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之谜
7350300000015

第15章 和我们共享地球的奇怪朋友(3)

还有,鼻行类的尾巴也比较发达。有的尾巴比身体还长,能用尾巴套取食物,有的尾巴带有毒钩,能致敌于死地。

鼻行类的动物的繁殖力都不太强,一胎只怀一崽,妊娠期为7个月到1年,很少一胎对崽。由于它们栖息的群岛天敌较少,存活率还是比较高的。

遗憾的是,1957年在南太平洋的一次秘密核武器试验中,群岛下沉,整个鼻行类真的是毁于一“弹”。从1941年发现到1957年毁灭,鼻行类仅仅展现在人类眼前短短16年,连一个活标本也没有留下。

13.没有脚的蜥蜴

印度动物学家28日宣称在该国东部地区丛林中发现了“无腿蜥蜴”。据媒体报道说,这条长约21厘米的“无腿蜥蜴”看上去像条小蛇,此前从未在其它任何地区露面。

我国的海南有一种独有的无腿蜥蜴——海南脆蛇蜥。由于其稀有的程度较高,就连标本也是寥寥无几。

人们对于这种独特生物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其身上的秘密还有待人们去一一揭示。

14.画蛇添“角”

在我国有一种被神化了的动物龙,很多人认为它的主体应该是蛇,但其它特征应是在不断的神化过程中被加上去的,比如说龙的角。但是生物界真的在野外发现了长角的蛇,它是蝰蛇的一种,因其头上长有类似角的特征而被命名为角蝰。

角蝰是一种有毒蛇类,主要生活在沙漠上,其两眼上方各有一刺状鳞片很像长了两个小犄角,因而得名。还有一种复角蝰蛇,它的两眼上方各有一对刺状鳞片形成的犄角。角蝰中最有名的要数非洲角蝰,它体型较小,粗壮,头宽,产于北非和近东。浅沙色杂有深色斑点或横斑。有埋伏沙中习性,在沙上以两侧环绕方式行进。毒性较弱,很少致命。

15.活着的“恐龙”

恐龙不是已经灭绝了吗?是的,但它们也还是留下了少量的后代,这种巨大的猎食蜥蜴——科莫多龙就是其中一种。历经几千万年的变迁,科莫多龙仍保持着其祖先原始的面目和生态习性,至今没有任何进化。

科莫多龙生活的科莫多火山岛是马来群岛的一部分,非常接近澳洲,每年有很短的雨季,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十分干燥。科莫多龙长得很像鳄鱼,成年龙一般身长可达3~4米,尾巴约占体长的一半,体重150千克左右;它们的头大而扁长,牙齿像锯子,尖锐而有剧毒;它们的四肢短粗,孔武有力,趾爪更是锋利无比。

科莫多龙是绝对的肉食动物,它们凶猛、残忍,野性十足,就连一向以凶残着称的鳄鱼也望尖莫及。它们善于捕捉鹿和野猪等动物。一头活鹿一旦落入它们的利爪,不到几分钟就会被撕得四分五裂。科莫多龙的食量很大,是狮子食量的3倍之多。也许是因为食量大,摄取的热量多,吃饱后,它们可以逍遥半个月不用进食。

科莫多龙的嗅觉异常发达,它用舌头搜寻猎物。它的舌头有20多厘米长,像蛇的舌头一样前面有分叉。利用它,即使是深藏地下两三米的龟蛋,科莫多龙也可以很准确地找到。水牛体重是科莫多龙的五倍,然而科莫多龙能独力箝制并杀死一头成年水牛。它使用的手段既卑劣又狡诈,只需狠毒地咬一口,水牛就只好慢慢的等待死亡了。等到水牛的伤口感染,行动无力,甚至死亡的时候,一直跟着的科莫多龙才会轻松地饱食一顿。原来科莫多龙有两个高明之处:它的牙齿和牙龈上的毒液可以杀死任何猎物,但其血液中却蕴含着抵抗这种毒菌的抗体。

