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泊客中国
7348200000003

第3章 卷首

这不是一本回忆录。

这只是记录作者及其朋友们眼中的世界和中国的一本对话录。

围绕着“改革开放30年”这一自然的时间节点而人为的历史节点,很多人有话要说。只是,还未开口,这第31个年头已经翩然而至。

在时代的洪流中,人们匆匆赶路,甚至来不及停下叹口气发表一声感慨。

但是,当静谧独处时,偶尔想到在上下五千年中,究竟哪个年代能像当代一样给予人们以宽容和传播的空间,究竟哪个年代能像当代一样给予反思者甚至是思想上的叛逆者以充分的包容和沟通的自由——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随着岁月的流逝,昨天发生的故事是不是正在被今天淡忘?这十几年以至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的生活一直在一种几近癫狂的秩序中发生着急速的变化,尤其是数字化信息化的生活秩序,更让几千年来习惯于写意的中国人对写实的有板有眼有些消化不良。

我们对“现在”尚且应接不暇,又怎么可能有精力去认真地梳理“过去”,怎么有精力去静下来思索“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当然,作为消遣和娱乐是另外一码事,“历史”两个字的诞生过程本就没有被贴上“持重”的标签。谁都可以在嬉笑怒骂寒暄鼓噪中为过去作注解下定义。这无关对错,因为“历史”从来不会站出来对任何的评价说“不”。

中国人,从来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想轻装上阵。告别过去,面向未来。历史需要一个强音,时代需要一个主旋律,而且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没有一种声音可以脱离这个时代而独立唱响。时代的主旋律是什么?——就是这千千万万种声音汇聚在一起的交响。

所以,又回到了一开始的那个问题——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而在我们的讨论现场,呈现出一种交错的气氛。语言、口音、背景、职业、角度、维度,他们各自的标签都写着“我”字,同我们对话的他们都是时代的赶路人。如果一定要找出这些人的特质,我们更愿意称他们为“国际化的赶路人”——Global Road Hitter。他们既不是简单的visitor,也不是匆忙的traveler。他们hit the road,为迷茫的人拨云见日,为观望的人打下路标,为胆怯的人踏平荆棘。他们时常跌倒,却从不掉队;他们总遇障碍,却一直快步向前走,赶在时代的前头。龙安志、沙博理、吴伟、高瑞彬、Khalid Malik、Carter Malik 、Peter Wilson、Fernando Reyes Matta、李希光、程昕东、杨丽萍、张天爱、郑天任、Paul J. Mooney、蒲皓琳、封伟伦、马玲、张谨、艾敬……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或清晰或模糊的记忆,串起了我们的采访历程。

而我们,也试图通过整个采访经历,透过这些“国际化的赶路人”的眼睛,重现这在中国历史上最具变革意义的30年,努力寻找一种历史的符号,一段时代的声音。

我心里清楚地明白他们都是些有故事的人。和他们在镜头前推心置腹促膝交谈过,在镜头外,在霓虹闪烁下,在推杯换盏间,在华灯初上时,在滂沱大雨中,在雪山高原上,在江南雨巷前,在所有可以交流的旅途中,我的朋友们给我讲述过很多他们的故事。他们真诚,坦率,尽可能毫无保留,但是言语中又给人留下了充足的遐想空间。经常是这样的:几句话下来,就可以看出他们一个个都是一脑子的见识,一肚子的学问,一腔充盈的热情。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越来越想擦亮双眼拨云见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改革开放这30年。这也让我从访谈一开始就不忍心删改舍弃那么多珍贵的材料,给读者们随便端上一盘速成的杂碎。我如果那样做,对不起这些接受采访的新老朋友,更对不起读者的期待。于是,我试图在一张张纸上去还原一个现场,一个热烈、有趣、大有希望的讨论现场。如果你愿意参加,我们随时停机等待……

尹畅

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