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亦仁:我中文名字叫慕亦仁。我在中国做记者有14年了。我曾经在《金融新闻》、《新闻周刊》,以及《亚洲周刊》做过记者。
龙安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新红资俱乐部,那次是你采访我。
慕亦仁:对,在1999年,你的那家餐厅刚开业。到现在将近有10年的时间了。我在中国待了14年,但25年前我就来过中国。第一次来是在1983年。
龙安志:1983年到现在,你看到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你认为这些变化的标志是什么?
慕亦仁:很多事和以前不一样了。83年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确实去了不少地方。我去了广州、上海、北京和成都。我认为最大的变化是老百姓对外国人的态度。那时他们不愿与外国人交谈,却又对我们非常好奇。并且我认为,在经济上,当时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发达。我记得那时去餐馆,很多餐馆是这样:你点豆腐,他们说,对不起,没有豆腐。你再要鸡肉,他们说,对不起,鸡肉卖完了。现如今,你再去农贸市场,就会惊讶于种类的繁多和菜品的新鲜。对于要买的东西,老百姓有很多选择。此外,在有用信息方面——现今有那么多的书刊和杂志。报刊亭被布置得琳琅满目,报纸上谈论的话题也比以前丰富了许多。和14年前比起来,我很容易就能知道中国正在发生什么。媒体的队伍也壮大了不少:电视,广播,杂志,报纸。我们有这么多获取信息的途径。
龙安志:供给不足的那段时期,很穷,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即使有钱你也买不到。今天,你可以买到任何牌子,任何想要的商品。过去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怎样呢?
慕亦仁:现在的中国人,他们的需求更多了。现在你要去饭馆吃饭,每家饭馆,无论是东北菜馆还是湘菜馆,都会做川菜和粤菜。这其实是一种融合。现在人们更难被满足,他们的需求更多,从不断开业又关门的饭店和酒吧中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我觉得人们突然之间有些被宠坏了,也许是因为我们现在有太多东西了。一方面来讲,这是好事,更多元化了,可以生活得更好,但是,我觉得在某些方面,社会变得过于物质化了。人们期待的更多,想要的更多。这是很自然的,也是件好事。随处张望一下,四周都是向前奋进的人,但另外还有些人……事实上就像美国人一样。我们美国人消费过多,靠信用卡生活,买不起也要买。中国人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不过好像在向其靠拢。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已经转变了。无论他们已经有了多少,他们还是想要更多。但现在还有很多人,他们只是向前冲,他们想要成功。与此同时,我们也牺牲了一些东西。我们刚刚讲到的,我们拆毁一些老胡同和风格独特的房屋,来建大楼。这些大楼也许根本就是没必要的,它们甚至不能被充分使用。北京变成了这样:“连挂鸟笼的地方都没有了”,一位在公园遛鸟的老人说。这样一种“没地方挂鸟笼”的说法,给我很大的震撼。
龙安志: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短缺到过剩,从注重精神到崇尚物质,我们现在真的是一个很物质化的社会了吗?
慕亦仁:我也看到了儒家思想在复兴。
龙安志: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会发生这样一个转变:从一个短缺、非物质的时代,到物质泛滥、供给过度的时代。中国是否能找到一条中间的出路?
慕亦仁:是的,我认为是。我觉得只是时间的问题。此前,人们不能买这么多东西,或者根本买不到这么多东西。而现在就像孩子进了玩具店——既然有那么多选择,就要把能拿到的东西一扫而空。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几年,然后我们会有个回归。我当然希望,我们不去效仿美国的那种需求过多、预先消费的方式。
龙安志:在很多方面,中国采用了美国的经济模式和消费方式,以消费带动一切。这也是政府在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之后经常谈到的,依靠消费者拉动经济。这样做会存在着什么风险?
慕亦仁:人们关注的是挣钱来买更多的东西,而不是如何为社会做些事。约翰·肯尼迪说过,“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什么,先问你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现在很多人处在中产阶级,他们更多地考虑买一套新房、一辆宝马,或是去巴黎旅行。几年前,美国的大卫·布鲁克斯写了一本书,叫作《天堂里的Bobo》,中文应该翻译成“波波族”。你们所下的大概是这样一种定义,50年代那些现已年老的喜剧般的嬉皮士们,和商人结合在了一起,你们形成了一种新型商人,既关心环境,又关注平等,但同时也不忘赚钱。也许就是比尔·盖茨一类的人。《三联生活周刊》为他们做了一期封面。人们认为这多少值得一点尊重,因为我不仅有钱,并且很会为社会考虑。我曾就此和《生活》杂志的出版人探讨过。在他这本厚重奢华的杂志上面,有模特穿着整套香奈尔在长城上拍的照片,有一些关于珠宝首饰的文章,而后有一篇关于矿工和民工的文章。我跟他讲,你的杂志卖50元,它更像是一本沙发杂志。那些戴着钻戒、穿着香奈尔套装的人,他们会去关心煤矿工人或铁路运输吗?他说:“现在还不会。但因为我想要他们这样做,我想让这种做法变成一种时尚。我想要人们买我的杂志,放在自己家里,来访的人看到,就会知道他们在关心这些。”我认为,我们仅仅注重于物质,而对社会的其他方面漠不关心——我不认为这是单纯好与坏的问题,我觉得在中国很多中产阶级,或者说生活富足的人,做得还不够。他们没有去思考,怎样让中国变得更好。能够住在建外SOHO,开奥迪,去巴黎旅行,在星巴克享受拿铁咖啡,有这样舒适的生活,就不会去关心周围到底正在发生些什么。
龙安志:全球金融体系正在遭受一场严重的冲击,原因是资本体系出了问题。这种体系依靠物欲对于人们的驱使力,形成一只“看不见的手”,以达到人尽其职的目的。
慕亦仁:也许美国金融危机为中国敲响了警钟。我在大学学过经济,学过“看不见的手”。我很认同这个理论,认为它很有意义。直到一个月前,我还一直信奉它。但金融危机来了,我开始重新考虑了。前一阵美国大选,麦凯恩和奥巴马就这一问题有过辩论。麦凯恩坚持认为,不能增税,应该减少对大企业的征税。但在美国,我并没有看到因为减税而产生的任何投资或就业机会的增加,或许这些钱只不过又钻进了那些早已富得流油的人的口袋里去啦?我不知道这政策有何意义。但我希望中国可以借美国的前车之鉴,给人民留下更多的思考。在中国,一切还来得及,而美国……警钟敲响,我希望这里的人民可以谨记这教训。这应该是叫醒人们的闹钟。
龙安志:改革开放这30年,总是保持着10%—11%的高经济增长率,会一直持续下去吗?30年的改革过后,再展望未来,中国人还能否找到一处安置鸟笼的地方吗?
