,到今天,漆器更是难现昔日的风采。

(第二节)漆器的分类

漆器的种类很多,根据漆器的制作方法、花色形态和留存情况,我们把它分为十三类:

1.一色漆器指漆器上上漆的颜色只有一种,没有使用别的工艺,也称平漆。这类漆器以黑色居多,其次是朱漆、紫漆,黄色、绿色、褐色等颜色较少。金色也是一种一色漆器,又名浑金漆,也称明金。它金色外露,上面不再晕漆。由于金色外露,容易磨残,甚至大部分脱落。

2.罩漆指在色漆或描绘竣工后,上面再罩上一层透明漆。这类漆器是在漆工已能利用桐油或其他植物油来调漆,配制成透明漆后才产生的新品种。南宋时这类漆器就早已流行。它可分为罩朱漆、罩黄漆、罩金操、洒金四种。

罩金操是用金箔或金粉粘到打了金胶漆的漆面上,上面再罩上一层透明漆,又称金底漆,北京漆工叫做金箔罩漆(用银箔就叫银箔罩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金色受到罩漆的保护,不会磨残,但不能明澈如水而且颜色呈微黄色,年代久远还会转深,喷成紫而闪金的色泽。这种漆器显淳朴厚重,是一种庄严尊贵的做法,古代帝王宫殿的陈设,如宝座、屏风等,都采用这种方法。

洒金又名砂金漆,即在漆地上洒金片或金点,上面再罩透明漆。洒金点或片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因而形态多种多样,形成花纹的,有“斑洒金”之称。但一般都用作漆器的底子,上面再做纹饰。

3.描漆指在素地上用漆或油描绘花纹的各种漆器,是明以前的名贵品种,并且很流行,做法考究。可分为描漆、漆画(纯用一色漆作描绘的漆器)、描油三种,是漆器最简单而又常用的装饰手法。

4.描金在漆地上先用金胶漆描绘花纹,趁它尚未完全干燥时把金箔或金粉粘上去,它一般在黑漆地上最常见,其次是朱色漆或紫色漆。

5.堆漆用漆堆出花纹或用漆灰堆出花纹,上面再加雕琢,描绘的各种漆器,往往一次或几次即可堆成,“采用的多是一色稠漆或漆灰,堆成后雕或者不雕,雕琢后深色漆或不需色漆,没有一定的标准。其中有一种漆法叫准红,又名罩红,用漆灰堆花纹,雕刻后上朱漆,或者用模子在堆起的漆灰上印出花纹,然后上朱漆。

6.填漆指在漆器上做出凹下去的花纹,把不同色漆填进去,干后磨平,使它像一幅无色画。常见的做法是沿着彩色花纹轮廓勾出阴纹线条,花纹上也勾出阴纹纹理,然后填金。

7.雕填用描漆或填漆作花纹而又匀出阴纹纹理,再填上金彩的漆器,为明清漆器的一个大类。清代的雕填漆器,凡是用锦纹作漆地的,一般都是填、描兼用,即用填漆作锦地,描漆绘出花纹。它的制作程序是:通体先用填漆做好锦地,以后在锦地上描花纹。

8.螺钿用蚌壳磨成薄片,按图案花纹锯成各种形体,然后底部在各种漆坯上,再上灰底,表面填一层上光漆,又通过磨显后在螺钿上刻画花纹。一般螺钿镶嵌都用乌黑漆莹的退光漆,与白色螺钿相对照,黑白分明,朴实清丽。

9.犀皮又写作西皮、犀毗,指在平面漆器上做出与马纹相似的花纹,即先在漆面上做出高底不平的地子,再上各种色漆多层,最后磨平,就出现类似马龈那样的花纹。斑文象片云形的叶片云斑犀皮,像圆花形的叫圆花斑犀皮,像松鳞形的叫松鳞斑犀皮。斑纹大都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这类漆器的最大特征是表面光滑,以明代制作的为最佳。

10.雕漆指雕刻有花纹的漆器,常以木灰、金属为胎,用一色漆或不同色漆堆上,少则几十层,多的达到一二百层,在漆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照画雕刻。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精丽华美而富有庄重感。包括剔红、剔黄(以石黄调漆)、剔绿、剔黑、剔彩、剔犀等几种,以元代嘉兴西塘的产品最为着名。

