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为人旷达、任性,喜欢老庄哲学。和他同时代的吕安,字仲悌,山东东平人,也是个孤傲清高之士,这两人都是十分相投的朋友。每当想念的时候,虽然远隔千里,也要即刻动身前去探访。
有一次,吕安久不见嵇康,十分思念,便不远千里,驾车来到安徽宿县嵇家造访,因未事先相约,恰巧嵇康不在家。嵇康的哥哥嵇喜出门来迎接。吕安知道嵇喜这个人不像他弟弟,为人庸俗,所以看不起他,便不肯进去,连门槛都未进,便要打道回府,嵇喜出于礼貌好客,再三挽留。吕安竟无动于衷,只在门上写了个“凰”字就走了。
嵇喜看见这个“凰”字,不解其意,还以为是客人赏识他而题写的,欣赏良久,沾沾自喜。认为是很吉祥的字,便一直保留在门上。人们都怀疑,既然是那么吉祥的字,为什么吕安却不肯进门呢?后来人们才明白,吕安是写了一个谜语,“凰”字是“凡鸟”二字组成的,是说嵇喜不过是一只庸俗的凡鸟罢了。这个吕安,简直做得可以,全然不讲情面,且人家又没招他惹他,又是好友的兄长。而嵇喜呢,也确实是一只“凡鸟”,彼人讥讽,却还扬扬自得。
北齐高祖煎饼谜
高洋(529-559),北齐文宣帝。有一天,文宣帝设宴和几个亲近的臣子饮酒作乐,文宣帝说:“我出个谜语,你们猜猜吧,谜面是:卒律葛答。”
众人想了半天,都猜不出来,其中有个叫石动筩的人,聪明机智,就说道:“臣已射得,是“煎饼”。文宣帝笑者说:“爱卿猜对了!”
文宣帝又说:“你们也出个谜语吧,我猜猜。”众人都还没作答,石动筩就抢先说:“我作一谜,请皇上一射:卒律葛答。”
文宣帝猜不出来,只能问石动筩谜底是什么,石动莆答道:“是‘煎饼’。”
文宣帝一听,非常气愤,说:“我刚出过的谜语,你怎么又重复呢?”
石动筩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乘着陛下的热锅还热,就跟着再做了一个。”
文宣帝听后大笑。
履谜面刺隐忍父
南朝齐梁年间,扬州出了位叫高爽的才子。他博学多才,《玉台新咏》等书都收录了他的一些诗歌,同时他也是正史有记载的最早的扬州籍谜人。他曾做过粱武帝萧衍的弟弟临川王萧宏的高级幕僚,任过晋陵县(今常州市)令,后因事获罪,被赦免不久就基世了。他曾赠诗给过王俭而受到赏识,齐永明二年(484)王俭做了丹阳郡尹,高爽因此被举荐为郡孝廉。
梁武帝时,高爽投奔到吴兴太守廉门下,但遭到冷遇,于是写了首屐谜诗:
刺鼻不知嚏,蹋面不知瞋,
啮齿作步数,持此得胜人。
他用木屐讽喻孙廉,意思是说被人指着鼻子都没反应,被人蹬到脸上也不发怒,咬着牙忍气吞声地走路,靠这些胜于别人,取得名位。
历史上的孙廉与其父孙谦处官平直,都以善政著称,孙廉在仕途上确也擅于钻营。高爽在得不到礼遇后,便讥讽孙廉是个不计耻辱、阿谀权贵的人。
这是一首咏木屐的诗歌,也是一则事物谜。不仅因为它是借物喻人的隐语,更为重要的是诗歌本身拟人化的用词,恰恰符合现代灯谜别解的特征,最明显的是“刺”“面”“齿”三字,都具有双重解释。“刺”原意是(鼻子遇到不好的味道)受到刺激;又可理解为讥刺;“面”本意是(木屐的)上层表面,又可理解为人的脸;“齿”本意是木屐底下凸出的两边横木,又可直接理解为牙齿。我国早期的谜语一般只是通过汉字的谐音达到影射目的,而这首诗谜却发挥了汉字一字多义的作用,谜面创作与隐喻手法寄托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在谜史发展上无疑是一大进步。
鼓诗愤泄空肥儿
高爽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又风趣幽默。
他和一个叫孙抱的人是好朋友。孙抱,是个腰宽体胖的人,相传腰带十围。但是,在孙抱当了延陵县令以后,便开始疏远高爽,对高爽非常冷漠。高爽为此非常生气,便在县衙的“堂鼓”上题写了一首诗谜:
