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之谜
7350300000033

第33章 走进福尔摩斯的世界(2)

据说在早期基督徒被压迫的时代,这块圣体裹尸布被人藏起来有三百年之久。后来它落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统治着之手,一直保存到1240年该城沦陷时,才由战胜的十字军运到法国杜斯省的贝桑松大教堂瑞安放,教堂1349年失火几乎把它烧掉。到了1432年,有人把它奉献给萨夫瓦公爵。公爵府中又失过一次大火,把它稍微烧损,然后就移到都灵大教堂公爵住的地方。从1578年一直保存到今天。

1898年,考古摄影家塞贡多·皮亚首先拍下几张圣体裹尸布的照片。很奇怪,底片冲洗出来后,上面显示出的人像竟然比布上原有的影像更为清晰。经研究认为,布上的斑迹是当初布纹被汗水和香料浸透所致。报告说,这是一幅十分精细的人体形象,显示其生前饱受酷刑,终至遭遇到钉死在十字架上惨不堪言的痛楚。

人像面部有几块被拳打的痕迹:鼻子打伤;右颊有瘀伤而且浮肿;右眼皮极度收缩;前额与后脑壳都有血迹,显示出头皮曾被尖锐的凶器刺破。整个人体,除了面部和手脚之外,满是鞭痕,表示曾经受过两节鞭的鞭笞,两肩也曾受伤,像是扛过沉重的物件。两膝有皮破血流的痕迹,似乎是屡次猛跌受的伤。两手和两脚都有血迹殷然的伤孔,很可能是被钉子钉穿的。胸前右侧,第五根与第六根肋骨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较大的伤口,还有一块同样大小血迹和水迹,水可能是肺部被刺穿而流出的液体。尸体上撒着芦荟粉的残迹,但这与犹太习俗不合。也许因急于埋葬,尸身并未按照犹太人的习惯经过洗濯和抹油。

有人认为这是一位聪明的画家的杰作,但是布上看不出有设色的痕迹。如果不是真品,那么当初一定有一位“能够创作这幅连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画家都划不出的肖像来”的画家。德国作家班纳研究过圣体裹尸布之后说,如果真是耶稣基督的裹尸布,上面的血迹显示他在十字架上被解下来之后,心还在跳。因为假使他的心已经停止跳动,他的伤口一定不再流出血水,而身上已经流出的血也一定会在尸身裹上布之前凝结。

班纳认为基督不是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也不是被毛戳腰伤重身亡的。他说利用摄影的方法把人体重拼起来,可以证明如果按照裹尸布上表示的位置,用一支长矛刺入人身,不会伤害到心脏。因此,他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也许仅是失去知觉而暂停呼吸,因为受不住酷刑,流血过多而昏倒的。这样一来,刽子手以为耶稣已经死去,就让人把他解下来放进墓穴。但是在入土之后,可能芦荟和药膏发生了效力,再加上坟内寒冷,基督便苏醒过来,在门徒面前复活,然后升天。班纳又特别注重一点,就是裹尸布上显示出的钉子伤口是在手腕上。他说这一点足以证明裹尸布是真的,因为如果像大家相信的那样,钉子是钉在手掌上,那么身体的重量会把两只手都扯破了。研究过裹尸布照片的其它医药专家注意到,影像上所显现的肌肉都变了形。他们说这种情形是因为钉在十字架上才会发生的。英国警察局的外科医生卫利斯指出,影像上两个大拇指缩短了大半截,这完全是钉子穿过手腕,伤了一条筋所致。

圣杯

对圣杯最传统的解释是在耶稣受难时,用来盛放耶稣鲜血的圣餐杯。但历史上对圣杯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

基督教最为常见的礼仪之一是“圣餐”,仪式中人们饮用红葡萄酒来代表的基督之血。亚瑟王版本的传奇基于一段故事,说的是罗马将官朗吉诺斯曾用长矛插入基督身侧,以确认他的死亡。当时,亚利马太·约瑟夫拿来基督在最后晚餐中用过的酒杯,承接流出的血液。这具酒杯,一般被认为就是圣杯。基督的尸身,据说被放置在亚利马太·约瑟夫家族的葬室内。爱德华一世率领的英格兰军队在十字军远征中几近溃败,于公元1274年从巴勒斯坦返国后需要重整士气。亚瑟王的骑士们被描绘成纯为正义事业献身的斗士。搜索圣杯可以更理想化这个目的。

由于亚利马太·约瑟夫是基督的追随者,他在基督殉难后不久便遭到罗马人的监禁。他理应是保存下了圣杯,随身携带它旅经罗马到达法兰西南部,在那里的朗格多克省与抹大拉的玛利亚以及其它信徒们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据说他(可能与基督本人一道,很多人相信基督并未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作者才附加这种猜测。)前往英格兰,终生定居在现在英国南部的格拉斯顿伯里城。不列颠的第一座基督教堂就建在这个地方,现在仍然可见修道院的废墟,而圣杯或许就曾藏在这里。它从那时起就消失了,这成为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走上寻找圣杯之旅的起点。

