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生儿育女早知道
7350900000002

第2章 生命诞生与性别奥秘(2)

因女性的种族、遗传、年龄、哺乳等因素的不同,女性乳房的形态差异也很大。我国成年女性的乳房一般两侧基本对称,呈半球形或圆锥形,哺乳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垂或略呈扁平。老年妇女的乳房则常萎缩下垂且较松软。

乳房大体可分为乳房体、乳晕和乳头三部分。乳房体是基本组织,包含有乳腺和周围的间质。乳头居于乳房体中心部位,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成,表面呈粉红色或棕色,两侧对称,其上有许多小窝,为输乳管开口,是乳汁流出的通道。

乳头周围颜色较深的环形区域是乳晕。青春期时乳晕呈玫瑰红色,妊娠期、哺乳期时色素沉着加深,成为深褐色。乳房的皮肤在腺体周围较厚,在乳头、乳晕处较薄。乳晕部皮肤有毛发和腺体,腺体有汗腺、皮脂腺及乳腺,其皮脂腺又称乳晕腺,较大而表浅,分泌物具有保护皮肤、润滑乳头及婴儿口唇的作用。

乳房主要由腺体、导管、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等构成,其内部结构有如一棵倒着生长的小树。乳房腺体又分为腺泡和导管,它由15~20个腺叶组成,每一腺叶分成若千个腺小叶。

腺小叶由10~100个不等的腺泡组成,它们紧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围,开口与小孔管相连,多个小乳管组成小叶间乳管,多个小叶间乳管组成一根乳腺导管,又名输乳管。输乳管共15~20根,以乳头为中心集中于乳晕,开口于乳头,呈放射状排列,称为输乳孔。输乳管在乳头处较为狭窄,继之膨大为壶腹,称为输乳管窦,有储存乳汁的作用。乳腺导管开口处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狭窄处为移形上皮,壶腹以下各级导管为双层柱状上皮或单层柱状上皮,终末导管近腺泡处为立方上皮,腺泡内衬立方上皮。

乳房内的脂肪组织呈囊状包于乳腺周围,表现为一个半球形的整体,称为脂肪囊。脂肪囊的厚薄可因年龄、生育等的不同而差异很大,脂肪组织的多少是决定乳旁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以上结构外,乳房的血管和淋巴网也非常丰富,是供给乳房营养的通路,并具有重要的意义。

胎儿的“宫殿”

子宫为一空腔器官,子宫腔呈上宽下窄的三角形状,它是产生月经和胚胎着床、发育、生长的重要场所,这些生理功能主要取决于子宫内膜正常的周期性变化。

而这种变化,则受到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控制。

子宫下部呈狭窄的圆柱管状,为子宫颈,子宫颈有许多腺体,性兴奋时,能分泌黏液以润滑阴道。子宫上部较阔的部分是子宫体,子宫体的顶部呈椭圆形隆起,突出的部分为子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

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最狭窄的部分是子宫颊部,在非孕期,长约1厘米,其下端与子宫颈内腔相连。子宫颈内腔呈棱形,称为子宫颈管,成年女性长约3厘米,其下端称为子宫颈外口,连接阴道顶端。未产妇的子宫颈外口呈圆形,已产妇的子宫颈外口受分娩的影响,形成大小不等的横裂,而分成前后两唇。

子宫由内膜层、中层和最外层三层组织构成。子宫内膜层含有腺体,血液供应丰富。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腔内的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分泌和退化脱落,引起子宫出血,有周期性的变化并每月产生一次月经。

子宫中层是由互相交错的平滑肌及少量纤维构成,富有弹性,能充分容纳胎儿,分娩和性高潮时可产生强烈的收缩力,这种力量足够把胎儿娩出,产后则依靠子宫肌层这种特殊结构的收缩性使子宫恢复如前。

子宫最外层是黏膜,是腹膜的—部分。

子宫是人类繁衍必不可少的重要生殖器官,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1.接纳受精卵着床

