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生儿育女早知道
7350900000036

第36章 孕产妇保健常识(12)

哺乳期间,母亲最好每天用温水洗乳房1~2次;每天坚持进行胸前肌肉运动,如俯卧撑、扩胸等,可以加强前胸部肌肉的力量,从而增强对乳房的支撑。

预防乳头皲裂

预防乳头皲裂应从孕期开始,—般妊娠5个月左右,就应天天擦洗乳头,涂上橄榄油或食油,使乳头保持清洁并使乳头皮肤受到锻炼。如果乳头凹陷,应及时纠正,试着拉出。

产后注意乳头清洁,每次哺乳前洗净双手,清洁乳头后再哺乳,可用纱布或毛巾蘸清水清洁乳头,不能用酒精或肥皂擦洗,以免刺激乳头皮肤。

每次哺乳时间不宜太长,因为乳头被吸吮过久易造成皲裂和疼痛。哺乳完毕,用手帕或纱布盖于乳头上,然后用乳罩托起乳房以保护之。

如果乳头已经皲裂,轻者可在哺乳后用浓鱼肝油滴剂或用乳汁外涂;重者哺乳痛甚,可暂停哺乳,或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后再喂婴儿,待局部好转后继续哺乳。乳汁吸出后,可在乳头上涂以适宜油膏,抓紧治疗,以防止发生乳腺炎。

保证营养的摄取

乳汁中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受膳食中维生素摄取量的影响,特别是当母体中这些维生素处于缺乏状况时,其受影响情况将更为明显。

膳食摄取量对乳汁中乳糖含量的影响不明显。母乳中钙的含量—般比较恒定,即使膳食中钙供给不足时,也会首先动用母体内的钙,用以维持乳汁中钙含量的恒定。

母乳中铁含量很低,乳母膳食中铁含量的多少对乳汁中铁含量的影响甚微;乳汁中的锌含量与膳食中动物性蛋白质和动物性食物来源锌有一定的关系;乳汁中的含量也与乳母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取量有关;乳母的硒和碘的摄取量与乳汁中这两种元素的浓度密切相关。

由上可知,哺乳期的母亲其营养状况非常重要。一方面要逐步补偿妊娠和分娩时所损耗的营养,促进器官和各系统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要摄取营养确保分泌乳汁、哺育婴儿的顺利进行。

由于乳母分泌乳汁,消耗的热能及各种营养素较多,因此必须及时给予补充。

如果乳母营养不足,将会影响乳母的健康,减少乳汁分泌量,降低乳汁质量,影响婴儿健康成长。

关注母婴营养是优生优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健康且营养状况良好的乳母,其膳食状况并不会明显影响乳汁中所有的营养素。

如果乳母的营养长期处于不足或边缘缺乏状态,则会影响乳汁中营养素的分泌水平。因为,乳汁形成的物质来源可由合成代谢而来,可由母体组织分解代谢而来。在泌乳量下降之前,为维持乳汁中营养素的分泌水平,母体必须增加分解代谢,而这将会影响到母体的健康。

因此,根据哺乳期母体的生理特点及乳汁分泌的需要,合理安排膳食,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对于母体和婴儿的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

哺乳期妇女生病怎样用药

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不但营养丰富、易消化,还含有很多抗体。孩子吃母乳,既能从中得到各种必需的营养物质,还能增加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但哺乳的母亲有时也会生病,也得用药。日常使用的药物中,有些药物可出现于乳汁中。由于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酸碱度、水溶性或脂溶性等不同,在乳汁中的含量也不同。

虽然大部分药物在乳汁中浓度不高,但由于婴儿体内的酶活性较低,肾脏过滤功能有限,药物在婴JL体内半衰期延长,也可引起婴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对婴儿的危害程度与使用药物的种类、剂量、疗程的长短及婴儿的抵抗力有关。

当药物治疗成为必要时,除了少数特殊的药物、未满两个月宝宝以及有特殊的宝宝外,大多数妇女服用的药物对宝宝的影响,相对于继续哺乳的好处显得相对微不足道。但为了防止婴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哺乳的母亲生病用药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不是非用不可的药物尽量不用,必须使用的药物应严格按规定剂量和疗程使用。