人们相信,圣杯曾在意大利停留了300年,先由罗马教廷的执事——圣劳伦斯僧侣保管。据说临近公元3世纪末,他派了两名西班牙军团士兵将它送回了他在比利牛斯山的家乡乌埃斯卡城。他的结局凄惨不堪——他的好友教皇西克斯图斯二世。罗马基督教会早期殉教圣徒之一,被罗马皇帝瓦雷利尤斯杀害。本书作者引用的日期属于传言,西克斯图斯教皇的殉难日应为公元258年。被处决数日后,他也被烤死在铁烤架上。圣杯在旧圣彼得罗教堂保存到公元711年。教堂的罗马式走廊上有一些可暗示圣杯存在的图案,其中有一位天使向耶稣交递酒杯。

死于公元1230年的沃尔夫拉姆·封·埃申巴赫,被普遍认为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日耳曼叙事诗人。他的主要作品之一为《波西佛》,日后成为理查德德德德·瓦格纳的歌剧主题。他所用素材的一大来源是克蕾蒂安的作品,融会由普罗旺斯省基奥特提供的其它材料。基奥特的叙述多半基于他在西班牙的见闻,那里居住着穆斯林和犹太的哲学家,以及托利多城,那是当时科学与文化的中心。沃尔夫拉姆坚持认为,圣杯是类似“丰饶角”的一块灵石,它能提供无尽的食品和永恒的青春。

圣杯的最终栖身之地(我们迄今仍能在那里看到它),是西班牙瓦兰西亚大教堂的一所附设礼拜堂。虽然罗马天主教廷从未把它崇为圣物,但他们承认它是最后晚餐中获基督赐福的酒杯,在圣劳伦斯把它送到西班牙之前曾为教皇们使用。圣杯如今保存在防弹玻璃之内。公元1437年3月18日,纳瓦拉,公元9世纪在比利牛斯山脉西南地区形成的王国。兴盛时期是11—12世纪,通过联姻这一家族曾占据加斯底尔、阿拉贡、里昂等国的王位,并在13世纪获得对法兰西的统治权。16世纪初,南部被西班牙王国占领,西部因纳瓦雷的亨利三世变成法兰西的亨利四世而被兼并。的国王派人将圣杯送到瓦兰西亚天主大教堂,尔后只于反法独立战争和西班牙内战时,因安全起见而两度短暂迁移别处。

圣杯的纯金底托上镶嵌着28颗珍珠、2块红宝石和2块绿宝石。它的杯体高5.5厘米,直径9.5厘米,壁厚3毫米。包括底托,杯高17厘米,宽14.5厘米。杰出的考古学家安东尼奥·贝尔特兰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圣杯制作于佩尼亚的圣胡安修道院,制作者大概是来自拜占庭的金匠。圣杯的上部原制于近东地区,不是埃及的亚历山大便是叙利亚的安提奥克。贝尔特兰说,毫无疑问,圣杯是在公元前最后一个世纪的最后半期与公元第一个世纪的第一个半期之间造成。该时期恰好就是耶稣基督的生活时代。

安东尼奥·贝尔特兰解释说,石质底托才是真正圣杯的组成部分。在这容器的立足之处,刻有一段无人能够完全确切翻译的阿拉伯语铭文。不同的译文有:“赠给携来辉煌之人”;“赞美玛利亚”;“慈悲之主”(这是阿拉伯人对安拉的称谓);“繁荣之主”,等等。根据一些传奇,铭文“LAPISEXCILLIS”(超凡之石)有时也出现在上面。

我们大概永远也不会知道圣杯的真实模样,但我们今天可以观赏到的那精致而美丽的物品,可能就是耶稣基督在两千年前用过的真杯,而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奠定了西方神话与浪漫主义的基础。“圣杯”的故事如今依旧引人入胜,它是我们文化结构的一个部分。就此而言,寻找圣杯的内涵不只是发现这物品本身,还要认同圣杯是什么和意味着什么。

7.神秘的铁面人

1789年7月14日,愤怒的巴黎市民摧毁了巴士底狱。人们在监狱入口处发现了一行字,写着:囚犯号码64389000,铁面人。那么铁面人到底是谁呢?这件事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法国哲学家、思想家伏尔泰最早在作品中提到“铁面人”。他在其著作《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写道:“这个囚犯毫无疑问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但他被送往圣玛格丽特岛时,欧洲并无重要人物失踪。”对“铁面人”的描述,使后人有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到底那个神秘的“铁面人”是何人呢?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在18世纪都曾下令对“铁面人”进行调查,但结果却无人能知。路易十六曾明确表示要严守“铁面人”的秘密。

迄今为止,人们对“铁面人”的身份仍有很多种猜测。一种观点认为,“铁面人”是路易十四的亲生父亲多热。此种观点以法国社科院院士潘约里为代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铁面人”是当时的警察头子兼法官拉雷尼。这一观点是维尔那多在其1934年出版的《皇后的医生》一书中提出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铁面人”是路易十四时期的财政大臣富凯。也有人说“铁面人”是意大利的马基奥里伯爵,但也都缺乏有力证据。

