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概况
张亨嘉(1847-1911),字燮钧,又作铁君,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小时候勤奋用功,八九岁读《春秋》、《左氏传》,十几岁读《史记》。十八岁中同治乙丑科(1865年)举人;但此后科场不利,长期在乡坚持苦学。先后在闽浙总督左宗棠创设的正谊书院、福建巡抚王凯泰创办的致用堂中肄业,成绩优异,每逢考试常常名冠同辈。直至光绪九年(1883年),终于考取进士。张亨嘉中进士后,选庶吉士;光绪十二年(1886年),授翰林院编修。十四年(1888年),视学湖南,上疏推荐文章和修养俱佳者几人,并说:“念儒官为士模范,不激浊扬清,曷以励风教?”于是,当地读书人习气大为改变。二十三年(1897年),入值南书房。1899年,一年五次迁升,受到朝廷特殊重用。在庚子事变中,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光绪二十八年(1902)复办。张亨嘉就是在这时候,受聘于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
张亨嘉一生治学,务求实用,常以策论试士。1908年,他年逾花甲,告老还乡。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以痰疾逝世,享年64岁,朝廷赐祭葬,谥文厚。
重视教育
1888年,张亨嘉主试湖南,亲拟题目,分二三十门,发题百数十道,以考查学生的才、学、识为主。他为人正直,办事认真,每临考试,都是白日监场,夜间阅卷;尤慎于排列名次,反复斟酌,不使稍有颠倒;取舍人才,更兢较于毫厘。因其考试公平,应试者达一万七八千人。他曾刊行《湖南校士录》一书,命题宏博,学子争购,士习为之一变。其时他崇儒尊经,敦尚朴学。主张“先之以训诂,本之以义理,广之以兵谋、舆地、农政、河渫”,反对“以空疏为义理者”。
张亨嘉博学强记,通晓经史;做学问喜博大而恶苛碎,为文开朗详尽,言简意赅,引经据典,尤熟地舆之学。他的著作由同乡吴曾祺整理刊行,有《张文厚公文集》四卷、《赋钞》二卷。张亨嘉关心社会文化事业,在主持浙江学政时,杭州旧有的藏书楼,因战乱而藏书尽失。他为之筹款以扩建藏书楼,并购书7万卷,允许士民借阅。
他1893年典试广西,任正考官,提出:“惟古今论国是者,曰富强,曰形势,曰人材。”“而人材非培养不成,非历试不见”。广西一行,他仔细核查所有考生卷子,录取几十人。1898年1月31日,张亨嘉和林旭共同主持,集合寓京的闽籍人士,在福建会馆成立维新组织闽学会。1897年,张亨嘉入值南书房,过了二年,升授国子监司业,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授司经局洗马,迁翰林院侍讲,提拔为太常寺少卿,一年五次升迁,被传为佳话。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张亨嘉深受震动而警醒,开始注重新学,注重新技术。
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务停顿。1902年学堂恢复(京师同文馆1902年亦并入京师大学堂),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先设速成、预备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预备科分政科及艺科。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同年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设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派张亨嘉为第一任总监督,京师大学堂遂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
1901年,他提督浙江学,改经史为西国政教,重视考生学问渊博并有特殊见识者;其中能够发挥新学者,便荐举于经济特科学习,不少人被选送于京师大学堂为师范生。从浙江返回京城后,他仍在南书房行走,被授予光禄寺卿,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升兵部右侍郎,后调补礼部左侍郎,充玉牒馆副总裁、经筵讲师。1898年筹设的京师大学堂,为当时全国新型最高学府,八国联军侵华后停办。1902年正式恢复,清朝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
1904年1月,朝廷批准《奏定大学堂章程》,改管学大臣为总理学务大臣,以统辖全国学务。2月6日,孙家鼐受任首任学务大臣;另设大学堂总监督一职,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务,张亨嘉由大理寺少卿、原浙江学政被任命为总监督。张亨嘉是致力于经学的保守派,就职时,他与学生朝服行礼,礼毕,他致词训话说:“诸生听训: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一共仅有14个字,堪称最短的演说。同年三月,兼任进士馆监督。
由于京师大学堂刚刚置办,举步维艰,张亨嘉只能一切依靠自己通盘筹划。他选定校舍、讲堂、操场,广收学生。他参与制定学堂章程,拟定考试科目,设中文论著、中国史地、外国史地、翻译、算术、代数与平面几何、物理无机化学等7门。他选择教师中西并用,既礼聘饱学宿儒,也任用精通西学及西人教授。经过张亨嘉惨淡经营,京师大学堂又初具规模。张亨嘉认真研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优礼厚遇学者;对学生既关怀爱护,又严格要求。
1905年5月28日至29日,京师大学堂举办第一次全校运动会,竞赛项目有20个之多,张亨嘉作《大学堂召开第一次运动会敬告来宾》一文,提出:“盖学堂教育之宗旨,必以造就人才为指归,而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体育而后为完备。”“乃知非重体育不足以挽积弱而图自存。”“今日特开运动大会,亦不外公表此宗旨以树中国学界风声而化。”他亲手开创了京师大学堂的优良学风,为该学堂以后成为闻名于世的“北京大学”打下了牢固的根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06年2月,张亨嘉辞职。
京师大学堂,为当时全国新型最高学府,张亨嘉任总监督后,他吸取东西文化之精华加以认真研究,广集俊秀,类别学科。他身教重于言教,处处以身作则,一丝不苟。他对师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深受师生的爱戴,学校一时学风颇盛。这位蜚声国内的大教育家,他在十分重视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也非常关心社会的文化事业。他是清末官吏中最有现代教育头脑的人之一。