在同类型药物中,尽量选用对母婴危害较少的药物,如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能引起婴儿听神经损害,可改用青霉素类和其他毒性较少的抗生素。

尽量减少联合用药,减少辅助用药。

当必须使用哺乳期禁用的药物时,应暂停哺乳,用配方奶粉代替。

相同成分、作用的药物,若有药膏、吸入、喷雾、点滴等外用剂型则优先使用,以减少因口服或注射而产生的药物作用的全身性分布。

选择一天可以多次服用的药物,其半衰期通常较短,较不易留存体内。服药后两小时内通常为血中浓度高峰期,可以选择避开此时进行哺乳。

有些药物虽然也能引起婴儿药物不良反应,但危害不大,通过调整剂量或改变用药时间,比如先哺乳后用药等方法,是可以慎重使用的。

因此,哺乳母亲患病后,能少用药的尽量少用,非用不可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严密观察婴儿的情况,绝对不可自行购药或用药,以免影响婴儿健康发展。

哺乳期妇女忌用的药物

哺乳期妇女用药的时候,往往只着重考虑药物是否影响乳汁分泌,很少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或者根本不知道哪些药物对婴儿有影响。

事实上,很多药物可随母亲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从而对婴儿产生作用。尽管有的药物进入乳汁的浓度很低,但对于体稚身嫩的婴儿来说,其祸害甚大。以下药物是哺乳妇女应忌用或慎用的:

中药炒麦芽、花椒、芒硝等,西药左旋多巴、麦角新碱、雌激素、维生素B6、阿托品类和利尿药物,这些药能使母亲退乳。故母亲在哺乳期中不可轻易服用。

青霉素族抗生素。包括青霉素、新青霉素Ⅱ、新青霉素Ⅲ、氨基苄青霉素等各种青霉素。这类药很少进入乳汁,但在个别情况下可引起婴儿过敏反应,应予以注意。

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唑、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唑、磺胺甲氧吡嗪、磺胺脒、丙磺舒、双嘧啶片、制菌磺、甲氧苄氨嘧啶、琥珀磺胺噻唑等。这类药物属弱酸性,不易进入乳汁,对婴儿无明显的不良影响。但是,鉴于婴儿药物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肝脏解毒功能差,即使少量药物被吸收到婴儿体内,也能产生有害影响,导致血浆内游离胆红素增多,可使某些缺少葡萄糖6一磷酸脱氢酶的婴儿发生溶血性贫血。所以,在哺乳期不宜长期、大量使用这些药物,尤其是长效磺胺制剂,更应该限制。

异烟肼(雷米封)对婴儿尚无肯定的不良作用,但由于抗结核需长期使用,为避免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最好改用其他药物或停止哺乳。

灭滴灭为广谱抗力药,对婴儿的损害尚未肯定,应慎用。

氯霉素可抑制骨髓功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甚至引起致命的灰婴综合征,应禁用。

四环素和强力霉素都是脂溶性药物,易进入乳汁,特别是四环素,可使婴儿牙齿受损、珐琅质发育不全,引起永久性的牙齿发黄,并使婴儿出现黄疸,所以也应禁用。

氨基比林及含氨基比林的药物,如去痛片、撒烈痛片、安痛定等,能很快进入乳汁,应忌用。

硫酸阿托品、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等药物在乳汁中浓度比较高,可使婴儿听力降低,应忌用。

抗甲状腺药物甲基硫氧嘧啶可以由母及子而抑制婴儿的甲状腺功能,口服硫脲嘧啶可导致婴儿甲状腺肿大和粒细胞缺乏症,故应禁用。

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常有医生将它开给病人抗感冒。哺乳母亲服此药后,可致婴儿呕吐、皮疹和尿潴留,禁用。

哺乳母亲患了癌瘤,应停止哺乳,否则抗癌药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会引起骨髓受抑制,出现颗粒性白血球减少。

