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每月)月(月亮)月月(每月)月圆
非常出乎陈子书意料,板桥竟很工整地对上了,他又说:“要是改成七个‘朝’字相连,还能对上吗?”
郑板桥想:这七个“朝”字连在一起应该是怎么回事呢,必定是“朝(早)朝(朝见)朝(早)朝(朝见)朝朝(每天早上)朝(朝见)”。
于是他就对道:
长(长远、长久)长(生长)长(长久)长(生长)长长(永远)长(生长)
陈子书又说:“把第二、四、七的‘朝’字都加三点水,请再对。”
郑板桥在心里默念着加三点水后的句子应是:朝潮朝潮朝朝潮,便反问说:“我先出个谜,请你回答:
月当头。(打一字)。
再用这七个连起来对你的上联。”
陈子书问:“我的上联有三个带水的,你七个同样的字怎么能对呢?”
郑板桥说:”我还没说完,我这七个字有四个戴帽子的,三个淋雨水的。你猜得出就对上了。”
陈子书非常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对,嘴张得大大的,许久也没猜出这个字来。郑板桥笑着说:“哈哈,老兄,这回你认输了吧?”接着笑着写下:
宵消宵消宵宵消。
郑板桥诗讽庸官
郑板桥因为办理赈济一事,得罪了豪绅,不幸被罢官。他在坐船返回老家途中,与刚到扬州上任的新官在码头上相遇。郑板桥知道这个人是大奸臣的儿子姚有财,且是个无德无才之辈,对他颇有成见。
他们寒暄了几句后,姚有财便非向郑板桥要字画,以充风雅。郑板桥本来就对他十分厌恶,但被姚有财缠着不放,就想写首诗谜戏他一下,于是就提笔写道:
有钱难卖竹一根,
财多不得绿花盆。
缺枝少叶没多笋,
德少休要充斯文。
姚有财见郑板桥果真听了他的话,给他写了一幅字,非常神气。他接过字幅,读了一遍,不解其中意思,他的下人看到了,发现这是首藏头诗谜,他让姚有财把每句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姚有财才发现他被戏弄了,原来郑板桥在讥讽他“有财缺德”,姚有财气得直跺脚,但这个时候郑板桥已经走远了。
郑板桥咏壶劝学
有一天,郑板桥路过一座学堂,听到里面传来嘻嘻哈哈的声音,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群调皮的学生不听老师讲课,正在嘻嘻哈哈地打闹。郑板桥生气地说:“你们太不像话了,赶快好好读书吧!”
有个学生看他穿着布衣草鞋,还以为是个老农民,就傲慢地问:“穷光蛋还来教训我们,我问你,你会写诗吗?”郑板桥说:“我不光会写诗,还会出谜呢!”他看到学堂旁边是厨房,里面有一样东西,就当场吟了一首咏物诗:
嘴尖肚大个不高,
放在火上受煎熬。
量小不能容万物,
二三寸水起波涛。
学生们猜了半天,谁都猜不出来,只好向郑板桥请教,郑板桥故意说:“这么简单的字谜都猜不来,还不好好读书呢。”然后指了指厨房,学生们这才知道答案,他们见老先生出口成诗,心中暗暗佩服,便老老实实地读书了。
(谜底大揭密:水壶)
郑板桥铁面猜谜
相传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曾下令把一个无恶不作的纨绔子弟抓了起来,那纨绔子弟的父母仗着有钱有势,先派人在衙门口吵闹,郑板桥不予理睬。这招儿不管用,他们又来软的,让那纨绔子弟的舅舅和一位与郑板桥相识的读书人一起去说情。那读书人明知郑板桥是个铁面无私的人,根本说不通,但又难以推辞,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两人带着厚礼来到郑板桥的住处,读书人觉得张不开口,便以谜语的形式问道:“有件事想请大人费心,只是不知大人能否‘正月没有初一’时办?”郑板桥一见这两个人,便知他们是来做说客的,听了读书人的话更明白了,于是马上答道:“我上衙门,一不骑马,二不坐轿。”那读书人听了,知道没什么希望,便寒暄几句,拉着那纨绔子弟的舅舅告辞了。
