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后代说岳:岳飞真传
73400000008

第8章

离开了夫家,僧氏速到河边与上官大娘会合,二人带着孩子,径直往佛塔方向行去。行至中途,巧儿指着那佛塔道:

“娘,我看见宝塔了。”

僧氏、上官大娘极目望见那座佛塔的顶部。

“这孩子眼睛真尖。”上官大娘望着那座佛塔道:

“那是座青砖六角七层佛塔,是岳员外的曾祖岳涣重建的。”

岳涣是何人?他为何立此佛塔?

岳涣,本籍山东东昌府聊城县。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朝时,因为战争,岳涣被迁移至河北路相州府汤阴县,成为汤阴岳氏的发派祖。

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闰九月,辽国皇帝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亲自统帅契丹军,直趋大宋京师东京。时河北路位于大契丹国与东京之间。契丹军纵穿河北路,直至黄河岸边的澶州,距东京,只有咫尺之遥,才遇到宋军的激烈抵抗,止住铁蹄。契丹军一路烧杀掳掠,待契丹军班师回国,他们身后已荒芜人烟,寂无鸡鸣。朝廷不得已动员士兵、招集乞丐,来填充河北路人口。

汤阴县是契丹纵马南寇,中途歇营之地,资财掠夺一空,妇女被掳北去,男子多被杀戮,剩下几个命大的,也避兵远奔,不知去向。时十八岁随军作战的岳涣,从战地澶州,被遣往汤阴县安居。

岳涣行至那里,满目皆是无主之田地,逃亡之屋宇。一位官员发给他两柄锄锹,带他出了县城东门。那官吏站在城垣外,右手往东一指,又踮起脚尖,大大地画了一个圈,道:

“那是你的地盘。你的锄头所到地方,就是你的田产。”

岳涣没有只顾贪地,尽量向东北行去。他只求在离故乡聊城县近些的地方安居。岳氏一脉,自受姓后,世居聊城县,从未迁徙。当他走到离县城东三十里的地方,见一片地势较高的地面,风水尽好,走上去近看,只见一大片荒芜地基,败落房子,寻不得一间可以收拾得起的房子,修葺来住的。

正要离去,见有一块木牌半埋在瓦砾中,抽出来抹去灰尘一看,是一块地名牌匾,原来此地名叫永和乡孝悌里,“永和”取永远和平之意;“孝”即爱父母,“悌”即爱兄弟姊妹。这乡里之名,好不合意!他手捧木牌,围着屋场转了一圈后,站在残垣断壁上往东北远眺,见前面渐渐有了人家,便止住了东去的脚步。

岳涣在废墟处拣了一间房子,就着残垣断壁搭了个棚,将就住了下来。那屋场东面是一块低洼湿地。当时无人可雇,岳涣手握一柄锄锹,独自呐一声喊,全力掘土。日复一日,掘深数丈,掘了一个极深极大的池塘,取“桃花潭水深千尺”之“深”意,起名桃花池。

掘起的泥土,担来垒在那高地上,遂在上面慢慢起造房屋。渐渐地把宅前宅后,修理得锦锦簇簇,周围花木,栽植得整整齐齐。每日锄田钯地,后娶妻生子,安居下来。

安居不久,岳涣四处开荒拓地,一日,他在距宅基东北两里的乱石深草丛中,发现有一座毁坏的古佛塔塔基,在塔基上刻有“大唐骆氏捐造”的字样。此塔是唐代何年所立?骆氏何人捐造?又为何而造?因频遭契丹蹂躏,后因五代兵戈扰乱,旧有居民离散,失去传说。

从战场上走下来的岳涣,深知侵略战争的邪恶和惨烈。

一日,他对儿子岳成说道:

“侵略战争充其量是野心家的补药。它祸害受略国百姓,不消说得。我也看不出它对侵略国的百姓有何好处!就说那大契丹国,从我们中原劫掠的财富子女,多为上层人物分享,普通百姓又分得了多少?那上层人物,不就是些权利争夺中取胜的野心家?战争有何益处?我要立塔来镇它。”

为立这个塔,岳涣苦积勤攒了一世。到了晚年与儿子岳成,在原塔基上重建了佛塔,以图镇敌。因古人有“七级浮屠”之说, 建有七层高。

汤阴岳氏传到第四代长房岳员外主理家事,更是维护有加。平素积攒的银两,把来密藏在床后的夹墙内。每隔几年,取出一些,请工匠修葺,以防年深日久,日渐坍塌。

可谓沧海桑田。宋哲宗年间,黄河又改道北流,在汤阴与内黄县交界处数次决口,加之汤阴地势低洼,是有名的水泊之乡,洪灾频仍,古有‘汤阴城楼挂苲草’之说。每当洪水泛滥,此塔拯救过无数人们的生命。当地人都道它还能镇水,有说不尽的好处,叫它宝塔。

此是昔年旧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