女性进入育龄期,子宫成为精子到达输卵管的通道,辅助精子到达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后,再返回子宫,此时子宫在卵巢和胎盘激素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变化,以接纳受精卵着床。

2.子宫是育子的“宫殿”

女性受孕后,子宫是胚胎发育直至胎儿成熟的场所。

分娩时,子宫收缩,使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

3.子宫是产生月经和排出月经的通道

正常的子宫有较大的活动性,但一般呈前倾前屈位。

这主要依赖于子宫的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和子宫骶骨韧带的依托,及骨盆底肌肉和筋膜的支托作用。子宫位置的异常往往会降低女性的受孕率,甚至导致女性不孕。

宫殿的保卫者

子宫颈突出于阴道内,内含有腺体,可分泌一种黏液,即宫颈黏液。这种黏液量的多少,与子宫内膜一样,受卵巢功能的影响并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健康女性在排卵前期和排卵期,由于雌激素的作用,宫颈黏液变得较为稀薄,这有利于精子的通过。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宫颈黏液减少而黏稠,不利于精于通过子宫颈。宫颈黏液的性状在月经周期中也会受到影响并呈明显变化,如有水样和胶冻样改变、黏滞度改变等等。

此外,宫颈黏液成分复杂,有着丰富的营养,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离子和微量元素,还有蛋白质和氨基酸,这些物质同样也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所有这些规律性的变化都是为了迎接精子的到来,方便精子从宫颈黏液中摄取养分,增加其活力,促进精子与卵子结合,为孕育新生命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同时,宫颈黏液也是守护生殖系统门户的“保卫者”。多数日子里,宫颈黏液是黏稠的网状物,在子宫颈管内形成黏液栓,使宫颈与外界分开,阻止外界的细菌和微粒进入子宫腔,产生保护作用,以此来保证女性的正常生理活动和身体健康。

“宫殿”外的“围墙”

骨盆是由后面的骶骨和尾骨及前面左右两侧各有的一块髋骨共四块骨头组成的,形状如盆,故称为骨盆。骨盆不仅能支持体重,而且还像城墙—样保卫着盆腔内的脏器。

每块髋骨又分别由髂骨、坐骨和耻骨融合而成,在前面衔接的部位称为耻骨联合,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女性骨盆的特殊性在于女性骨盆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通道。

女性骨盆的特点是宽而浅,上口大,呈圆形,下口宽,适于胎儿娩出。骶骨长约9.8厘米,耻骨联合长约4.2厘米,因此骨盆前面浅,后面深,形成—个腔,胎儿娩出时必须经过骨盆腔,医学上称之为骨产道。由于骨盆的大小和形态与分娩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孕妇在作产前检查时,经常要测量骨盆的一些径线的长度,以确定能否顺利分娩。

虽然骨盆的结构每个女性都是一样的,但骨盆的形状和骨盆腔的大小因人体的高矮不同或其他原因的影响而不同。有的产妇尽管身材很高,但骨盆却不一定大;有的产妇虽然身材不高,但骨盆却较大。如果骨盆狭窄或骨盆畸形,则影响胎儿的顺利娩出。

仅是骨盆形态正常也不一定能顺利分娩,如果骨盆内径线短仍有难产的可能,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胎位,还直接影响胎儿分娩;反之,骨盆形态虽然异常,但只要骨盆内径线长也不一定就会出现分娩困难。所以说骨盆的大小比形态更为重要。

骨盆径线过短或形态异常,致使骨盆腔小于胎儿先露部可通过的限度,阻碍胎儿先露部下降,影响分娩顺利进行,称为狭窄骨盆。狭窄骨盆可以为一个径线过短或多个径线过短,也可以为一个平面狭窄或多个平面同时狭窄。当一个径线过短时,要观察同一个平面其他径线的长短,再结合整个骨盆的大小与形态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在分娩过程中,骨盆是个不变的因素。狭窄骨盆影响胎位和胎儿先露部在分娩过程中的下降及内旋转,也影响宫缩。在估计分娩难易时,骨盆是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妊娠期间应查清骨盆有无异常,有无头盆不相称,及早作出诊断,以决定适当的分娩方式。