科莫多龙虽然非常强壮有力,但也有弱点,它是冷血动物,承受不了白天的高温,必须停止一切活动,在阴凉的树阴下栖息。

小科莫多龙是从蛋壳里面孵出来的,年幼的它们和蜥蜴没什么两样。为了防止被六亲不认的长辈吃掉,它们住在树上,独自生活。小龙具有强烈的领土保卫意识,不让其它动物接近它的领地。到两岁的时候,它们开始下地活动,有的甚至有勇气在成年龙的猎食现场抢食几口。小科莫多龙要六到八年才会成熟。

几个世纪以来,科莫多龙与人类分享着它们的家园。岛上只有一个村庄,人们依赖海中丰富海产为生。科莫多龙曾在科莫多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非只是渔民心中惹人厌的东西。关于科莫多龙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第一位在科莫多生产的女人生了一对双胞胎:一个女孩与一个跛脚的男孩,因为当时的人过着游牧生活,很难照顾跛脚的男孩,因此他的母亲把他丢弃在森林里。但小女孩从未忘记她的同胞兄弟,她长大后回到森林里,遇到一只科莫多龙,它跛着脚。“这是我的兄弟,”她这样认为,并将食物放在它面前以表尊敬。从那时起,村民就拿食物供奉科莫多龙。

据说曾有九个人被科莫多龙杀害,但这之中没有一个是科莫多的村民。有人相信这些龙与科莫多人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科莫多龙在村子里自由游荡,有时还可能在校园中出现。它们捕食鸡、羊等家畜,但可能是由于村民对科莫多龙的尊敬,而且与它们保持了安全距离,所以他们能相安无事。

由于这个小岛地处偏远,人烟稀少,松巴哇苏丹开始把罪犯流放到岛上服刑。他们传出令人害怕的消息:岛上有巨型蜥蜴。但起初一直没人相信。直到1912年,第一份关于科莫多巨蜥的学术报告才发表出来。

目前,科莫多龙数量不多,全世界共存2000条左右,面临灭绝的危险。由于科莫多龙对研究生物的进化和地壳的演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印度尼西亚政府已经设立了国家公园,对科莫多龙加以保护。

16.喀纳斯的“湖怪”

新疆的喀纳斯湖风景优美,自然环境非常好,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但来这里旅游的人大多数不仅仅是为了这里旖旎的风景,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吸引着他们。几千年来,喀纳斯湖区一直流传着一个喀纳斯湖怪的传说。据说湖边常有牛马等家畜不明不白地被“水怪”拖走。

1985年8月11日,《新疆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喀纳斯湖发现巨型大红鱼。鱼头宽度在一米以上,鱼体长约10至15米,体重超过4吨……”

1987年,一支科学考察队进入喀纳斯湖探索“湖怪”之谜。经过两年考察,发现了一群由三四十条大红鱼组成的声势浩大的鱼群,每条鱼长约为三四米。考察队后来宣布,喀纳斯“湖怪”之谜已被揭开,被称为“湖怪”的大红鱼就是巨型哲罗鲑鱼。其实,哲罗鲑和大红鱼是同一种鱼类。哲罗鲑是北方一种珍稀的冷水型食肉鱼类,生性凶猛,常年隐没在水中。繁殖季节鱼体呈红褐色,所以也有大红鱼之称。这种鱼体形狭长,头部扁平,满嘴都是锋利的牙齿,食物一旦被咬住,很难逃脱。研究表明,巨型哲罗鲑的重量约在2至3吨之间,常吞食浮游水面的野鸭等水禽,也吃湖中的水獭、大水鼠等。

难道这就是喀纳斯湖中传说了近千年的水怪吗?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哲罗鲑属于鲑科鱼类,它的重要特性就是繁殖季节的洄游,而喀纳斯湖是一个过江湖泊,它的上下游河道都比较狭窄,尤其是和湖区相连的部分,大多是乱石浅滩,大鱼是如何通过的呢?