需用抗凝血药时不能用肝素,以免引起新生儿凝血机制障碍,发生出血。以用双香豆素乙酯为宜。

皮质激素类、黄体激素类、新生霉素和呋喃咀啶应禁用,否则使婴儿发生黄疸或加重黄疸、溶血等。

哺乳妇女应禁止过量饮酒、吸烟,禁用利尿剂(如双氢氯噻嗪、速尿等)和作用猛烈的泻药。

水杨酸类药物在产前服用,可使产妇的产程延长,产后出血增多,新生儿也发生出血。若在哺乳期服用,则可使婴儿出现黄疸,故应慎用。

溴化物可通过血浆进入乳汁,哺乳期服用此药,婴儿可出现嗜睡状态,有的婴儿还出现皮疹。

镇静药如苯巴比妥、阿米妥等通过血浆乳汁屏障后,在婴儿肝脏内浓度较高,长期用药时一旦停药则婴儿可出现停药反应,如表现不安定、睡眠时有惊扰、过多啼哭及抖动等。安定也可通过乳汁使婴儿嗜睡、吸水力下降,因婴儿排泄药物较慢,此种药物作用可持续一周之久。故哺乳期妇女不可服用镇静药。

缓泻药应忌用。迄今还没发现服药后既不被吸收又能改变大便性状的理想药物,像较常用的鼠美季皮等缓泻药必可转移到乳汁使婴儿腹泻。

口服避孕药可有1.1%的药量移向乳汁,但已失去避孕药中雌激素的活性,对婴儿无直接毒性作用。可是药物能直接作用母体,使母乳分泌减少,并影响母乳成分,使母乳中蛋白质、脂肪、钙质减少。因此,哺乳期不宜服用避孕药。

乳汁不足的原因

新妈妈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其实婴儿刚出生,母亲的初乳是足够的,关键是要采取正确的喂养方式。因此,对母乳喂养要有信心,但这种信心必须建立在具备相关的哺育知识的基础上。没有基础,只要孩子有一声哭闹,这种信心就会彻底坍塌。

婴儿哭闹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必须以此来与成人沟通。有时婴儿一哭,妈妈便以为宝宝没有吃饱。事实上婴儿哭闹并非仅仅因为肚子饿,有可能是尿布湿了,或身体不舒服,或需要得到关注。

为了彻底消除新妈妈们的困惑,需要一些指标来帮助她们判断母乳量是否充足。一般情况下,如果乳房胀满,表面静脉显露,用手挤时容易将乳汁挤出,婴儿吃奶时有连续的咽奶声,吃完后能安静入睡,醒后精神愉快,每月体重稳步增加,每天小便能够达到6次或者更多,大便每天1~3次,色泽金黄,呈黏糊状或成形,表示奶量充足。

或哺乳前后将婴儿各称一次,称时不必脱衣服、换尿布,哺乳前后重量差值就是吸奶量。若母乳量在3个月时每次140克,6个月时每次180克,表明奶量很充足。

反之,乳房瘪软,挤不出奶汁,婴儿吸奶时要花很大力气,或吃空奶后仍含着奶头不放,有时猛吸一阵便吐掉奶头而哭,吃完奶后睡不到一两个小时又醒来哭闹,大便量少或呈绿色的稀状,每月体重增长缓慢,表示母乳不足。

一般情况下,除非乳腺天生发育不良,否则,乳汁不足皆由下列因素引起:

1.过早添加配方奶或其他食品

这是造成奶水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宝宝已经吃了其他食物,并不感觉饥饿,便自动减少吃奶的时间,如此一来,乳汁便会自动减少。

