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磊:我觉得当今世界最有趣的一点就是,我们不是看着中国如何做,而是与中国一起决定我们能如何做。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很重要,发展中国家想要并且必须在国际金融经济结构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我认为像如何重组金融机制以保证新兴经济体能有他们的声音以及世界需要的声音这类事件,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事。而且我觉得不应该是我们期望中国如何做,而是我们须要共同做些什么来保证21世纪经济的持续增长。有一件事已经非常非常明确了,那就是发达经济体已经不能控制21世纪的面貌。西方国家非常明确他们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对话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要很有建设性、积极性以及前瞻性。而且我相信,中国在15日的峰会中所发出的信号非常非常重要,因为中国也在表达相同的意见,那就是中国希望在未来能够积极融入这样的对话。
编导手记
1997年6月30日,在香港会展新翼进行的中英交接仪式,在较早前的23点20分正式开始,两国军乐团已经奏出不同的乐章。同时一面英国国旗早在会场里扬扬飘起,仪式非常庄严,但是在开始前,气氛却非常和谐。在双方军乐团演奏的时候,有中方代表团的成员正在拍照留念,而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到场时亦展露微笑。
仪式正式开始,三名英军和三名手持中国国旗的解放军,慢慢步上主礼台。三名解放军向中方主礼人展示中国国旗。随后,三名香港皇家警察和三名手持特区区旗的特区警察步上礼台,三名特区警察向中方主礼嘉宾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与此同时,全场观礼的嘉宾都已经纷纷起立。
当时间到达7月1日零时零分之际,中国国旗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也徐徐升起,见证着一个殖民地统治的结束,同时也为历史上“一国两制”的管制揭开了序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维多利亚港湾绽放开了满天花火。
港湾里,烟雨中缓慢穿行的游船上灯火绚烂,香槟、彩带、音乐;觥筹交错举杯叮咚声,欢声笑语举杯齐眉时。百年香江,有幸见证时代更迭的幸运的人们,在这个不眠夜肆意挥洒着无所适从的兴奋。
百年的情感在肆意的烟雨中放任,风雨模糊了视野。魏磊倚在渐渐远去的船舱舷窗上,禁不住涌出的泪水早已经让眼眶模糊,他把头撇向了一边,嘴唇紧咬。这一片承载着他20年深厚回忆和无限爱恋的土地,此刻,在魏磊的眼中却是那么模糊和陌生。
帝国的最后一缕斜阳,在雨夜来临之前来不及投射最后一片天空的余晖。骄傲的绅士们在时代的轮回面前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却洒下了无可奈何的泪。
Peter Wilson,英国驻华大使馆政务参赞,就像所有英国驻华工作人员一样,Peter也为自己选了一个琅琅上口的很中国化的译名——魏磊。
1977年8岁的时候,魏磊第一次到香港。1981年,13岁的时候,魏磊一家人到了大陆。
1981年的中国大陆,对魏磊来说就仿佛天外天一般的另一个世界,在访谈中,在讲座中,在回忆的文字中,在博客的叙述中,魏磊每每写到那时的景象就感慨万分——那时的天比现在似乎蓝一些,而那时的中国也是一个至少看起来很简单的国家:简单的衣着颜色搭配、简单的城市规划设计、简单的人民生活习惯、简单的劳动价值取向,简单……一切都是那么简单。简单取代了复杂,统一取代了多样,一元取代了多元。魏磊惊讶咋舌地充满好奇地望着这片大地和上面的人民,就仿佛那时的中国人同样好奇地望着围着打量着评论着这个眼窝深陷满口洋文的魏磊的情形差不多。
不自由、不方便、不畅通……1981年的陌生的中国给魏磊留下的印象,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发生了认识上的变化。“在1989年的时候,到了1989年3月,就不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自由进出,和任何人交谈,一切都变得容易了。”在采访中,魏磊多次提到这些看得见的变化,就如同他至今依然在通过各种方式(甚至包括博客)表达并参与着对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关注。
而无论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还是新世纪,有一个地方一直在魏磊的心里重千斤,而他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关注着她的变化,这就是香港。
就像魏磊一样,千千万万的英国人并不都是强盗、殖民主义狂热分子——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命题,却至今还时不时地做无谓的证明。每个正常的人,都会对自己生活过的土地,留下无尽的眷恋。
历经100多年的耕耘,英国人在香港留下了自己的血缘,也使香港成为华人社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香港人中,约五分之一的人有英裔血统。
除了血缘上的“遗产”,英国人还留下了大量的政治遗产和精神遗产。港英政府廉洁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法治理念及法律框架,以及相对公平公正的营商平台,都是其不可多得的正面价值。尤其是多年来形成的行会制度,如会计师公会、大律师公会等等,使得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咨询、协商制度,对各行各业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这些制度,依然是成熟而稳定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香港人的契约精神。这种精神不是我们华人所固有的,是舶来品,是在一个特殊的氛围之下逐渐养成的,我相信这种契约精神与其他的正面价值,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抹杀。”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如是说。
我们对魏磊参赞的采访,有幸被安排在了英国大使馆中进行。英国大使馆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并不仅仅来源于金碧辉煌的视觉冲击,更多的是每一个使馆的工作人员,无论从参赞到勤杂人员,他们似乎与生俱来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让我们叹为观止——从一迈入使馆,就有工作人员上前,并不是热情,而是语气有些近乎命令地告诉每个来访的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历史上,舶来的意识造成的观念的冲突曾经引发了多少纷争,而今我们却若有所思地看待这些改变,这是种进步还是种幸福?
魏磊参赞的客房古朴典雅,内敛的装饰风格中蕴含着一种帝国的大气。和我们在很多英伦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王公勋爵的宅邸建筑装饰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一进厅门,一架硕大而一尘不染的钢琴抢夺了我们目不暇接的视线。钢琴上被擦得晶莹剔透的水晶镜框中,镶嵌着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全身像,庄重而慈祥。
将一尘不染的女王像摆在如此醒目的位置,绝不仅仅代表了尊崇和敬仰,更不可能是愚忠,在我看来,这更是一种责任的自省方式。
就像魏磊日常所做那样,现在的英国人很多在谈及中国的时候,已经不再把第一反应就转移到“香港”上,更不是转移到“意识形态”上,从能源到交通,从教育到环保,从国企改革到经贸合作,从文化交流到奥运盛况,而近期越来越多的视点投射到中国将在这次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些关注,都清晰地记录在了魏磊的官方blog上,正如在他在《中国已使贫困成为历史》中写到的:“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极大地使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改革不仅仅是为这些人服务的,它也作用于社会的各方面。它带来了新的政治挑战,不过这些挑战的确是比之前的要好应对一些。中国现在拥有的财富和经验让她可以做以前不能想象的事情,如举办奥运会,前不久实现了航天员太空出舱。这些愿望的实现激励着其他国家也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新的繁荣也带来了中国利益的巨大扩展,这同时也有利于英国和其他国家。”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政府使得三亿人口脱离贫困,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成绩斐然的。与此同时,中国在社会、政治、经济及其他方面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起担任英国大使馆政务参赞一职不到半年的魏磊先生经常用“幸运”二字来形容他来华的时机,而他本人对中国的发展更是赞不绝口。
我们的采访,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相互认同的基础上愉快进行的。
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