专家认为,像目击者描述的这么大的生物要生存,要有食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但喀纳斯湖作为一个内陆高山湖泊,湖水的温度非常低,湖里鱼类的生长速度很慢,要长到10米多长不太可能。也有专业人士认为,喀纳斯湖面发现的不明生物,不能说是“湖怪”,也不一定是鱼,它可能是豚类或者其它生物种类。由于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深水湖中就变得特别大。

喀纳斯水怪有没有可能就是人类还没有发现的一种怪兽,一种类似史前巨鳄或恐龙的庞然大物呢?专家查证,在喀纳斯附近并没有找到恐龙遗迹。况且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而喀纳斯湖只有20万年的历史,这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毫无联系。当然,也不排除一种极小的可能性,那就是远古的某些遗留物种经过迁徙,在喀纳斯这种特殊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那么喀纳斯的水怪到底是大红鱼还是其它的神秘物种呢?

17.四足动物的“老祖宗”重现人们眼前

1938年12月22日,在世界科学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发现了陆上四脚动物的“老祖宗”—一向被认为早已绝灭的空棘鱼。

这一天,在南非东伦敦港附近查伦马河口外5。6公里处的印度洋里,渔民们从80米深的海水中捕捞到条长1。5米左右、重57公斤多的奇异海鱼。这条鱼全身被覆着粘滑的大圆鳞片,发出美丽的蓝艳艳的光泽。当它被捕获后,在甲板上顽强地挣扎了3个多小时才断气。渔民们谁也没有见过这种奇异的怪鱼,他们立即把怪鱼送到当地的博物馆,请专家来认定。

博物馆馆长考拉希奈·兰丝玛女士看到这条已经断气的怪鱼时,不禁惊讶地喊了起来:“啊,上帝!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呀?”这条怪鱼除有特殊的棒锤形的尾巴外,还有胸鳍、腹鳍和尾鳍。这是怎么回事?这种总鳍类鱼不是早在1亿多年前就已绝迹了吗?兰丝玛女士无法解答。她预感到事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立即给南非阿扎尼亚大学的美国科学家尼·史密斯教授打了一个紧急长途电话,请求给予帮助。

史密斯教授由于另有急事处理,迟到几天才赶到。这时,那条海鱼已经开始腐烂了。史密斯一看到那条奇异的怪鱼,立即意识到自己来迟了:如果能早来几天,将能看到这条珍稀海鱼完整的外貌和内脏,可是,现在已经有点面目全非了。史密斯教授不得不一边记着笔记,一边清理出内脏腐肉,用鱼皮作了一个标本。他经过周密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这是生活在5000万至6000万年前的总鳍类鱼。这种鱼一向被人们认为早已绝迹,可现在它仍然活着,生活在浩瀚深邃的大海里。

史密斯的结论轰动了世界生物学界,使许多阅历深颇深的学者名流都感到震惊。是啊,生活在五六千万年前的总鳍类鱼,不是早就绝迹了吗?它怎么会活到今天呢?难道历史上曾出现过某种奇迹,而使这个哺乳动物最早的祖先存活至今?这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引起古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

史密斯为了纪念这次重大发现的发现人,特地把这条鱼命名为“兰丝玛丽亚”。这条“兰丝玛丽亚”不是别的,正是英国著名进化论学者赫胥黎根据化石所命名的空棘鱼。

大家都知道,人类的进化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进程:先由鱼类登上陆地进化为两栖类动物;然后完全脱离水域进化为陆地上的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最后才发展到人类。两栖类是由鱼类进化而来的,确切地说,两栖类是由总鳍类鱼两支当中的一支—骨鳞鱼类进化来的。当它向前进化发展后,最终进化为人类;另一支(空棘鱼类)则相当保守,始终没有离开过水。现在捕到的“兰丝玛丽亚”正是空棘鱼类的后代。那么,这种空棘鱼为什么经历了几千万年的漫长历程,仍能繁衍生存下来呢?原来这种鱼是一种生活在深海里的鱼类,而深海处的水温和水流几万年来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因此它也没有必要进化,一直保持了原来的形态,并且侥幸地生存了下来。