徒有八尺围,腹无一寸肠。
面皮如许厚,受打未讵央。
诗谜的谜底就是“堂鼓”。谜语的首句写鼓的大小,第二句写鼓的空心结构,第三句写鼓的特点,末句写鼓的作用。但其实高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在借这首诗谜讽刺孙抱的形象和堂鼓有相像之处,有力地回应了孙抱的无情无义。
徐之才巧解姓名
南北朝时,有个叫徐之才的,字士茂,是一代名医,出身世医家庭。他5岁诵孝经,8岁略通义旨,13岁被召为太学生。善答辩,喜谐谑,不管是公私场合,总爱和人开玩笑。当时还有个很好学但不善辞令的人叫王昕,徐之才便拿他的姓开玩笑说:
有言则证,
近犬则狂,
加颈足而为马,
施角尾而为羊。
用笔画增损之法,把个“王”字很准确地烘托出来,又充满了谐谑的口吻,使王昕一时无法回答。
有一回徐之才大宴宾客,有个叫卢元明的,知道徐之才爱开玩笑,便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对徐之才的姓名加以嘲讽:
卿姓是未入人,名是字之误,“之”当为乏也。
用徐之才姓名的字形,来嘲弄徐之才不入人列,应该叫“乏才”。徐之才毫不示弱,立刻当场予以反击曰:
卿姓在亡为虐,在丘为虚,
生男则成虏,配马则成驴。
又说:
君之名,去头则为兀明,出颈则为无明,灭半则为无目,变声则为无盲。
这下子弄得卢元明更加难堪,在座的人都大笑不已。
隋唐五代时期
侯白妙语活枯槐
侯白字君素,隋代魏郡临漳(今属河北)人。好学有捷才,举秀才,任职儒林郎,善于巧辩,在京城曾经与仆射越国公杨素斗智。越国公杨素是隋朝名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一天,侯白同杨素骑马出去游玩。杨素忽然看见路旁有棵槐树死了,便在树前停下,对侯白说:“侯学士学识过人,才智出众,可有手段能叫这棵树活吗?”侯白略加思索说道:“完全可以。”随即下了马,吩咐手下人找来槐树子,再将槐树子放在枯死的槐树上,回头对杨素说:“这样,这棵槐树定能活。”杨素一时没想明白,问道:“为什么能活?”侯白回答说:“我这是一则谜:
“槐树子放在死去的槐树上,槐树定活。(猜《论语》一句。)
“只要你猜出谜底,就知道原因了。”杨素想了很长时间,才转身对侯白说:“莫不是‘子在,回何敢死?…侯白说:“不错。”杨素不由得感叹说:“不愧是制谜高手,的确高人一筹。”
原来,侯白所制之谜中,“回”是指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子”是指“孔子”。本意是:“孔子活着,我颜回怎么敢死呢?”在这里,侯白用了曲解本意的别解法,“回”是“槐”的谐音,“子”作“槐树子”解。别解法对后世灯谜影响很大;而“子在,回何敢死”这一谜语也就流传在历代谜坛,成为千古佳话了。
侯白奇谜戏友人
隋朝的侯白幽默诙谐,大家常被他逗得捧腹大笑。他说的谜语,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有一天,侯白和一帮文人学士碰到一起,大家要猜谜助酒兴,并规定:“必须是实物,不得虚解惑众。如果解释清楚却并无此物,那就应当受罚。”只见满肚谜语的侯白,略一思索便笑嘻嘻地说:
背共屋许大,肚共碗许大,口共盏许大。
侯白的话音刚落,大家就叽叽喳喳地议论开来:天下哪有这种东西,口像小酒杯那么大,背像房子那么大,一定没有此物,定是侯学士杜撰出来哄骗我们的,侯学士该罚。
侯白听了大家的话也不着急,不慌不忙地站起身,领大家到院子里,指着屋檐下的小燕子窝说:“就是它,你们看像不像?”众人一见之下,顿时大笑不已。
