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之谜
7350300000013

第13章 和我们共享地球的奇怪朋友(1)

1.岩石中的动物

1835年,正在修建伦敦至伯明翰的铁路的修路工人在一块空心的红砂岩石里面发现了一只全身鲜黄褐色的活蟾蜍,不过它暴露在空气中不到十分钟就几乎变成了全黑色,第四天就死去了。

在1865年,英国的杜安郡哈特浦也发生了同样的事,当时的报纸曾详细报道过,人们修建供水系统工程时,在距地面25米深的已形成约6000年之久石灰岩中挖出一只活蟾蜍。哈特浦博物馆保存了这只蟾蜍。

1901年,一只活的、没有嘴巴、全身几乎是透明的蟾蜍,被英国拉格比市的市民柯莱克在敲开一块煤时被发现,而且这蟾蜍竟然活了五个星期之久。

我们都知道,动物的生存是需要食物、水和空气来维持。尽管蛙或蟾蜍之类的两栖动物可以在泥中冬眠时几个月不吃不喝,但是如果当它们冬眠的时候发生了地壳变动,淤泥变成了岩石,并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那它们怎么能在那里长时期地生存呢?

人们对这种现象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有一种解释认为,蟾蜍生存在其中的岩石,虽然外表看来很坚固,但实际上有不少微小的缝隙,可以渗入水分和空气。我们以石灰岩为例来说明一下:在岩石中,旧岩层与新沉积的碳酸钙之间就会有不少缝隙。虽然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看,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由于岩石中这些缝隙渗入的水分和空气,使蟾蜍还能在里面得以生存。但动物的生存还需要热量。尽管蟾蜍类动物处在冬眠状态时,热量消耗可以降得很低,但从理论上讲,无论如何也无法维持数千年之久。因此这些岩石中的蟾蜍到底是怎样维持生命的,直到现在也还是个不解的谜。

岩石中既然有蟾蜍,也就可能有其它两栖爬行类动物。据报道,1856年冬,就有一位古生物学家确定了从正在开凿的隧道中的侏罗纪石灰岩中爬出来的奇怪生物是一只展翼长达3.3米,脚端有长爪,嘴里长着和齿,皮厚无毛的翼手龙。据当时在场的工人说,它爬出来时还拍动双翼,发出凄厉的叫声,但不久便倒下死去。在那块石灰岩里,还发现一个空洞,其大小和形状与动物的形体完全吻合。但这只翼手龙的尸体未能够保存下来。不过,也许我们今后还会遇到在岩石中发现的其它稀有生物吧!

2.魔鬼的蹄印

“魔鬼的蹄印”是世界上最离奇,流传甚广,悬而未决的迷案之—。

1855年2月英国的迪文郡出了一件怪事。9日的那天晚上,天气十分的寒冷,这里下了一场非常大雪,以至于伊斯河上也结了厚厚的冰。第二天清晨,有人发现在茫茫雪原上,有一连串神秘的蹄印。这些蹄印从托尼斯教区花园开始出现,好奇的人们循着它前进的方向一路走过平原,走过田野,翻过屋顶,越过草堆,跨过围墙,而这蹄印好像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就这么一直往前。’而且,似乎什么高墙深沟都阻止不了它向前。在一个村子里,蹄印好像是从一条六英寸粗的水渠管的一头进去,从另一头出来。整整走了一百多英里,横贯全郡,最后消失在了利都汉的田间。

这蹄印长10厘米左右,宽约7厘米,每个蹄印之间相距20厘米左右。这一路上的蹄印形状完全一致,而且整整齐齐。人们猜测着到底时什么动物留下了这样奇怪的脚印呢?从外形和排列方式来看绝不会是鹿、牛等四足动物的蹄印,而似乎更像是一只用两腿直立行走的分趾有蹄动物所留下来的。

但世界上哪里有这样的动物呢?

当时数百人看到过这些蹄印,一时间在这一地区引起了轰动。报纸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刊出了蹄印的图画。有人带着猎狗去追踪这些蹄印,但当蹄印走进一片树丛时,猎狗不管主人如何驱使也却步不前;只是对着树丛不停地嚎叫。起初村民们担心是猛兽出没,大家拿着武器四处寻找,结果什么也没有找到。那只神秘的动物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

人们对此是做出了种种猜测。一位博物学家看过那些蹄印后认为,它袋鼠的蹄印有些相似。但英国并不产袋鼠,于是有人怀疑是动物园的袋鼠跑出来了。可是附近的动物园宣称并没有袋鼠逃脱。除非是那个袋鼠从动物园中跑出来,转了一圈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自己跑回笼子中去了。

于是有些人开始相信当地教堂的神父的说法,他认为这是魔鬼留下的分趾蹄印。只有魔鬼才是有蹄子而又用两腿直立行走的。当然科学家们并不相信什么魔鬼,但到底是什么蹄印呢?这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3.桃花水母的面纱