上述任何一种观点,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同时也有很多的疑点。迄今为止,“铁面人”的身份仍旧是个谜。历史给后人遗留下的难题实在是太多了,有些难题也许将永远无法解开。

8.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

1912年4月12日,一艘英国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驶往北美洲的处女航行中,不幸沉没,致使1500人葬身鱼腹。这次沉船事件,成为世界航海史上最大的灾难,震惊了世界。在以后的岁月里,文学家以这次沉船事件为背景,创造了著名电影“冰海沉船”,以及小说、通讯等大量文学作品。使得这次沉船事件广为流传。而且,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对沉船的原因,几乎是众口一词,“泰坦尼克”号是被冰山撞沉的,这艘900英尺的豪华客轮,是被迎面漂来的冰山撞开了300英尺长的裂缝后,船舱进水,很快沉没在纽芬兰附近海域。

但是,80年来,对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人们探索的焦点,许多探索者著书立说,试图揭开这个谜底然而由于种种条件限制,都因证据不足,无法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

1985年,人们在纽芬兰附近海域,发现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于是,探索者们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甚至潜入冰冷黑暗的深海,企图揭示“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然而,潜入水下观察“泰坦尼克”号残骸后发现,人们所能见到的只是这艘客轮的外观,无法探查由于冰山撞击造成的“创伤”,因为客轮的裂缝,被厚厚的泥沙深深掩埋起来了。直到去年8月,一个由几个国家潜水专家、造船专家及海洋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在经过深入的实地考察之后,发现人们通常解释说“泰坦尼克”号是被迎面漂来的大冰山撞开一个大裂口的说法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并不符。这个惊人的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新的争论。

探索者们用声波探测仪,找到了客轮的“伤口”。结果发现,该船的裂口并非有几百英尺长,其损坏程度异常的小,而且不是一个洞。在船的右舷共有6个小洞,总共的损坏面积仅有12到13平方英尺。大小是否可以这样推论,当时客轮被冰山撞击之后,导致该船厄运就是防水舱底这6个不大的洞。研究人员根据这个发现,利用计算机成功地模拟了这场灾难。这是许多专家对获取的客轮船体残片进行金属构成分析和强度及物理性质等众多数据后进行模拟的。结果人们非常清楚地发现,客轮在遭到冰山撞击之后,海水从6个不大的小洞进水,随后船体突然分解成两半,便沉入海底了。人们也通过计算机模拟出了这艘客轮数十年来是如何被海水锈蚀的,食金属的微生物又是如何对金属船体进行侵蚀的。整个沉船过程几乎毫不走样的完全模拟出来了。当研究小组把这些新研究发现的成果重新整理之后,又花费了近300万美元制成了专题片,在法国一家电视台的午夜黄金时间特别节目里播放,不仅在法国,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画面看到,1912年4月当“泰坦尼克”号开始它的大西洋处女航行时,是那么神气。它拥有健身房、咖啡厅、壁球厅、游泳池、土耳其浴室,还有一个发廊、3个图书室。住进客轮的头等舱大厅,就仿佛让人置身于法国的凡尔赛宫。到4月12日深夜,当“泰坦尼克”号被冰山撞击后,仅仅仅2个半小时,就沉没了。据当时幸存者所述,船头的损坏是从船舱的16个防水舱中的第6舱上端开始的。实际上,在6个进水舱室中,并不是平均进水,有的进水大,有的很小;这说明,撞开的洞口,有大有小。这个情况是该船设计师爱德华·威尔丁当时就提出过,可是他的这个非常重要的证言被人忽视了,在当时,人们很难接受,如此精良的客轮,只撞了6个小洞就致使客轮沉没?这是很难接受的事实,于是,人们都相信,该客轮是被一座大冰山撞了个数百英尺的大洞,否则无法解释客轮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沉没的事实。

俄罗斯科学家在1991年对该船沉没原因清查中发现,该船的船体钢板十分脆,1992年的约瑟夫·麦克尼斯博士撰文写到“敲击很脆的船体钢板,或许使人感到它可以在撞击下被分解成一块块,——实际上是从船的侧面被打开的口子。”美国的科学家对船体钢板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上面的看法,与当时许多钢板一样,它有许多降低钢板强度的硫磺夹杂物。这是船体钢板非常脆的原因。

专家们说,从目前获得的资科看,冰山撞击,可能并不是致命的,但是,在当时情况下,由于它来的太突然,客轮航速稍快,再加上船体钢板较脆等综合因素,才造成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目前,沉没于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尚无发现被破坏的部件,但是,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它可能在海水和海洋生物的腐蚀下被全产毁掉;厚厚的钢板被腐蚀成一股股锈水,有食铁习性的海洋微生物可以把沉船部件变成红褐色的石钟乳般的东西,看上去,就像数千根冰柱一样悬挂在那里。这冰告诫人们,对于“泰坦尼克”号的研究,要抓紧时间,否则,在不长的时间里船上的部件将全部锈蚀,那时再去研究它,就更加困难了。

9.拿破仑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