又有一回,有位朋友请客,侯白迟到了,大家就罚他说谜语,并且规定:不得幽隐难猜,不能稀奇古怪,也不能假合而成,不得是人们没有见过的东西。侯白不假思索应声就说:
有物大如狗,面貌极似牛。
大家纷纷猜了起来,有的说是獐,有的说是鹿,但都觉得不太对。大家便又以为这一定是一种大家没有见过的稀奇古怪的东西,侯白违犯了规定,非罚他不可。侯白微微一笑,说道:“你们且慢罚,我说出这东西来,肯定大家都见过。大家问究竟是什么?”侯白说:“是牛犊啊!”侯白又说一谜:
有物大如狗,撵着不走拖着走。
大家又没猜出来,侯白说:“这是‘死狗’啊!”众人大笑。
侯白用谜语开起玩笑来,有时也令人啼笑皆非。据说,侯白同大臣杨素很有交情。侯白机智善辩,杨素常与他一起说笑逗乐。
有一天,杨素同大臣牛弘退朝回来.在路上碰到了侯白。侯白眼珠一转便装模作样地对他们二位说:“日之夕矣!”
牛弘一愣,不知何意,杨素却听出来了,对侯白说:“你这个人呀,什么时候也改不了戏谑别人的脾气。”
原来《诗经》中有这么两句话:“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侯白说的“日之夕矣”,隐含“牛羊下来”,是在戏称牛弘、杨素为“牛、羊(杨)”退朝下来。
暗语劝降宇文士及
隋炀帝十四年(616),隋右屯位将军宇文化及等杀死了炀帝杨广,太仆杨义臣担心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和自己的结义弟弟以后受牵连,于是打发家人把一个盛有两颗枣子和一只用糖做成的乌龟的瓦罐送给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打开瓦罐,见里面只有两颗枣子和一只乌龟,很是费解。他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妹淑姬,端详了一会儿这两件东西说:“这个是哑谜,其实很简单,两颗枣子隐意“早早”;糖做的乌龟隐意“归唐”,是劝您“早早归唐”的意思。”
宇文士及恍然大悟,原来杨义臣是担心他受哥哥牵连,劝他赶快投奔唐王李渊,以免受灾祸,宇文士及非常感谢杨义臣,也想用一件器物作隐语回答杨义臣,并表明其愿意投于大唐的意思。聪明的淑姬有了一个好点子,她折了一个纸鹅,鹅颈上挂了一个小小的鱼网,网上竖着一个算命先生的招牌,把这些放在一个漆盒里。宇文士及非常诧异,不知道妹妹这么做是什么意思,淑姬乖巧地跟他解释了一番,宇文士及连声称妙。
杨义臣的家人带着这个漆盒回去复命,义臣打开漆盒,仔细思索了一下,笑着说:“原来是‘我谨遵命’(鹅颈遵命)。”
太宗两作咏物诗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擅于作咏物诗谜。有一天,太宗批阅奏折一直到深夜,看着旁边的蜡烛,便心血来潮,随笔写下:
焰畏风来动,花开不待春。
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九龙盘焰动,四照逐花生。
郎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李世民正欣赏着自己的佳作,这时一阵风吹过,窗前烛焰闪动,太宗便又作了一首诗:
萧条起关塞,摇颺下蓬瀛:
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
第二天早朝时,魏征求见,太宗便给魏征看了昨晚的两首诗谜,魏征看了,很快就猜出谜底是“蜡烛”和“风”,但魏征却正色说:“圣上日理万机,怎么作这样望风捕影的诗呢。”太宗听了,心里非常不高兴,从此就不再作咏物诗谜了。