出了门,那纨绔子弟的舅舅就十分不满地说:“叫你一起来说情,你只字不提我外甥的事,咱们来干什么啊?”那读书人一听,急急忙忙地说道:“你好糊涂,我刚才已经被碰了回来,你怎么还说我没说呢?”那纨绔子弟的舅舅还是不明白,读书人只好给他解释:“我问‘能否正月没有初一’时办,这是个字谜,谜底是‘肯’字。郑大人说:‘我上衙门,一不骑马,二不坐轿’,这也是一则谜语,谜底是:‘不(步)行’。”那位纨绔子弟的舅舅这才恍然大悟。
师生妙语说粽子
王文治(1730-1802),清代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王文治12岁便吟诗作书,诗有唐人风范,乾隆进士,殿试第三人,官翰林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后来罢官归隐。
有一年元宵节,灯市异常热闹,彩灯百种千样,文人雅士们纷纷悬挂灯谜,供人猜对。王文治特别喜欢舞文弄墨,也擅作灯谜,就在自家门口挂出一则“文虎”,谜面是:
珍珠白小姐,
许配竹叶郎,
穿衣去洗澡,
脱衣上牙床。
王文治的老师饱读诗书,才高八斗,路过学生家门口,看见这个灯谜,驻足凝思,连说:“这个弟子嘴馋,嘴馋。”当即说出了谜底,并要了文房四宝,也写一则灯谜,贴在旁边,谜面是:
三角尖尖草束腰,
沸水锅中走一遭,
原是珍珠包红娘,
被人剥得赤条条。
王文治听说老师在外面,赶忙迎了出来,一见此谜,马上鼓掌称妙,并说:“师傅,原来您跟我一样嘴馋呀!”原来师徒二人所制诗谜共咏一物。
(谜底大揭密:粽子)
秀才妙联刺贪官
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叫吴省钦的人,他不学无术,贪得无厌,又喜欢滥用权势,大家都很厌恶他。
有一次,他到某地去主持乡试,他利用职权,行私受贿,并按行贿的多少来确定考生乡试的名次,当地有一个大户人家,他家的考生都榜上有名,而那些有真才实学而家境贫寒的考生却名落孙山,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乡里乡亲都对他非常不满。
当地有一个穷秀才,饱读诗书,很有才华,本来这次乡试应该是十拿九稳,一定能中的,可是因家庭条件不好,没有钱贿赂这位吴省钦大人,结果榜上无名。他特别气愤,觉得太不公平,夜里在吴省钦住所门口贴了副对联。
上联是:少目焉能识文字?
下联是:欠金安可望功名!
横额是:口大吞天。这四字暗隐‘昊’字。
两旁的对联是这样的意思:上联是讥讽吴省钦不学无术,胸无点墨,下联讥讽学台贪赃枉法,行私受贿;而且对联采用的是谜语的离合法,“少目”为“省”,“欠金”为“钦”,暗隐“省钦”的名字,简直是构思精巧,妙语双关。
第二天,有人发现了这副对联,在当地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争相来看,一时间吴省钦的住处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看明白了这个对联是讽刺吴省钦的,无不拍手称快。
盐商设谜夸富有
清代乾隆初年,淮盐产量大增,许多盐商因此发了大财。他们往往傲视乡里,挥金如土。
有个盐商举办了一个夸耀富有的哑谜会。哑谜,是不用语言文字,不用图画,只用实物来做谜面,并要求猜谜的人不出声,只能用动作来表示谜底。这次哑谜会中有一则哑谜是:
桌子上放一只玉盘和一尊银罗汉。——打《千家诗》一句。
许多人都没能猜出,这时进来一个中年学者,上前将玉盘旋转一圈,拿起银罗汉默默地一直走出门去。原来这则哑谜的谜底是:“银汉无声转玉盘”。据说这银罗汉就作为赠品给了猜谜者。
另一则哑谜是:
大厅里摆着丰盛的宴席,
厅内有班歌伎,
堂上彩灯高悬,
中厅系着一匹马。——打唐诗一句。
围观的人见宴席上摆满山珍海味,但不知是干什么用的。这时,过来一个猜谜者,众目睽睽之下落座又吃又喝,旁若无人,喝得醉醺醺的,然后招呼歌女扶他上马。只见他鞭拂檐前灯,扬长而去,这个人的动作正确揭示了此谜的谜底:
醉后玉人扶上马,
珊瑚鞭拂檐前灯。
嘉庆字谜下圣旨
嘉庆皇帝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嘉庆四年(1799)正月,乾隆帝死后,嘉庆开始亲政。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但都未从根本上扭转清政府的颓败。
在嘉庆帝继位以前,就对首辅和珅恨之入骨,只是因为太上皇乾隆皇帝庇护着和珅,所以隐而未发。
乾隆皇帝驾崩三天后,嘉庆帝突然当廷宣布和珅有二十大罪状,又马上将御史王念孙唤到座前,让他伸出手来,提笔在他手心上写了个“少”字。王念孙马上就领会了皇帝的意思,跪称“领旨”后就匆匆撤下。旁边的王公大臣们都不知道王念孙到底领了什么旨。待退朝之后,才发现满城皆传:“王御史突然率人将和珅府邸包围,正在抄和珅的家。”
原来,嘉庆皇帝知道和珅党羽众多,朝廷内外都遍插耳目,唯恐这边圣旨一下,便马上有人通风报信,使和珅有了马上转移财产的可能,所以就趁着众人都来朝见的时候,突然宣布和珅的罪状,并立即钦点为人正直的王念孙去抄和珅的家。在“手”中写“少”字,即为“抄”,王御史一看就心领神会了。
第二天,据王御史的呈报,嘉庆帝宣布:昨日共抄没和珅家产109宗,83宗未估价,仅仅已经估价的26宗,就合银子两亿三千万两。嘉庆帝马上以巨贪治了和珅的罪,将其赐死牢中,并没收了和珅的全部家产。
新科状元破诗谜
梁章钜(1775-1849),字苣中、闳林,号苣邻,晚年自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清初迁居福州,自称福州人。他生长在明清以来“书香世业”之家,幼年聪颖,后博览群书。清朝嘉庆年间,梁章钜科举考试连中三元,金榜题名,状元及第。
是日,在皇宫里,嘉庆皇帝为新科状元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他听说梁章钜熟于掌故,便想试试他,于是对身旁的—位翰林老学士俯耳悄悄地说:“爱卿,你用书名编个诗谜出来,考考这位江南才子。”
那位翰苑名贤暗接圣旨,心想这福建才子梁章钜可非同一般,他博览群书,思维敏捷,我可要出个难点的,要不然在皇上面前可就说不过去了。他沉思良久,想出一谜,于是捧着酒杯走到梁章钜桌边:“梁状元,今日幸会,老夫借酒兴想了四句诗谜,猜一个字,请您赏脸破之。”
这时,全场人都知这是翰林老学士要考考这位新科状元,都安静了下来,目光聚集在梁章钜身上。只昕翰林老学土朗声吟哦道:
《三国志》魏、蜀、昊各有据点,
《水浒传》诸英雄同奔一方,
《西游记》多神怪似人非人,
《红楼梦》大观园佳人才子。
梁章钜虽在众目睽睽之下,但一点也不慌张,略加思索即拱手答道;“老大人的佳谜,乃诗仙李白平生最爱好的,是个‘游’字,对否?”老学土一听,朝皇帝一拱手说:“正是此字。”并赞叹道:“不愧才子,不愧才子啊!”四座顿时对梁章钜肃然起敬。嘉庆皇帝也十分欣喜,为又得一能臣而高兴。
老学士的谜语制得非常巧妙,第一句内含“三点水”;第二句含一个“方”字;第三句含一个“人”字;第四句含着一个“子”字,合起来是个“游”字。
才子猜谜求渡河
清朝嘉庆年间,湖北浠水县有位秀才名叫陈沆,文思敏捷,才华出众。
有一年八月,他要赶赴省城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刚刚走到河边,渡船已经离岸。陈沆心急如火,连声呼唤,求艄公拨转船头,搭他同去,以免误了考期。那艄公眯着眼朝岸边细瞧,见是位清俊秀逸的文弱书生,便笑道:“岸上那位相公听好,你要去省城参加科举考试,想必定有满腹学问。老汉出个谜儿试试你,倘能猜出,就渡你过河。”说罢,大声咏歌一首:
在娘家,绿影婆娑;
到婆家,青少黄多,
经过几多风波,受尽几番折磨。
莫提起,提起泪珠洒江河。
心有灵犀的陈沆,稍加思索,当即拱手回道:“贤翁适才所言,乃你我求助之物也。”接着说出了谜底。老艄公侧耳一听,连连点头,于是驾船返回岸边将陈沆迎上船去。