桃花水母,还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叫做‘桃花鱼’。它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生物,桃花水母是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科学家们研究证明桃花水母距今已有6.5亿年,出现时间比恐龙还要早几亿年的时间,所以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独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有非常高的要求,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活体罕见,极难制成标本,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桃花水母,通称“降落伞鱼”或“桃花鱼”,是一种水螅水母,它体透明,微带乳白,体型只有拇指般大小,直径大约在0.1厘米~1厘米之间,触手约有256条,依长短可分为七个等级,生活在淡水里。由伞部的收缩及触手的上下运动而浮沉水中。水螅体不发达,高仅2毫米,无触手。它的分布是世界性的,我国在四川、浙江、湖北等地都曾发现过。

由于它们多在早春桃花盛开时节出现,而且有的为粉红色,在水中游动,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们为“桃花鱼”。桃花水母为世界的稀有动物,出现时间一般较短,所以难于发现。我国古代典籍中曾明确指出,桃花鱼“非鱼也,生于水,故名之曰鱼;生于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这种正确认识在几百年前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的桃花水母已发现11种,除英国的索氏桃花水母和日本的伊势桃花水母两种外,其余9种均产在我国。

桃花水母之所以会突然出现,经过几天或十几天的时间后又悄悄地消失,是它们的繁殖生长规律所造成的。在我国的早春时节看到的桃花水母,是已经成熟的水母体,有雌雄之分。经人们不断的观察发现,触手细长,伸向上方的均为雌性,触手短粗,垂向下方的为雄性。桃花水母采用的是水中受精的繁殖方法,卵受精后发育成一个微小的满身被纤毛的浮游幼虫,后幼虫一端接触石土等外物候固着在上面,然后发育成一个极小的树枝状的水螅体。水螅体在度过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后,在来年春天,以出芽生殖产生水母体。水母体成熟后,再进行有性生殖。如此往复循环着其繁殖和生长的过程,这在动物学上称为世代交替。

100多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只发现桃花水母11种。我国虽然分布的种类较多、分布面积广,但由于桃花水母生存的水体的水质被污染,自然环境遭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目前能采到生活桃花水母的地方全国也不过两三处而已。因此在我国这一稀有物种已濒临灭绝。

专家研究指出,桃花水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作为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一个物种,其地位丝毫不逊于我国的国宝——大熊猫。桃花水母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成记录着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其特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和了解物种的遗传、进化提供了条件。

4.让大鲨鱼惊恐的怪物

深海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人类的禁区。由于人类对它的未知程度,便给它杜撰了很多光怪陆离的故事。当然这也更激起了人们对深海的探索欲。如今人们的科技文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借助先进的工具,人们已经能够下潜到很深的海域,但是对于浩瀚的海洋这好像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仍然有很多我们所不能了解和解释的事情,比如海怪。

据说在40多年前的一个夏季,澳大利亚潜水员琼斯,身穿当时最先进的潜水服潜入海中,不久就被一条巨大的鲨鱼发现了,鲨鱼对他紧追不放,只是奇怪的是鲨鱼并没有马上捕获他。琼斯为了躲避鲨鱼继续下潜,不久他发现下方是一条漆黑的大海沟,由于怕再往下会发生危险便不再下潜,而是停留在这一水域观察海沟的情况。这时那条大鲨鱼就停留在距他5米左右的地方来回的游动。琼斯突然感到海水在变冷,而且温度下降很快,在黑暗中他发现一个灰黑色的怪物正缓慢的从海底向上游来。他借助器械上的微弱灯光看到,这个怪物是他从未见过的,它看上去好像没有手足,也没有眼睛和嘴,就像一块光滑的大阪,游动速度很慢,不时地抖动着身体,这怪物越接近海水变得更凉,大鲨鱼不知是由于海水的温度还是出于恐惧,竟浮在水中一动不动了。不一会,这个大怪物便接近了鲨鱼,并轻轻地蹭了鲨鱼一下,鲨鱼立刻抽搐了起来,完全没有了抵抗能力,然后被这怪物硬是吞了下去。接着这大怪物竟若无其事的向深海游去了。

这个大怪物到底是什么?它的出现怎么会使海水变冷?鲨鱼遇到它为什么失去了抵抗能力?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5.动物自杀之谜

今年来人们发现动物界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自杀。这引起了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高度关注,他们呼吁人们必须高度重视野生动物自杀现象,要找到它们自杀的动机,以便有效地制止它们集群自杀……

美国的阿拉斯加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海洋动物,有人甚至把这里称为“动物天堂”。在阿拉斯加南部的布里斯托湾的玛吉滩就一直是北极邻近海域公海象“修身养性”的天然乐园。美国因此把玛吉滩列为国家野生动物种保护区。