2.哺乳方法不对

限制哺乳次数,或每次喂食时间过短,或由于乳头凹陷或乳头皲裂,婴儿不能很好吸吮,因而乳房内的乳汁经常得不到排空等,都会造成母乳减少。

事实上,喂母乳不必有固定的时间表,宝宝饿了就可以吃。有时候宝宝的嘴离开妈妈的乳头,可能只是想休息—下,喘—口气,或是因为好奇心想要观察周围的环境等。

3.婴儿快速生长期

2~3周、6周以及3个月,是婴儿生长较为快速的阶段,此时宝宝会频频要求吃奶,母乳可能显得不太充足,并不是母乳减少,而是因为孩子吃得多了。

这时,新妈妈每天要多喂几次孩子,随着孩子吸吮次数的增多,奶量一定能增长上去。这是宝宝本能地在增加妈妈的奶水产量。若在此时添加其他食物,反而会妨碍奶水的增加。

4乳母营养不良

妈妈平日应该多注意营养,不宜过度减轻体重,以免影响乳汁的分泌。最好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取适量的液体,并注意营养是否均衡。

5.药物影响

妈妈若吃含雌性激素的避孕药,或因疾病正接受某些药物治疗,有时会影响泌乳量,此时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在就诊时应让医生知道自己正在哺乳。

6.睡眠不足或压力过大

如果乳母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生活无规律,心静不舒畅,皆可导致母乳不足。因此,建议妈妈们应放松心情,多找时间休息,这样就可以解决奶水暂时不足的问题。

乳汁不足的调理

乳汁过少时,首先要稳定情绪、思绪平静,建立信心;每天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避免过度疲劳,注意饮食,多吃营养丰富且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多喝汤水(鱼汤、肉汤都好),特别是要多摄取牛奶、豆浆、水果和新鲜蔬菜,为乳汁分泌提供原料。

喂奶时一定要让婴儿吸紧乳头和吸空乳汁。如果乳头凹陷或有乳头皲裂,应加以纠正和治疗。在此期间,定时用吸乳器将乳汁吸空或用手将其挤空。必要时,服催奶中药或针灸催奶。具有通乳作用的药物有下面几种:

冬葵子:下乳滑胎,可治产后乳汁稀少、排乳困难、乳房胀痛等症。

王不留行、穿山甲:妇人服之,乳长流。治乳汁稀少或排乳不畅,可用王不留行煮猪蹄,配穿山甲、通草、黄芪等。

通草:用于产妇乳汁少,为下乳常用药,常配合王不留行、穿山甲使用,为下乳方。

滑石:通乳滑胎。

赤小豆:下胞衣、通乳汁,出自《本草纲目》;煮赤小豆汁饮,可下乳汁,出自《产书方》。

产后漏奶的处理

有的产妇产后不久,乳汁成天不断外流,民间俗称“漏奶”。漏奶是指乳房不能储存乳汁、随产随流的意思。医学上称为产后乳汁自出,属于病理性溢乳,需要治疗。

这种漏奶不但使婴儿得不到母乳喂养,而且给产妇带来很多苦恼。产妇常常穿不上干净的衣服,还容易感冒。有的产妇因气血旺盛,乳汁分泌有余,乳房充满,盈溢自出,此不属病态,产妇应当分辨清楚。

产后乳汁自出的原因多为气血虚弱、中气不足,不能储存乳汁而致乳汁自出;或因产后‘隋绪不畅、过于忧愁、思虑、悲伤,使肝气抑郁,气郁化火,肝经火盛,而瓣L汁外溢。

若因气虚不固而致产后乳汁自出,宜加强食疗,可选用补气益血固摄的药膳。如芡实粥、扁豆粥、人参山药乌鸡汤、黄芪羊肉粥、黄芪当归乌鸡汤等。若属于情绪不畅而导致乳汁自出,则应当注意调整情绪,忌嗔怒,少‘比思,断欲望,避免各种刺激因素等。

凡乳汁自出者,除求医治疗外,还应当注意勤换衣服,避免湿邪侵袭。冬天可用2~3层厚毛巾包扎乳房。或用牡蛎粉均匀地撒于两层毛巾中间,药粉厚如硬币,以之包扎乳房,可以加强吸湿的作用。若乳汁自出,治而不愈,应采取有效方法回乳。

乳汁自出的食疗方

柴胡郁金莲子汤

用料 柴胡、郁金各10克,莲子15克。

制作 三味同加水煎煮,取汤,饮服,每日一剂,连用5~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