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领导者修养文库——怎样当领导
7349900000015

第15章 富于创新 锐意进取(2)

四、领导者的创造意识

创造成功的决定因素是领导者的创造素质。富有建树的领导科学研究者王元瑞认为,在高尚的道德品质统御下,创造素质包括强烈的创造意识、卓越的创造见识和超群的创造才能。其中,创造意识是“激发器”,创造见识是“指示仪”,创造才能是“作业机”。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他对领导者创造意识的阐述要点如下:

创造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积极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造思想和创造欲望。优秀的政治品德,可以激发和萌生自觉的、强烈的创造意识;高尚的思想意识和纯正的主观动机,可以激发和“净化”创造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可以使创造意识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健康的心理品质,可以使创造者目标专一、锲而不舍、情绪稳定、意志坚定。

创造意识与创造见识不同,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客观现实的怀疑性,后者表现为对客观真理的揭示性。强烈的创造意识可以对创造见识产生萌发作用,两者呈现明显的“因果关系”。缺乏创造意识的领导者,通常很难形成自己的创造见识。创造意识对创造见识起到强化作用,使创造见识科学化、系统化、深刻化。创造意识对创造才能起着重要的启动、指向、引导和激发作用。具有创造意识的领导者,一般不是满足现状,沾沾自喜,而是表现为“主动进攻”,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同时能选准目标,如果目标不对,往后的活动就可能无效,甚至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某些损失。因为“差之毫厘”,就可能“失之千里”。在创造成功的阶段,他们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谦虚谨慎激励自己“更上一层楼”。

王元瑞同志认为,强弱不等的创造意识和高低不同的创造才能相互“迭加”,会形成七个不同层次的素质:

(1)创造意识强与创造才能高相“迭加”。这类领导人眼“高”,手也“高”,志“大”,才也“茂”;眼与手、志与才,处于十分协调的平衡状态;属于优秀的创造型领导人才。

(2)创造意识强与创造才能中等相“迭加”,这样的领导者占一定比例,强烈的创造意识,不仅对创造才能起着统御、支配、强化和萌生作用,而且可充分发掘创造才能的潜力。

(3)创造意识强与创造才能低相“迭加”。这样的领导者“眼高手低”,“力不从心”,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力求使自己的创造意识与创造才能逐渐趋于“平衡”。

(4)创造意识中等与创造才能高相“迭加”。这是一种比较“世故”的普通领导者的素质搭配。这样的领导者能爽快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在上级为其设计好的具体框框时,他们可以放开手大干,但如果面对新问题而没有“明文规定”时,就不能去率先开拓、探索。

(5)创造意识中等与创造才能中等相“迭加”。这是一种平庸的守摊型领导者的素质搭配。这样的领导者虽然平日表现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地工作,人际关系不错,但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表现无主见也无办法。

(6)创造意识中等与创造才能低相“迭加”。这是一种低能的领导者,即使有的萌发改进、变革的意识,由于才能低下,工作也没什么新的进展。

(7)创造意识弱和创造才能低相“迭加”。这是一种无能的领导者。他们既“无心”变革,也“无能”变革,群众嘲讽他们是“录音机”、“传声筒”式的干部。由于我国现行干部管理制度存有的种种弊端,以及不正之风、关系网的庇护,此类领导者竟然具有顽强的“生存力”,一时还难全部“绝迹”。

具有强烈创造意识的领导者能及时地察觉到工作中的某些微小差异,或在萌芽中的问题,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差异,主观与客观的差距,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差异,上级与下级在某个问题上的看法、要求的不同点,个体与群体在某些方面的矛盾,新旧观念的矛盾,等等。这样的领导者在决策前,能够审慎地、合乎逻辑地对有关方案进行“假设性否定”。他们会提出这样的一些疑问:假如完全不按照这一意见办行不行?假如修改某一部分意见,行不行?假如过一段时间再执行某一方案,行不行?只有做了这些否定,才能进一步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创见。

具有强烈创造意识的领导者,能自觉克服各种消极心理,如对上级领导的“依赖”心理、“惧怕”心理和“求宠”心理;对下级的“从众”心理、“偏信”心理和“成见”心理;在同级干部中的“嫉妒”心理和“中庸”心理;在工作中的“畏难“心理、“骄傲”心理和“急躁”心理。如果不能克服这些消极心理,打乱了正确的思维“轨迹”,创造活动就难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五、领导者的创造见识

