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魅力经济学
735400000091

第91章

第13章国家的钱要怎么花——财政政策

第1节认识政府的钱袋子——国家财政

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实行“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政策。“三取消”即取消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调整”即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一改革”即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随着上述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行,农民负担显著下降。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实行了“三取消”的政策,即取消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取消农业税,取消牧业税。

对财政困难县乡政府,增加县乡税收收入,对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的给予奖励,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对产粮大县给予财政奖励,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补助。2005年中央财政实行上述政策的财力投入共约150亿元,2006年投入210亿元,这对缓解县乡基层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上这些就是国家财政。国家财政是指国家为了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凭借政权的力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国家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我国的财政收入包括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部分。建国初期,国家财政是在极其困难的经济环境下建立起来的。1949年与抗日战争前比较,农业产值降低两成以上,工业产值降低一半以上;上万公里的铁路线路和3200多座桥梁遭到严重破坏,津浦、京汉、粤汉、陇海和浙赣等主要干线,几乎没有一条可以全线通车;恶性通货膨胀与庞大的投资资本,加剧了物价的波动和物资的匮乏。这一切使新中国的财政面临极其困难的局面,国家财政收入远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赤字极为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到1952年,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新中国财政总收入为361.07亿元,总支出为362.19亿元;基本建设支出为86.21亿元,占三年财政总支出23.8%;经济建设投资、文教卫生科学事业投资以及社会救济等投资占三年财政总支出的40.5%。这些投资巩固和扩大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也扩大了国有经济向国家提供财政收入的比重。1950年国有经济向国家提供了21.75亿元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35%;1951年提供了59.74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7.8%;1952年增加到101.01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8.1%。国有经济上缴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加,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财政基础。

【相关词语链接】

预算收入 指在预算年度内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地筹措到的归国家支配的资金,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我国预算收入的基本形式包括:税收、上缴利润、规费及公债等。

预算支出 预算支出是指国家对集中的预算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而安排的支出。预算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出;国防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预算外支出是指财政性预算外资金的支出,如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自行管理使用的、不纳入国家预算的那部分财政性资金的支出。

预算外资金 除预算收入外,按照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各地方、部门、各单位还有一部分不纳入国家预算,自行管理使用的财政性资金,称预算外资金,如各种附加和其他不纳入预算的基金收入等。这些基金是国家预算资金的补充,是国家财政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