慕亦仁:就像卡利·西蒙唱到的,“伐树来建停车场”。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景象,这儿又很美的……你知道,和曼哈顿比起来,北京有更多的公园。
龙安志:好,谢谢你,Paul。我们这儿有鸟笼吗?
编导手记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庭院清幽的北京四合院,一直受到文人的青睐。许广平在《两地书》中曾生动地描写道:“坐在那间一面满镶玻璃的室中时,是时而听雨声之淅沥,时而窥月光之清幽,当枣树发叶结实的时候,则领略它微风振枝,熟果坠地,似还有鸡声喔喔,四时不绝。”淡淡数语,四合院的幽静清新,已跃然纸上。
我们对慕亦仁先生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
慕亦仁的英文名字叫Paul J. Mooney,是地道的美国人,可在美国,他却经历了战争、贫困和饥饿,甚至于落魄到无法生存的境地。来到中国后,他的命运彻底改变了……
和东方结缘
慕亦仁,1951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普通人家。大学里,慕亦仁学的是东亚研究专业,深深爱上了东方文化,可是发现身边的美国人并不了解东方。
1974年,慕亦仁大学毕业获得了学士学位后,在美国却没找到适合的工作。那时,他特别想到中国去,因为古老的中国是东方文化的象征和代表。遗憾的是,当时中国大陆和美国之间的坚冰还没有融化,人为的障碍使他无法到中国大陆。于是,慕亦仁只好来到台湾开始学习汉语言。台湾虽小,可它毕竟是中华的一部分。
慕亦仁先在台北的一所学校里学说“国语”。为了支付学费和糊口,他用课余时间到补习班教英语。来台北的第二年,慕亦仁结识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华人姑娘艾琳。慕亦仁和艾琳相识六个月后,在台湾举行了婚礼。
1983年,慕亦仁的一位在《新闻周刊》图片部工作的朋友推荐他到他的部门工作。1985年《新闻周刊》要往台湾派驻记者,慕亦仁积极申请,最终获得批准,携着家眷再次来到了台湾。1994年,《新闻周刊》计划设置驻中国大陆记者。听到此消息,慕亦仁赶紧努力疏通关系,终于如愿以偿地以美国《新闻周刊》记者的身份,举家来到神秘的东方名城——北京。
在北京建国门外外交公寓将家安顿好后,慕亦仁立即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登上了万里长城。站在长城上,慕亦仁的心里有了一种踏实感,泪水也顺着面颊不知不觉地流淌下来。深知丈夫中国情愫的妻子,眼角也挂着泪花,动情地对慕亦仁说:“亲爱的,你这么神往中国,就把这里当作人生起点吧。”
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得如火如荼,这给慕亦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报道,在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的报纸上发表,这些文章在给他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一定的声誉。他的生活彻底改观。
中国改变了我的人生
最令慕亦仁自豪的是,他的两个女儿到中国后,都在北京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三年前,慕亦仁的大女儿到美国去念书,他不但将女儿送到美国收费较高的私立大学,并且坚决反对她在上学期间打工;他要女儿一心一意地把学习抓好,钱不够花,他这个“中国老爸”会毫不吝啬地给她寄过去。他觉得,孩子们小时候跟着他颠沛流离,吃了许多苦,现在生活富足了,做父亲的应该给她们补偿。妻子艾琳说:“你受我们中国文化熏染太深了,像大部分中国家长一样,对孩子过于溺爱,完全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式的父亲。”
至今慕亦仁已经在中国工作、生活了13个年头。慕亦仁认为,这13年,是他24年记者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不但改变了他贫困的生活状态,而且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他说:“现在,我的中国情结愈来愈深,我正在做一件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事情——通过我的感悟,向世界介绍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所发生的巨变,让更多的人们领略她的迷人风采。”
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