继1938年12月22日第一次发现存活的空棘鱼后,1952年12月和1954年11月,人们又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科摩罗群岛安朱安岛附近的深海中,捕捞到好几条活的空棘鱼。

空棘鱼的发现,为人们研究生物进化,尤其是四脚动物的进化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活化石。通过对这种史前活化石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这种运动各个部分结构的功用,更可以在它们活着的时候来观察它们的生活情况,从而为了解整个生物进化过程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18.海底巨蟒会像空棘鱼一样吗

陆地上最大的蛇要数森蚺了,据说曾有人看到过体长十几米的森蚺。但是在传说中海洋中有一种蛇体型更大,它就是海底巨蟒。

1851年1月13日早上,美国捕鲸船“莫侬伽海拉号”正在南太平洋马克萨斯群岛附近海面航行时,看到了一条巨蟒,其身长足足有31米,颈部粗5.7米,身体最粗部分达15米。头呈扁平状,有皱褶。尖尾巴,背部黑色,腹部暗褐色,中央有一条细细的白色花纹,犹如一条大船,在海中游弋。船员们惊呆了!船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与巨蟒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巨蟒终于寡不敌众,力竭身死。船长把海蟒的头部切下,撒下盐榨油,竟榨出十桶水一样透明的油!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莫侬伽海拉号”在返航时遇难,下落不明。

不仅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甚至连非洲附近的海上也有许多人看到过巨蟒。

据曾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格洛斯特港的海面上目击海洋巨蟒的阿连船长说,1817年8月,当时像海洋巨蟒似的家伙在离港口130米左右的地方游。它体长40米左右,身体粗得像半个啤酒桶,整个身子呈暗褐色。头部像响尾蛇,大小同马头。在水面上缓慢地游动着,一会儿绕圈游,一会儿直游。巨蟒消失时,笔直钻进海底,过了一会儿从约180米远的海面上重有出现。”

船上还有玛休、达尼埃尔兄弟俩和奥嘎斯金三人也遇过巨蟒。玛休在离开20公尺左右处用步枪瞄准头部开枪。事后他肯定自己命中了巨蟒。巨蟒朝他们这边游来,一靠近,就潜下水去,钻过小艇,在30公尺远的地方重又出现。海洋巨蟒好像丝毫未受伤。

1848年8月6日,英国巡洋舰“迪达尔斯号”的水兵们也目击了海洋巨蟒。他们从印度返回英国的途中,在非洲南部约500公里以西海面上遇到了巨蟒。只见距离军舰200米左右的地方,一条怪兽昂起头,露出水面的身体部分长20余米。舰长把这天目睹的一切详细地记载在航海日志上,到了英国本土,就把它和亲眼所见的怪兽画像交给了海军司令部。

类似的目击事件简直不胜枚举。虽然迄今为止,有许多人目睹过海洋巨蟒,它究竟是何类动物,还是一个谜。它会不会像空棘鱼一样,有朝一日重新被人们发现呢?

1938年12月,有人在南非洲的东南海域捕获了空棘鱼。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学者相信这一事实。因为空棘鱼在3亿年前生活在海中,约1亿年前数量逐渐减少,在7千万年前完全消行匿迹了。

1952年至1955年,人们在同一海域又捕获15条活空棘鱼,如今没有一个学者怀疑空棘鱼的存在了。

19.复活的塔斯马尼亚虎

在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有很多动物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有时候又会传出它们还上在世间的消息。有人在远处看见过活体猛玛;渡渡鸟有可能还生活在毛里求斯北部人迹罕至的荒凉小岛上,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那只是一种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