(谜底大揭密:撑篙)
断桥咏物助书生
清朝乾嘉诗坛上,崛起了“江左三大家”,他们是袁枚、赵翼、蒋士铨,其中钱塘人氏袁枚以才情卓异而列三大家之冠。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袁枚游西湖,在断桥附近漫步,碰到一个书生,见他愁容满面,使上前询问原因。那书生拱手一拜,述说曰:“晚生乃平湖人氏,前来州府参加选拔举人的科考,经钱塘门时.不慎书箱、行囊被窃,现在身无分文,无法投宿。”袁枚笑曰:“汝既是秀才,一定能赋诗吧?”书生又拱手说道:“愿献丑。”袁枚接道:“那好,先吟一首咏物诗试试。那书生略一思考,咏了四句:
有石不是山,
有路走不完。
雷声隆隆不见雨,
雪花飘飘不觉寒。
袁枚点了点头,又指着行人手中一物让那秀才再赋诗一首,那秀才沉吟片刻,又云:
独木造高楼,
无瓦无砖头。
人在水中走,
水在人上流。
袁枚夸道:“真是捷才、捷才啊!”当即资助那书生,让他在自家书房攻读,结果那书生考中了举人。原来,书生咏的是两首诗谜,聪明的你能猜出各指的是什么吗?
(谜底大揭密:磨、伞)
酒店之水何其多
清朝咸丰年间,山东黄河渡口上有一家酒店,为一对粗通文墨的夫妻俩所开,自己写了个店名叫“齐宾酒店”。大家看了这店名,有人说这里为古齐之地,取广招宾客之意。有人说是店主夫妻二人敬仰古人梁鸿孟光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而取此名。主人则说兼而有之。
有一次,天色将晚,来了一个风尘仆仆的秀才。店主人招呼客人落座以后,向柜台里面吟了一句:“君子之交淡若何?”只听里面内掌柜应了一声:“北方壬癸已调和。”秀才一听,想不到这小店的夫妻俩竟还懂得一些文字,这前面一句本是《庄子·山木篇》里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第二句是《淮南子-天文》中说:“壬、癸、亥、子、水也。”显然,这两句话里都隐着一个“水”字。
秀才不愿喝掺了水的酒,就接上了一句:“有钱不买金生丽”,便起身要走。店主心中明白客人这话是从《千字文》的“金生丽水”来的,便连忙将秀才拉住说:“前面青山绿更多。”秀才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他想这位店主倒挺有风趣!秀才本来也是个喜欢谐谑的人,便让主人取纸笔来在“齐宾”两字上多加三点,写成了“济滨酒店”四字。笑着对店主说:“贵店在古济水之滨,这样才名实相符呢!”店主知道这是嘲笑他的酒中兑了水,但也假装糊涂,连声称好。秀才余兴未尽,又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又加一个横批:川流不息
店主人虽知道秀才的用意,可是见到他写的字挺秀飞动,很有功力,便欣然接过来,悬挂在店堂之上。这样倒引来了许多顾客,真个是“川流不息”“生意兴隆”起来。后来,这副对联流传开去,被商界广泛地采用,但是人们已经不了解它的根底了。
谢宝猜谜吃田螺
清朝时,海南琼台书院有位掌教名叫谢宝,曾当过广东省肇庆府教谕。
他才高学饱,洽学有方,在琼山享有盛名。
有一天,谢宝先生访友归来,老婆骂他说:“你平时总说你那宝贝学生张日旼聪明过人,刚才他来了,问老师去哪了?我说访友未归,那小子便当着老娘的面又拍屁股又啧啧吮嘴,然后嬉皮笑脸地走了,活像个下流哑巴,真不知道他找你这老夫子干什么。”
谢老先生听了,笑呵呵地说:“这是好事,是好事。”谢宝老婆听了此话,更是大惑不解,连声问道:“好事?又拍屁股又吮嘴,还是好事?老头子,我看你是在别人家灌多了马尿,弄得黑白不分,神魂颠倒了。”谢老夫子捋须笑道:“他是请我去吃一种鲜美的东西,岂不是好事。”说罢,连屁股也未落凳,又一摇三晃地上学生家赶宴去了。原来张日旼作了个哑谜,他是要请谢宝吃“田螺”。
塞得乾坤不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