11.款彩在明代已流行。它是在木板上用漆灰做地子,上黑漆或其他色漆,用近似白描的方法在漆面上勾出花纹,保留花纹轮廓而将轮廓内的漆灰都剔去,使花纹低陷。然后用各种色漆或色油填入轮廓,成为彩色图画。由于花纹轮廓高起,看上去很像印线装书的木板。它的花纹比较粗,可以装饰大面积空间,适宜于远观。

12.戗金指在堆光漆或罩漆完成的漆器表面,采用特制的针和细雕刀,刻划出较纤细的纹样来,在刻划的花纹中上漆,然后填上金箔。花纹露出金色的阴纹,叫做戗金。

13.百宝嵌指以各种珍贵材料如珊瑚、珍珠、玛瑙、翡翠、螺钿、象牙、犀角、玉石等做成嵌件,填成瑰丽华美的浮雕画面,珠光宝气,相映成辉。它在明代开始流行,清初达到高峰。

(第三节)名器介绍

1.北魏《人物故事彩绘描漆屏风》本品每块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2.5厘米。1965年在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中发现,较完整的有五块。两面有彩绘,向上一面保存好朱漆地上,墨线勾轮廓,内填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题记及榜题处涂黄色,书黑字,绘画题材均为人物故事。屏风不仅在书法、绘画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材料,就漆器而言,北魏实物也极少,不可多得。

2.唐《大圣遗音琴》本品长121厘米,额、肩均宽20厘米,尾宽15厘米,木胎,鹿角沙漆灰,颜色紫如栗壳。正面蝗腹断,背面流水断,额上有冰裂纹。池内刻有琴的年代“至德丙申”,即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背面池上草书“大圣遗音”四字,两侧隶书铭文:“峰阳之桐,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池下有“困学”、“玉振”图章,是元代鲜于枢的收藏印。此琴不仅是一件唐代紫色漆器,也是传世着名唐琴之一。

3.南宋《人物花卉纹朱漆锇金莲瓣式营》本品直径19.2厘米,通高21.3厘米,木胎,三撞,莲瓣式,口镶银如,朱漆地。盖面依画园林,二仕女一持芭蕉扇,一持折扇,正倾心相谈,一侍女手拿银瓶站在后面。各层立墙侍娥竹枝花卉,纹内填金。盖内有“温州新河金念五郎上车”十字。

4.元代张成《版子纹剔红圆盘》张成是元末嘉兴两塘杨汇的雕漆名家,对元明雕漆影响很大。本品直径16.5厘米,高2.6厘米,桅子纹肥腴圆润,布满全盘,空隙不多,深处见黄色漆地,这是前人所说的繁纹素地的雕法,背面雕香草纹,峻深而圆转自如,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足内有“张成造”针划款。

5.元代杨茂《观瀑目剔红八方盘》杨茂也是元末嘉兴两塘杨汇的雕漆名家,与张成同里,同负盛名。本品直径178厘米,高2.6厘米,盘心雕刻殿阁古松,一老者身罩披风身近栏杆,一侍者手交叉放在腹前,恭立在老者身后,阁内还有一侍者站在桌旁,三人都面对石上流泉,天、地、水采用三种不同的锦纹来表现,画面恬静肃穆。盘边雕花卉,俯仰相间。足内有“大明宣德年制”款,但为后刻,因为“杨茂造”针划款还隐约可见。

6.明《梵文缠枝莲纹填漆金》本品直径8.5厘米,高4.4厘米,木胎,天覆地式,通身以暗红色作地。盖顶花纹正中为紫色花纹一朵,旁边浅紫色莲花四朵,绿叶黄枝,花上有梵文四字母,花纹周围用黄色漆镶边。这是先用黄色稠漆堆出花纹轮廓,等它干固后,填入各种色漆,最后磨平。