京师大学堂从1898年创办到1912年更改校名,前后共经历了14年的时间。其首任总监督是张亨嘉,末任总监督是严复。而严复又是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他俩一个在京师大学堂时期,一个在北京大学时代,都对这所全国最高学府作过十分重要的贡献。从张亨嘉到严复等五人,他们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们学贯中西,首倡革新,开一代教育新风,树百年学术规范,受到后人的景仰和怀念。
崇尚科学
张亨嘉是清末官吏中一位富有爱国心和近代科学头脑的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宫廷亲贵都相信义和团有“神术”,能抵御外侮,使饰词入告。皇上不大相信,命令张亨嘉察视。张亨嘉即洞察其非,向上条陈,揭露所谓“神术”,均系愚昧之举,而真正保国救民,应靠清醒的头脑处理国事。
八国联军入京后,慈禧携光绪帝西窜,张亨嘉写下著名的《奏请回銮折》,指出:由于外敌入侵,“今千里之内,田庐榛莽,市里为墟,盗贼纵横,商贾断绝”。“故以维系人心言之,则回銮不得不亟者。”他深忧边疆危机,呼吁要保边疆,保民族。他分析古今形势之异,指出“今日之患,备海而陆已危,备陆而海又急,”故须采取措施,海陆并防。他认为:“外洋入寇,必借沿海岛屿,以为屯守之基,而后能反客为主,以与中国相持。”故提出要固守台湾,以防日本侵略。他强调要防备俄国侵略,指出:“终为中国大患者,夫人而知其为俄也。”因此,主张加强边防,增兵固守,以保卫满洲、新疆和内外蒙古一带。”他还谆谆告诫:“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莫甚于以因循为宽大;委靡为老成,销锋铸鐻,粉饰太平。及至祸迫眉睫,仓皇无所措。”并痛切地指出:“清谈不可以却敌,理学不可以济变。”他分析中肯,抨击时弊,持论峻切,常令闻者色变。
张亨嘉为人敦诚朴实,偏好古玩精品鉴赏。他对母亲非常孝敬,其母黄氏,活到一百来岁。当时,能享到如此高龄的老人,只有其母与詹事袁葆恒祖母郭氏二人而已。皇上听后十分惊叹奇异,加恩赐予。三十四年(1908年),其母病故,张亨嘉守孝,仍入值。
张亨嘉是最早主张分科的人。1902年12月(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京师大学堂复校,在开学典礼上北面三揖谒见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仅有预备科和速成师范馆两科学生。1905年8月(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大学堂总监督(管学大臣的新称谓,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的同时,改称校长)张亨嘉首先奏请设分科大学,拟先设法政科、文学科、格致科、工科,不久即着手筹办分科大学。
1908年10月(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因预备科、师范馆200余名学生即将于年终毕业,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奏请“亟应开办分科为升学之地,拟设经科,文科之中国史学门、中国文学门;格致科;工科,共计十门。”1910年1月(宣统元年十一月),清学部奏请筹办分科大学;学科分为六科十门,法政科设法律、政治两门:文科设中国文学一门,外国文学一门;格致科设化学、地质两门;农科设农学一门;工科设土木工学一门、采矿冶金学一门。其中,文科中国教员三人、外国教员三人。于明年二月先行开学。
1910年3月25日(宣统二年二月十五日),京师大学堂奉御旨“知道了”。学部奏请分科大学开学日期,学部奏折片称:“京师分科大学规模粗具现在中外各科教员均已到堂,应行升学各生,业经详加考验,分别录取。兹定于本月二十一日行开学典礼。”
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言:“管学大臣既管京城大学堂,又管外省各学堂事务。当此经营创始,条绪万端,专任犹虞不给,兼综更恐难周。请于京师专设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设总监督一员,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务,受总理学务大臣节制考核,俾有专责。”皇上诏允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并加派孙家鼐为学务大臣,命大理寺少卿张亨嘉充大学堂总监督,奏定章程,规定学校系统,足补钦定章程所未备。
最终,在张亨嘉的努力下,京师大学堂分科和课目,跟过去规章制度相比有许多变化。大学设通儒院及大学本科。通儒院不讲授,没有规定课目。
大学本科共分八科。一经学科,分十一门: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春秋三传、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孟子,附理学。二政法科,分二门:政治、法律。三文学科,分九门:中国史、万国史、中外地理、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俄国文学、德国文学、日本国文学。四医科,分二门:医学、药学。五格致科,分六门:算学、星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地质。六农科,分四门: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七工科,分九门:土木、机器、造船、造兵器、电气、建筑、应用化学、火药、采矿冶金。八商科,分三门:银行及保险、贸易及贩运、关税。各专一门。经学原兼习一两经者听。各学科分主课、补助课,三年毕业。只有政治、医学四年毕业。
主高等学与大学预备科性质相同。学科分三类:第一类为预备入经学、政法、文学、商科等大学者治之,第二类为预备入格致、农、工等科大学者治之,第三类为预备入医科大学者治之。学科除人伦道德、经学大义、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各类共同外,第一类课历史、地理、辨学、法学、理财,第二类课算学、物理、化学、地质、矿物、图画,第三类课腊丁语、算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其有志入某科某门者,得缺科目或加课他科目,分通习、主课。三年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