当骨盆人口平面狭窄时,影响胎儿先露部的衔接,容易发生胎位异常,引起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程延长或停滞。若中骨盆平面狭窄,影响胎头内旋转,容易发生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胎头长时间滞留于产道内,压迫软组织引起局部缺血、水肿、坏死、脱落,于产后形成生殖道瘘,胎膜早破及手术助产增加感染概率。严重梗阻性难产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先兆子宫破裂,一旦子宫破裂可危及产妇生命。

当头盆不相称时,容易发生以下危险:胎膜早破、脐带脱垂,导致胎儿窘迫,甚至胎儿死亡;产程延长,胎头受压,缺血、缺氧容易发生颅内出血:产道狭窄,手术助产机会增多,易发生新生儿产伤及感染。

骨盆不够大的孕妇,怀孕期间要合理摄取营养,注意不要暴饮暴食。发现胎位异常,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矫正,直至临产前转为正常胎位。孕期应注意认真接受分娩健康教育,了解分娩过程,选择一个自己喜欢接受的分娩方式,以充分放松内心,能积极与医生配合,顺利分娩。必要时,应在接近预产期或临产后进行剖宫产结束分娩。

通向“宫殿”之路输卵管是卵子与精子结合受精的场所,然后将受精后的受精卵向子宫腔运送,它是生命诞生过程中的重要通道。输卵管左右各—,长度因人而异,全长8厘米~14厘米。输卵管一端自子宫角伸出,另一端伸向卵巢,形成输卵管伞。

输卵管壁由以下三层构成:

1.外层

外层覆以腹膜,为浆膜层。

2.中层

中层为平滑肌肌肉组织,伴随月经周期的变化,平滑肌肌肉组织经常有节奏地收缩。从卵巢排出的卵细胞经输卵管伞进入管道后,卵细胞可借助输卵管平滑肌肌肉组织的收缩运动向子宫腔运行。这种收缩运动以排卵期最强,妊娠期最弱,这可能是部分女性排卵期下腹部不适的原因之一。

3.内层

内层为黏膜层,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上皮细胞有四种,即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楔状细胞及未分化细胞。纤毛细胞的纤毛向子宫腔方向蠕动,协助受精卵到达子宫腔;无纤毛细胞有分泌作用;楔状细胞是无纤毛细胞的前身,二者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未分化细胞是上皮的储备细胞。

因为输卵管作用较单一,近年来常以结扎输卵管作为计划生育的手段之一,而输卵管阻塞也是导致不孕症的原因之一。

月经的出现是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个月阴道流血数日,这就是月经。

女婴从在母体中起,其两侧卵巢就密密麻麻地排满了30万~40万个原始卵泡。青春期前,原始卵泡处于不发育状态,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由于下丘脑、脑垂体、卵巢及子宫等诸多器官的调控作用,有的原始卵泡发育较快,并同时分泌卵泡激素。在卵子成熟过程中,进入到血液里的卵泡激素被输送到子宫,使子宫内膜出现分泌改变,内膜变厚,腺体及间质明显增生,腺体数目增多。当血液里的卵泡激素超过一定浓度时,可引起排卵。

一般每月只有一个卵泡发育长大,成为卵子,每月只排卵一次,大约在下次月经的前14天排出。排卵后,卵巢里出现黄体,并分泌黄体素,在卵巢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下,使增厚的子宫内膜有分泌现象,腺体的弯曲与扩张程度达到高峰,为受精卵着床发育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如果此时受孕,便形成妊娠。