创造见识即人们常说的远见卓识,它表现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更深刻、更全面、更科学的揭示。王元瑞同志认为创造见识有以下特征:(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任何人的见识都将受到阶级属性的影响和制约。真正的创见,应是维护先进阶级的利益,有益于社会进步。(2)预见性。能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看清事物发展方向。在领导活动中,许多事情不可失去时机,否则就会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预见性表现在对事态新特点、新动向的深刻揭示,能预见到尚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事情。(3)敏锐性。能透过复杂的、不易引起人们察觉的表面现象,敏锐地看透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鉴别。(4)坚定性。成大事者,必有创见并始终不渝。坚定性来自对客观真理的执著追求,来自对人民利益的极端负责,来自对自己的判断力和鉴别力的充分自信。(5)新颖性。不论是对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还是对常人司空见惯又易理解的问题,能比常人看得更透、更深,能提出与众不同又合乎情理的独特见解。(6)广泛性。由于领导者处于统管全局的位置,占有的信息多,其创见认知面广、适用范围广。(7)科学性。提出的创见不凭主观想像或个人好恶恩怨,而是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这种创见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唯实”,而不“唯上”、不“唯书”。(8)明确性。领导者的创见是指导下级工作的依据,必须十分明确,一是一,二是二,来不得半点含糊。这种明确性,既不是抽象笼统的,又不是杂乱无条理的。(9)可行性。领导者的创见能建立在既积极又可靠的基础上,能充分考虑到主观与客观条件,能估计到这种创见付诸行动后会出现什么问题,并能预先准备好补救措施。

怎样才富有创造见识呢?一是树立雄心壮志,要有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大志愿;二是要有勤劳奋发精神,一个懒惰、不愿动脑的人,是提不出什么创见的。三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很难想象,一个不学无术、孤陋寡闻的人能对有关问题会有什么高见。四是要具有敢于揭示真理、捍卫真理的勇气和胆略。古人经常将创见称作“胆识”,可见胆与识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胆也就很难有识。五是认真掌握和熟练地运用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综合王元瑞、张恩宏的论见,创造性思维有以下特点:

1.自主性 就是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表现在人们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自我做主、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主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没有自主性,而受到压抑、束缚,就很难求异创新。

2.独创性 表现对客观事物或发生的问题有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从因素分析学的角度研究,思维独创性含有三种因子:一是“怀疑因子”,能敢于对现行方案和领导行为提出怀疑,或对人们“习以为常”的活动加以“挑剔”,即马克思所说的“怀疑一切”。二是“自信因子”,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使遇到某种压力,也决不动摇。三是“自变因子”,能适应客观事物的变化,及时改变自己的思想观点这种“自变”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

和独创性相近的一种表示方法是求异性。其基本思维指向就是疑常规思维之所不疑、想常规思维之所不想、求常规思维之所未求,注重探究领导认识的未知领域.通过艰苦努力获得标新立异的、有开拓性的思维成果。由于求异性始终贯穿于整个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有人甚至把创造性思维称之为一种求异思维。

3.联想性即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联想形式包括“因果联结”、“重叠联结”、“横向联结”、“依附联结”、“并蒂联结”等。往往通过联想,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联想又具体分为以下几种:(1)纵向联想。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朝着纵深方向联想,探究其产生原因,找其因果关系。(2)横向联想。发现一种现象后,便联想到与之“横向联结”或“并蒂联结”的另一种十分相似的事物。(3)逆向联想。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刻联想到它的反面,以此寻觅多种解决方法,或者预防事物走向两个极端。(4)迂回联想。看到一种现象后,有意绕过它“依附联结”的其它事物,直接联系到间隔较远的另一种现象。

4.多向性 指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总进程中,由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个逻辑规则、多个评价标准、多个思维结论而组成的多维型思维。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多变性,我们不能呆板的、僵硬的“单向探索”,应进行灵活、机敏的“多向探索”,以在不断分析、比较中,找到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钥匙。

5.跨越性 要实现思维的大功率和高速度,大脑扫描就要有跨度,甚至有较大的跨度,而不能像常规思维那样,循序渐进地扫描,“近区”找不到答案,就“远征”。从思维顺序来说,要善于省略思维的次要步骤,抓住思维主体的本质和结论,以最快的思维速度去揭示和攻克未知。

6.顿悟性 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它由实践、机遇、联想、直觉等几个环节构成的思维链条,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互相转化的过程。灵感的实质,是思维主体为获得所追求的目标,久经研究,苦思求索,在思维活动进程中所偶发显现的一次最集中、最兴奋、最强烈的智力活动和心理的高能态,是创造者在强烈创造意识和某种启示的激发下,使凝集在大脑的科学思路借助于创造性想象,以渐进和突发性“飞跃”的形式,使存贮的感性知识和潜在各类“知识单元”,得到重新组合、脱颖、升华出现的瞬间的思维闪光和顿悟,从而导致新知识、新见解、新设想、新发明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