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每个商人都必须具备的,没有智慧只晓得一分一厘地做死生意,不可能成就大业,因为没有智慧,不可能洞察事情的利害得失,更何况熙来攘往的其他商人都看准利与得而来。但是智慧并不等同于投机取巧,有的商人唯利是图,只要能够得利,可以不择手段,置仁义道德于不顾,甚至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但这只能谋一时之利,因为奸猾的不义之举不仅断送了他以后的商业后路,也为他的事业失败埋下了祸根。而胡雪岩的商业智慧体现为观察和总结市场的发展趋势,通权达变。其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把“义”运用到智上,在商道往来中,攻心为上,以此来把握商情的发展变化;二是把“智”化解为眼光,能够在商业活动中做到高瞻远瞩,而不是鼠目寸光。
胡雪岩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也替他人谋利,用他的话讲就是“一碗饭,大家吃。”所以,凡是与他有商业往来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认识,那就是胡雪岩这个人有义气、够朋友,和他交往不必考虑吃亏、遭暗算的事,跟他做生意放心。正因为如此,胡雪岩的商道是越走越宽,生意是越做越旺,财富也越积越多。
人们常用“势利”、“逢迎”来贬斥别人的缺点。而胡雪岩不这么做,他认为这是人之常情,没有值得大惊小怪的,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样,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不应该对此抱有成见,而要理智地对待这种所谓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在倾囊资助仅有一面之交的王有龄进京“投供”以后,胡雪岩因挪用“公款”而被东家扫地出门,自己在钱庄的声誉也一落千丈。同行对胡雪岩素来兢兢业业的人格表示怀疑,而这也就意味着胡雪岩不可能在钱庄呆下去了,在钱庄,人格就是饭碗。胡雪岩对此虽然感觉有些委屈,但他深谙钱庄的规矩。换言之,他亦对这种冒天下之大不讳的行为表示愤慨,因此他对同行的冷漠表示充分的理解,自己主动卷好铺盖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钱庄,也没有凭借老关系到其他钱庄去混碗饭吃,因为这样做,只会令朋友为难。
随着王有龄的平步青云,作为“恩人”的胡雪岩也“升天”了,受到了王大人的礼遇,这惹得瞧不起他的同行羡慕。依着王有龄的脾气,执意要到钱庄亲自讨个说法。胡雪岩劝阻了他,只是请他去钱庄为自己澄清了事实,洗雪了罪名,他知道登门问罪只会令昔日的朋友难堪。相反,他自己亲自为朋友们备上厚礼,主动上门去重新沟通友情,化解了彼此之间的尴尬。大伙们没有料到胡雪岩会不计前嫌,反而是“仇”将恩报,于是深为佩服胡雪岩的义气,欣然把他当做了最贴心的朋友。
与胡雪岩做生意的人都大为佩服他的这种侠义之举,愿意和他进行商业往来,他们不仅仅把胡雪岩看做生意上的客户,更多的是作为朋友、知己。所以,胡雪岩是做一笔生意,交一路朋友,商道越来越宽。
单说胡雪岩去松江买商米垫漕米一事。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与漕帮的龙头老大魏老五由初识而结成莫逆之交。以魏老五的威信,胡雪岩买米一事已不成问题。在与魏老五的关门弟子尤老五,也就是现行的漕帮老大商谈买米一事中,胡雪岩见尤老五面露难色,只是迫于师父魏老五的面子不好讲,所以口头上虽然答应了,心里面却是十二分的不愿意。
见此情景,胡雪岩并没有乘人之危,买了米就走,其他事可以不管。他打开天窗说亮话,告诉尤老五,有什么难处只管说,不然我胡雪岩就不买这批米了。尤老五见胡雪岩如此直爽,也没什么顾虑了,就把自己心中的隐哀对胡雪岩一吐为快。原来自从官粮海运以后,漕帮的处境十分艰难,目前正是缺银少钱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现钱,而胡雪岩的“买”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待官粮收齐后,又要退还漕帮,现在买,只是一时的周转之计,以后到漕帮手里的还是米,这使尤老五很为难,但魏老五已经答应下来了,他也不敢有何怨言。
胡雪岩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马上与出资买米的钱庄总管张福康商量,看钱庄能不能待漕帮以后把退还的米卖掉后再收回现在支出的银两,而不是一俟退米之后,就急于收回银两。张福康知道胡雪岩是值得信赖的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尤老五的难处解决了,他自然非常高兴,也极为欣赏胡雪岩的为人。于是,买米的事很快就谈妥了。
胡雪岩这次买到的不仅仅是米,还买到了与尤老五的“情”。自此以后,尤老五对胡雪岩“唯命是听”,只要是胡雪岩的货,漕帮绝对是优先运输。所以胡雪岩的货运向来是畅通无阻。不仅如此,尤老五还把他在漕帮中了解到的商业信息,及时向胡雪岩汇报。胡雪岩有此商业“密探”,自然增加了对商场情况的了解,在商业活动中抢占了不少有利时机。