王勃赋诗留空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他少年才高,十几岁时他的诗文就很有名气了。相传他在去交趾探亲的路上,借神人之助赶到南昌,正逢九月九日洪都大都督阎伯屿为女婿吴子章过生日,在滕王阁里举行盛大的宴会。阎伯屿为了显示女婿的才华,让吴子章事先作好了一篇《滕王阁序》,准备在宴席间让他当场写出来,不料刚来到宴席上的年轻人王勃不了解这个情况,当主人假意请席上的高手为这次滕王阁筵席当场作序时,王勃就不客气地应声而承接了这个任务。王勃这一举动,使主人阎伯屿和他的女婿吴子章颇感不快。阎伯屿便命人把王勃写的逐句抄报给他,准备挑刺,然后再让吴子章出场写。
不料,他把王勃的文章一句一句读来,不但挑不出刺,而且愈来愈感到他的文才横溢,旁征博引,道理精达。及读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不禁拍案惊叹“妙文,天才!”吴子章在一旁很不服气,等王勃把文章快写完时,吴子章便赖说王勃这篇文章是抄窃了他的文章,而且当场就把王勃刚写出来的文章从头至尾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以证明这是他的文章,弄得众人真假难辨。王勃笑了笑说:“你且莫慌,这篇序文尚未写完,你的下面是什么,先请背出。”吴子章背不出来,王勃便落笔写道:“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他看了看吴子章,接着就把咏滕王阁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了下来。他怕吴子章再玩花样,所以故意留了一手,把诗的最后一句写成,留下一个哑谜让大家猜测:
槛外长江 自流
写完掷笔就走。大家见这里空了一个字未写,究竟是什么字,谁也说不清,有的猜是“水”字,有的猜是“独”字,问吴子章,吴子章哑然无语。阎伯屿只好亲自赶到会馆,请王勃把这个字补上。王勃说:“我已经将那字留在原稿上了。”阎伯屿说:“没有,那里只留着一个空。”王勃说:“是的,我留的就是那个字。”阎伯屿想了许久,才明白:空者“空”也。
小王勃6岁作诗谜
相传,王勃6岁时就能诗善画,而且爱猜谜语。有一年寒冬,大雪纷飞。王勃跟着叔叔学习画画,画完一幅后,就围着炉子取暖,小王勃乖巧地说:“叔叔,请您出个谜语。”叔叔抬眼望着窗外,想了想,说:
此花自古无人栽,
一夜北风遍地开,
看看无根又无叶,
玉树琼枝放异彩。
王勃听了没有立即回答谜底,而是又赋诗一首:
只织白布不纺纱,
铺天盖地压庄稼。
鸡行上面画竹叶,
狗跑上面印梅花。
说完,叔叔会心地笑了,他知道侄儿已经猜出谜底。
(谜底大揭密:雪)
跳梁小丑
杨炯(650-692),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是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可是一生怀才不遇,很不得志,他对那些趋炎附势、才疏学浅之辈嗤之以鼻,常借机对他们进行嘲讽和挖苦。
有一天,他和文朋诗友在酒楼解烦,指着邻桌一个大腹便便的人,对好友悄声说:“这人是个麒麟楦。”杨炯见好友们不解,便解释说:“如今不是正流行一种叫耍麒麟的游戏吗?其实,那麒麟不是真的,而是一个假面具,然后套在驴身上,赶着它满场子乱跑。等到耍完了把戏,把假套子去掉,还是一头驴。”听他这么一说,好友们便哈哈大笑起来。
同桌饮酒的人当中,有位在秘书省当文官的好友,接着说:“我常常遇见的一种人,跟老兄说的麒麟楦难分伯仲,令人唆鼻!”
“那是哪种人?”众人齐声问道。那文官笑了笑,没说话,而是用筷子在酒杯里点下点,然后在桌子上写了个“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