然而在最近的几年里这里却发生了令人因惑的事。这几年每逢夏秋季都发生公海象‘爬’上30米高的悬崖集群跳崖自杀的事件。一些动物学者们认为,可能是由于暴风雨袭击期间,这些公海象为了寻找藏身之地而误上悬崖。这就导致了两种可能性的发生,一是公海象失去了方向;二是雨中的草地太滑,导致这些公海象不慎坠崖而亡,这并非是公海象有意向自杀。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解释公海象在暴风雨到达之前就坠崖而亡的现象。

而另一些学者们则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从众效应,一群公海象中一旦有一只失足落崖,便可能产生从众效应,其余的也跟着往下跳,形成可悲的集群自杀。

但这两种说法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于是公海象集群自杀原因与其它一野生动物自杀的原因一样,成为了一个谜。但野生动物自杀的现象在近几年却屡见不鲜,最著名的是旅鼠和鲸鱼的自杀。

1985年的春天,在挪威山区,棕褐色的北极旅鼠开始成群结队四处觅食,把整个挪威山区的草木弄得像被洗劫过一样。正当挪威政府和山民们忧心忡忡时,令人不解的现象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旅鼠大军浩浩荡荡向挪威西海岸进发。遇到河流,打先锋的会奋不顾身的跳入水中;遇到悬崖深谷,数千只旅鼠抱成一个硕大的肉球,不顾死活的地往下滚去。它们以一夜前行50千米的速度直低西海岸后,又纷纷投入大海,奋力向前游去,直到力歇溺水而死。自此,人们发现,每隔三四年,旅鼠都要这样集群“自杀”一次。

对旅鼠为集群投海自杀,人们有很多看法,其中“自制律”一说认为,旅鼠繁殖能力太强,为了保证生存空间,它们每3~4年时间必须集群自杀一次。难道旅鼠真有如此高明的自制能力?一些学者在提出了反驳,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是“大迁居”造成的。问题是旅鼠的迁徙方向并非一成不变,1992年那次就是向北迁移,并跳入了巴伦支海和北冰洋。因此,迁居之说同样遭到人们的反驳。

野生动物的集群自杀一定还有别的原因。人们不禁又想起了在海滩上搁浅自杀的鲸鱼。

最早的一种说法是,鲸鱼为逃避“外星人”的追捕才冲上浅滩的。而另一些反对外星人之说的科学家门认为鲸鱼自杀,与水下爆炸有关。此外,军舰发动机的噪声和潜艇发射的水下声纳波都是导致鲸鱼自杀的原因。法国海洋动物学家科列德也认为:军舰声纳和回声探测仪所发射的声波会使鲸类的回波定位系统发生率乱,使其不能正确定位从而酿成鲸群误入浅滩的悲剧。这说法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在对野生动物为何集群自杀的研究中,人们几乎把问题集中到声波这一学科上。次声波与人体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0.01~20赫兹)相似。当外来的次声波与人体内脏振动频率接近时,就会引起人体脏器的共振,使人烦躁、耳鸣、头痛、失眠、肝功能失调等,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由此推测:公海象、旅鼠、鲸类可能是受不了次声波的折磨,而走上集群自杀死亡之路。

然而,次声波的产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问题是在没有次声波产生条件的时候,这些野生动物出会出现集群自杀现象,这又该作何解释呢?迄今为止,大部分科学家只能将动物集群自杀现象称为“不寻常的死亡事件”,这表明他们仍不能给其中的原因下个结论。野生动物集体自杀之谜,有待破解。

6.珊瑚还能活多久

珊瑚是海洋世界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一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美丽的大堡礁就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区,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澳大利亚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天然景观,更被称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破坏性捕鱼活动、海水的迅速变暖等原因,正使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成为地球上被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据最新的统计资料表明,世界上已经有1/4的珊瑚礁“死亡”。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地球上的珊瑚礁很可能将在30~50年内消失。

珊瑚礁正被人类毫不吝惜地破坏着。例如,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渔民先用氰化物或炸药使生活在珊瑚礁里的鱼“晕”过去,然后掰碎珊瑚礁,从珊瑚礁裂缝中拉出处于昏睡状态的鱼。目前,世界上只有不到1%的珊瑚礁被保护起来,免受这样的“残害”。

珊瑚虫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生物,但或许正是因为它的奇特所以它更容易被毁灭。珊瑚虫居住在自己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集成的“岩石”里,以单细胞的藻类为食。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温暖的海水促进了藻类的新陈代谢,因此它们代谢出了更多的氧气。在摄氏40度的海水中,珊瑚虫会出现氧气中毒症状,然后它吐出藻类,留下石灰白色的物质,同时停止再生长,这种现象被称为白化。如果海水还是那么暖,珊瑚虫最后将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