如果排出的卵子未受精,即未受孕,黄体在它出现后的14天左右退化,由于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减少,子宫内膜失去了激素的支持,开始坏死和剥落,充血的毛细血管随之破裂,开始出血。坏死和剥落的子宫内膜随之一起流出,便成了月经。

每次月经失血量多为30毫升~100毫升,平均60毫升,通常月经第二天和第三天量最多。月经血的特点是暗红色,内含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阴道上皮细胞、大量非致病性细菌、白细胞以及外阴皮脂腺分泌物等,黏稠不凝,正常的经血有血腥味但并不臭,量多时偶见凝血块。

多数女性行经期无特殊症状,但有些人有下腹坠痛、腰部酸痛、乳房胀痛、头痛、失眠、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临床表现。

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

从青春期开始,女性骨盆变得宽大,乳房隆起,皮下脂肪增多,声音尖细等,而男性则长出喉结、胡须,骨骼精壮,肌肉发达,音调变得低沉。

然而,这些仅仅是人们直观上的感觉,实际上男女两性的生理区别远不止这些。严格地说,男女性别的生理差异大概有以下几点:

1.染色体的区别

当一个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时,胚胎就发育为女性;而当一个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时,胚胎则发育为男性。也就是说,男女性别的染色体是不同的。

2.性腺的区别

女性的性腺为卵巢,发育成熟后能排出卵子;而男性的性腺为睾丸,能产生精子。

3.内部器官的区别

如女性有子宫和阴道,男性有前列腺和精囊等。

4.激素的区别

女性具有的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和孕激素;而男性则为睾酮。前者维持了女性的特征,后者维持了男性的特征。

5.外生殖器的区别

如女性有阴蒂、阴道口,男性有阴茎和阴囊等。

男性的性生理

男性的性生理主要表现为阴茎勃起和射精。——般而言,阴茎勃起的原因有两种:一种产生于大脑的性欲中心,称为心理发生的勃起;另一种取决于对阴茎本身的刺激,称做反射发生的勃起。

阴茎勃起是由于大量的血液涌进阴茎海绵体组织,使这些组织充血、膨胀,挤压阴茎血管,使血液无法返回体内所致。阴茎勃起持续的时间因人而异,长则数小时,短则几秒钟。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保持阴茎勃起的能力逐渐下降。此外,疲劳、心情不好、患病等多种情况皆能影响阴茎的勃起。

阴茎勃起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前列腺内的一条括约肌或环形肌带。由于血液从阴茎中输出的血管穿过这条括约肌,因此,括约肌压得越紧,流出的血越少,阴茎勃起时就越坚硬。

男性只要其阴茎被抚弄,特别是由女性抚弄,性欲就能被唤醒,阴茎就能勃起。

但一般而言,阴茎勃起常常是身体与心理刺激的混合,主要产生于大脑的冲动,其次才是身体的刺激。男子只要想与女子性交,阴茎便可勃起。

射精是指精液从阴茎中射出体外,这是一种反射性反应,伴有性高潮的快感。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在没有某种触摸刺激或用手压迫阴茎本身的情况下出现射精而达到性高潮的。

男子的射精是以无法抑制的情况开始的,这种感觉仅持续一两秒钟。男子在每次射精即性高潮时,一般有3—8次收缩。第一次收缩最为强烈,有近1/3的精液喷射出来。有些男子的射精力量足以将精液射出70厘米远。之后,收缩的力量逐渐减弱,且无规律,整个高潮在几秒钟内结束。

射出的精液数量不等,一般来说,总量在4毫升左右,大约一匙,但包含的精子数却多得惊人,每毫升精液含1.2亿~1.5亿个,精子总数可达5亿。

正常精液为灰白色,放置久后变为透明状。久未射精的男子射出的精液可呈淡黄色。射精量的多少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身体强壮的男子能多射出一些精液,性生活过频的男子往往射出的精液量就少一些。

2 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激素是生命诞生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