在一切都朝钱看的商场中,能够真诚地替对方分忧解难,确实不易,但这是一种上乘商业智慧的体现。因为义智不仅使商业活动中的问题迎刃而解,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义智的鼓励下,新的机会像滚雪球似的,越积越多,这也就等于给下一次增添了取胜的筹码。它比单纯的市场估计要高明得多,这也是日后胡雪岩能够在商业活动中屡建奇功的一大秘诀。
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刚开业不久,绿营兵罗尚全便携带毕生积蓄的一万两银子前来存款一事,就是对胡雪岩义智效果的最好说明。
罗尚全,年轻时嗜赌如命,且经常是一掷千金。没过几年,罗尚全赌场失意,他不仅把祖辈遗留下来的殷实家产输得一干二净,还把从老丈人处借来的,准备用于重兴家业的一万五千两雪花花的白银,在一夜之间输得精光。老丈人气愤不已,他不想看到自己的闺女跟着这么一个赌徒受苦受累,于是把罗尚全叫来,要罗尚全解除婚约,并发誓今生今世一定要把所借的一万五千两银子还清。
他只身背井离乡,辗转来到浙江,参加了绿营军。十几年来,他想方设法,拼命赚钱,而今他已积聚了一万多两银子。但由于不可能随时带在自己身上,他必须找个妥善的地方放置。恰好他听说了胡雪岩的义名,深感可靠,于是就带上毕生的血汗钱前往阜康。
一名普通绿营兵竟有一万两银子的积蓄,这不得不叫人对钱的来路产生疑问。加之,罗尚全存款四年,不要息,只要保本就行,这更令人疑窦四起。
胡雪岩听说这件事后,知道其中必有隐情,他叫上罗尚全到屋里摆上一席。酒过三巡,胡雪岩和罗尚全就开始了推心置腹的谈话,罗尚全见胡雪岩如此豪爽,果然名不虚传,便把自己的经历与想法和盘告诉了胡雪岩。
素来沉稳的胡雪岩听说后,颇为感动,他当即表示,四年后,罗尚全回来取款,连本带利一万五千两银子,分文不少,其付出的利息已远远超出了平常的存款;若罗尚全不幸回不来,胡雪岩亲自去他丈人家交还这一万五千两银子,以了却他的心愿,凭这几句话,罗尚全就对胡雪岩的侠义气慨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连存折都不要,就离开了阜康钱庄。
胡雪岩的侠义,很快就得到了回报。罗尚全到绿营军,把自己到阜康钱庄存款的事告诉其他士兵后,这些即将出征的士兵纷纷把自己的积蓄都存放到了胡雪岩的阜康钱庄。短短几天时间,阜康钱庄就收集了这类存款三十万两之多,一下子就解决了钱庄新开业的困难,据说,重张旗鼓。
先做人,后经商
陶朱公是位著名的大商人。凡“富者皆称陶朱公”,表明他是被作为大商人的典范看待的。在先秦以后的两千余年中,陶朱公的名字一直被商人艳羡和称道。直到近代社会,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们中仍然流传着“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可见陶朱公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
陶朱公在商业经营活动中运用了一套理论知识作为指道,这就是所谓“计然之策”,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被称为“治国之道”,讲的是封建国家管理粮食市场的办法,另一部分称为“积著之理”,讲的是私人经商致富的学问。
“积著之理”基本原则之一是“务完物,无息币。”所谓“务完物”,是指在商业贸易的买进卖出中,要严格注意货物的质量,务必使所经营的货物保持完好:“无息币”是指不要让货币滞留在手中。“积著之理”的这一基本思想原则表明了商人资本的动态特点。
商人资本为了取得利润,就必须不断地买进货物卖出货物,与此相应,货币也必须不停地流动。这就是“计然之策”所要求的“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断地买进卖出过程,就是商人资本的存在形式。这个过程的中断,就意味着商人资本生命的停顿。而买进卖出这一过程能否顺利地进行,关键是在于货物的质量。商人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顺利地售出,从而得到利润,就不得不重视货物的质量。
商人资本最具有特征的行为是在流通领域中投入一定数量的货币以获得更多数量的货币。如果让货币停留在手中,就只是守财奴的行为。所以,从货币形式来看,商人资本是货币在流通领域中的不断运动,“无息币”则是对这种运动的最好表达和概括。
胡雪岩自小在钱庄当学徒,深知钱业生意之奥秘。所以在开业之初,虽只有十万左右的款项,且每笔款项的存货日期相逼甚紧,他还是有魄力调动资金,及时投入新的丝茧生意。
档手刘庆生刚一听到胡雪岩的调度,迟迟疑疑不敢苟同。他作为一名优秀钱庄伙计,深知钱庄需要有大批头寸殿后,方可不陷于窘迫。胡雪岩猜透了他的心思,就拿“无息币”的道理给他讲了一番。胡雪岩说,搞钱庄生意的,就是要七个盖子八个坛,串来串去不串绷才显出你的本事。要算准了,今天进款多少,余款多少,什么时候候要支出多少,有可能还有些什么样的进项。眼光要放远一些,统筹起来盘算,让钱活起来,不要积死在手上。钱业生意最害个白的就是烂头寸。别人存款来了一大堆,放下出去,没地方用,完了。要是这样的话,过不了几天,你准得关门了。
胡雪岩的这套商业思想,不但讲到了“无息币”这一原则,同时还讲到了做到这一原则的基本方法。按胡雪岩的话讲,就是要有“眼光”;按陶朱公的话讲,就是要“与时逐”。有眼光就是要观察,能发现市场行情的变化,心中总要有个大数,统一安排自己的经营。这还不够,还要善于主动出去活动,以自己的社会活动影响市场行情的变化,使它朝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当然,一旦能够开始影响行情,对市场所做出的预期自然会更为准确,更为可靠。