7.清康熙《花鸟博古效技彩屏风》本品由卢芹斋旧藏,高275厘米,屏风十二叠,中部通景大幅花鸟,旭日当空,五凤凰翔舞栖鸣,各具神态,凤凰之间配格铜山石及多种盛开花树,并以仙鹤、鸳鸯、鹅鸭等作点缀,喧炽富丽,灿然夺目。四周刻多种博古花纹,不下几十种,典雅精致,为装饰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图样。

8.清乾隆《百子晖盘》本品长577厘米,宽322厘米,高5.1厘米,木胎,底足刻有“百子晔盘”字样(昨盘指清宫在王子周岁时放各种器物的用具)。盘上刻幼儿数十人,有的耍龙灯,有的划龙船,有的放风筝。色漆自下而上为绿、黑、黄、绿、红五层。儿童服装以红色为主,锦地用绿漆刻天纹、水纹,黑漆刻地纹,刀法爽利精纯,刻痕深陡峻直。

9.清乾隆《凤效锇金细钩境漆莲赔式捧盒》本品口径32.5厘米,足径262厘米,高15.1厘米,是一件填漆、描漆并用锇金细钩漆器。盒上的锦地为填漆,缠枝花卉和凤纹为描漆。花纹处理以锦地衬缠枝花,再用缠枝花陪衬双凤,采用分层衬托,并借筹划的由疏而密来突出主题,因而有锦上添花、繁而不乱之妙。

(第四节)漆器的鉴定与伪造

鉴定漆器,不外乎两个方面:推测其年代先后和是否伪制。

推测漆器的先后年代及其是否伪制”,可以根据各种漆器工艺的变迁、各朝漆器特征和漆器的段纹来判断。

唐代漆器主要是平脱、剔红,犀皮开始萌芽;两宋盛行一色漆器,纯黑最多,无纹饰,还有的漆器是堆漆与镶嵌、锇金与填漆相结合;元以剔红、剔犀、锇金为最精;至明清两朝各种方法齐备,以剔红用的最多,其次是雕填。雕漆在明永乐、宣德问有伪制,即永乐年制品被改为宣德年制,针划原款遭到磨刮涂盖,另加填金的刀刻宣德款。一般来说,雕器在永乐至宣德年间的变化是用漆由厚变薄、花纹由密渐渐变疏,漆薄就不能雕得像明初那样肥厚圆润,花流则不得不用锦统来填补空隙。宣德以后从正统到正德(1436-1521)年间,雕器不刻年款,至嘉靖刻年款,风格也有变化,刀法不复藏锋,不重磨工而渐现棱角,器形出现八方式和银锭式,为前期所未见。剔彩器增多,吉祥文字及图案广泛用作题材,常用松、竹枝、干盘屈成“寿”、“福”等字。道教色彩浓厚,鹤、鹿、灵芝等形象明显增多。万历年间的雕漆,从物象到锦纹,似乎都向细小处收缩,刀法愈加繁密,作风更为谨严,给人一种拘局抑敛的感觉。另外,刀刻填金款字体修长并加干支纪年。清代雕漆至乾隆时代更加齐备,器物品种增多,除盘、碗、盒、匣外,还用以制造小型观赏性建筑:车辇、舟船。雕漆和其他工艺品种结合,是乾隆时期又一特点。用得最多的是级金铜饰,其他如画珐琅、嵌珐琅、镌玉、雕牙等也常与雕器用在同一器物上。刀工锋棱毕露,更加追求精细纤巧的效果。

宋代漆器表面乌黑而且没有光泽,上有细碎的段纹,像人手上较开的裂纹,所以叫手皱纹,又叫牛毛纹。

明代漆物表面略有光泽,但仍呈灰暗,有蛇腹纹,也有手皱纹。

康熙时的漆物有光泽的多,没光泽的少,段纹与明相同,但有的毫无段纹。

新漆器物经过风吹日晒也能出现段纹,并且漆也能糟朽,但是不见木纹,而且漆味还存在,一闻即知。

以漆漆物,必须荫干。如没干时就遭到风吹日晒,往往就破裂,成长条蛇腹纹。古代的漆物能有,新漆物也能有,不能只以蛇腹纹判断新旧。只有手皱纹是多年自然滋生的,也只有古漆物才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