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开放你的人生,做最好的自己
734700000002

第2章

开放似一条贯通古今、融会中外的历史长河,以磅礴之势,席卷人类的灿烂文明奔涌而来。它如一股神妙的气息,活了泱泱大国,绿了晦暗人生,开了闭塞胸怀,最终铸就一席辉煌。

第一章 失败的人生是封闭的人生,成功的人生是开放的人生

马戛尔尼终于跪下了,乾隆的虚荣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就此,大清迂腐保守的面貌也被居心叵测的西方列强看透。中华帝国这艘破旧老船抵挡不住西方工业社会那如狂风骤雨般的袭击,最终在开放的滚滚浪潮中沉沦。

第一节 有一种失败叫封闭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到中国来通商。乾隆帝以天朝上国的姿态要求马戛尔尼三跪九叩,马戛尔尼则坚持只跪上帝,其他人一律不跪。双方相持不下,最后,彼此让步,乾隆恩准其免三跪九叩,但是让他以觐见英王的礼仪行了单膝跪拜礼。

礼仪之争让马戛尔尼颇为恼火,但是他期望自己带来的珍贵“礼物”足以打动大清皇帝的心。接下来,他们向乾隆展示了一系列“能显示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并能给皇帝陛下的崇高思想以启迪”的事物: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以及一系列能代表欧洲最先进科技的武器与生产工具等。但乾隆皇帝对这些东西似乎一点也不感兴趣,而他最宠爱的福康安将军,对于英国卫队表演的欧洲火器操则轻描淡写地说:“看也可,不看也可,这火器操想来没有什么稀罕。”对于马戛尔尼提出中国可以广开通商口岸的意见,乾隆很是无所谓:“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回过头去,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如长卷般绵绵不绝、滔滔而来,然而至晚清,我们却被封闭“荼毒”。回望一百多年的血泪史,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仍然是辫子马褂、封闭保守、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晚清国人。

为了抵制日本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隔绝人民与外界的联系,加上本着“四方皆蛮夷”、“我天朝无所不有,焉用外求”的妄自尊大的心理,清朝封建统治者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外。正当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昏睡无知时,西方列强已经进入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时代。当大炮、军舰对准夜郎自大的清朝时,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英吉利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晚清的闭关锁国政策把中国完全封闭了起来,使其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拉大了与世界的距离,最终导致了近代中国长期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

封闭保守会使一个国家沦陷,使一个时代终结。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说过:“凡系统,开放则生,封闭则死。”国家如此,社会如此,人亦如此。

很多人常常问:为什么中国的孩子普遍比西方的孩子要安分守己、内向被动、循规蹈矩、缺乏个性与创造力呢?换句话说,为什么西方的孩子相对开放些,而中国的孩子就显得比较保守呢?

这和我国的历史传统不无关系。中国从封建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所累积的保守意识,存在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每一个角落。保守,在字典里的意思是守旧,维持原状,不思改进。很多人出生后,就受到各种传统观念、文化习惯、社会氛围、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影响,所谓的规则、观念、礼仪、道德逐渐将我们驯化,久而久之,我们会形成各种思维定式和行为规则,慢慢变得故步自封、作茧自缚。

保守是成功的大敌。当我们被拘囿在一个思维的牢笼里,我们就会盲目排外、因循守旧,缺乏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对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变慢,对改革开放缺乏应有的热情和主动的态度,对新思想、新科技无动于衷。

试想,一个对周围发展变化着的事物充耳不闻的人,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能知己知彼、先发制人吗?

保守是一种不可取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不能要的人生态度,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就一定要开放自我,远离保守。

远离保守,就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改变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旧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定程度的自我否定。这里既有新旧观念的斗争,又有个人本能的挣扎,不是一件轻而易举、轻松愉快的事,需要非同寻常的决心,更需要无私无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