陶朱公的“积著之理”还有一原则,也十分重要。这就是:“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这一段讲讲的是货物价格与市场供需之间的关系。在需求稳定的情况下,货物价格与供给量成反比,所以供给过多,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就会上升。价格的涨落有一定限度,上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因需求的饱和而下跌,相反,下跌到一定程度,也必然会出现反弹。所以,“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这是商品交换中的最基本规律。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要为自己的商业活动服务,不要被市场表面的繁荣或萧条所迷惑,而要观时察变,在市场接近饱和时抛出,而且要毫不留情。这时的商品越多,越要及时处置,不能犹豫。反之,在商品价格接近低谷时,要大量购入。抛售和购买时的基本原则,就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与陶朱公的“积著之理”比较,胡雪岩的这套商业理论真是又进了两层。第一,在知贵贱的基础上,点明了做生意的人的到家之处,就是要利用这一点,两面取利,并把它视作“会做生意”和一般的平平庸庸做生意二者之间相区别的一个标准。一般做生意的人,贵取贱出,趋利避害,会做生意的人,如陶朱公,贵出贱取,而胡雪岩的“会做”,则是出也获利,取也沾益,做到了这一点,生意才算做到了家。第二,把生意的两面推及世事,认为世上无论什么事,都有两面。在现实生活中,免不了在这一面占便宜,在另一面吃亏的。但是在胡雪岩看来,这个“亏”要看你怎么吃。如果是胡雪岩,他会认为现实中吃的亏都是便宜,因为你顺便放给别人一个人情,而人情总是有机会可以回报的。所以胡雪岩每临到需要“放血”之事,绝不会只知坐收,而不知付出。
胡雪岩说:“世上随便什么事,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吃亏,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一进一出,天生是敌对的,有时候买进便宜,有时候卖出便宜,涨到差不多了,卖出;跌到差不多了,买进,这就是两面占便宜。”
这段话一方面讲生意经,我们这里可以不管,另一方面推诸世情,认为世上无论什么事,都有两面。在现实生活中,免不了在这一面占便宜,在另一面吃亏的。不过吃亏是福,全在你怎样看。因为吃亏的同时意味着你已经顺便放给别人一个人情,而人情总是有机会回报的。落水的狗人们一般是不痛打的,占姑娘的便宜需要同时准备着答应姑娘的要求,这都是事情两面性的表现,前者是狗以丢脸(丧失尊荣)换取退路,后者是人以一时之快引来责任。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落得做顺水人情,先彻底满足了对方的要求,才能化已经吃亏的情势为有可能带来回报的情势。
圆融处世,事半功倍
胡氏行为处世虽然尚忠推义,但并不拘泥于此,他深谙厚黑之道,知晓处世方式里因人因事而异,何必固执偏激而不晓灵活变通呢?只要能使问题圆满妥善解决,又何乐而不为?当然这不是置仁义道德于不顾。
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免要接触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物,也要遇上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不是在深山老林里过着与世隔绝的野人生活,这些事情都是难以避免的。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这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细致考虑。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我行我素,抱定只要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可以不计较后果和得失。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不得不考虑事情的真相,于是放弃自己的一些固有的思想观念,而在处理方式上,更加变通灵活。
《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是胡乱横劈竖砍,只会折其刀。效果与方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方法得当与否,其效果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
胡雪岩的为人处世,可以用“圆融”两个字来形容。他不是书香门第出身,也没有饱读经书的经历,所以也就没有一般读书人那种洁身自好、舍身殉道的思想观念。多年的伙计生活,使他学会了做人处世的“圆融”,那就是善于体察人心的喜怒哀乐,顺应人们的爱憎恶欲,取得皆大欢喜的办事效果。这些东西虽然为读书人所不耻,但恰恰是作为生意人所必备的。只要能做到这些,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所以胡雪岩无论在官场,还是在商场,都能够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