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说话魅力修炼之五:给关系定位,为语言加分
第十九章 有影响力领导的说话魅力
第一节 要肯定和赞扬你的下属
在单位里,大部分人都能兢兢业业地完成本职工作,每个人都非常在乎领导的评价,所以领导的赞扬是下属最需要的奖赏。
首先,领导的赞扬可以使下属意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价值,在领导心中的形象。由于在单位,职员或职工的工资和收入都是相对稳定的,人们不必要在这方面费很多心思。因而人们都很在乎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问题,对领导对自己的看法和一言一行都非常注意、非常敏感。领导的表扬往往很具有权威性,是确立自己在本单位或本公司同事中的价值和位置的依据。
有的领导善于给自己的下属就某方面的能力排座次,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标准排列都能名列前茅,可以说是一种皆大欢喜的激励方法。比如,小王是本单位第一位博士生;小李是本单位“舞”林第一高手;小刘是单位计算机专家,等等,人人都有个第一的头衔,人人的长处都得到肯定,整个集体几乎都是由各方面的优秀分子组成,能不说这是一个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集体吗?
其次,领导的赞扬可以满足下属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使其在精神上受到鼓励。
领导的赞扬是下属工作的精神动力。同样一个下属在不同的领导指挥之下,工作劲头判若两人,这是与领导用赞扬的激励方法分不开的。
魏征是唐朝很有才能的一个人,原先魏征侍奉皇太子李建成,因为敢于进谏而不受李建成的欢迎,李建成不仅对他的建议漠然置之,还有时候批评他。李世民掌权后,很器重魏征,为了鼓励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唐太宗李世民每次都很虚心地听他献策,并经常赞扬他敢说真话说实话。一次唐太宗赞扬魏征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以你这样的良臣为镜,也就不糊涂,少做错事了。”
在唐太宗的赞扬和鼓励之下,魏征至诚奉国,真是喜逢知己之主,竭尽所能,知无不言,先后共陈言进谏二百多件事。后来,魏征怕仅凭进谏参政议政招来事端,想借目疾为由辞职修养,唐太宗为挽留这位千载难逢的良臣,极力赞扬了魏征的敢于进谏,表达了自己的赏识之情,道:“您没见山中的金矿石吗?当它为矿石时,一点也不珍贵。只有被能工巧匠冶炼成器物后,才被人视为珍宝。我就好比金矿石,把您当做能工巧匠。您虽有眼疾,但并未衰老,怎么能提出辞职呢?”魏征见唐太宗如此诚恳,也就铁了心跟着唐太宗干一辈子了。
再次,赞扬下属还能够密切上下级的关系,有利于上下团结。有些下属长期受领导的忽视,领导不批评他也不表扬他,时间长了,下属心里肯定会嘀咕:领导怎么从不表扬我,是对我有偏见还是妒忌我的成就?于是同领导相处不冷不热,注意保持远距离,没有什么友谊和感情可言,最终形成隔阂。
领导的赞扬不仅表明了领导对下属的肯定和赏识,还表明领导很关注下属的事情,对他的一言一行都很关心。有人受到赞美后常常高兴地对朋友讲:“瞧我们的头儿既关心我又赏识我,我做的那件连自己都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事也被他大大夸奖了一番。跟着他干气儿顺。”互相都有这么好的看法,能有什么隔阂?能不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把工作搞好吗?
最后,对下属成绩和良好思想品格的肯定和赞扬,实际上就是对另一种与之相对立的倾向的有力的否定和批评。直接指斥某种倾向的危害,明白地提出某种诫令,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常规办法。但是平心而论,这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其效力不会更深远。实际上指出“什么不好”、“不要干什么”,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因为人的精神和行为不会出现空白,不干这个便会另干那个,而干那个是否正当,可能又是问题。倘若及时向人们说明“什么好”、“应该干什么”、“怎样干”,那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带有过程意义的问题。所以对于规范下属的行为,肯定、赞扬要比否定、批评来得更为直接。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下属的活动一般来说,都是自觉地指向上级确定的目标,遵循着上级的规约展开的,主观上是希冀成功、得到奖励的。然而,由于受着个人的智力、学识、经验以及种种随机因素的制约,其活动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大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失误、败绩面前,下属内心惴惴,上级该作如何处置?简单的方法当然是论过行罚。然而,更为远虑的处置应该是宽容。当事人由悚惧而看到希望,日后必然会更加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