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7354600000021

第21章 国运兴衰篇(15)

在酒席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要他当机立断,杀掉刘邦,可是项羽犹豫不决,干脆不理睬范增。范增很生气,就出去找到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你进入大帐,假装舞剑助兴,找机会把沛公给杀了。”沛公,就是刘邦。项庄进了大帐,拔出宝剑,往刘邦面前舞来。

这时,项羽的族叔项伯,是支持刘邦的,他看出项庄的用意,就拔剑与项庄对舞,用身体保护刘邦。张良见此情况,心中非常焦急,便出帐找来刘邦的部将樊哙,对他说道:“现在的情况非常危急,项庄表面上是通过舞剑来助酒兴,其实是想杀沛公。”

樊哙不但是刘邦的部将,还是他的连襟,两人感情非常深厚。他一听也觉得不妙,就强行进入大帐,睁大眼睛怒视项羽,指责他听信谣言,要诛杀有功之臣。这样一来,情况才有所好转。

过了一会儿,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从鸿门抽身逃走,回转自己的军营。

■夜以继日

◎成语释义

原意是白天没干完的事,晚上接着干下去。现在多用来表示不分白天黑夜,连续干某项工作。以:介词,用。

◎成语出处

《孟子·离娄》:“周公恩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会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成语故事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了西周王朝。可是,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成王即位,年纪只有十三岁。因为成王年纪小,就由叔叔周公辅佐成王处理朝政。

周公的能力很强,担任辅政的艰巨任务后,总是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不管处于什么情况,只要公事来了,就立刻办公,从不敢稍有懈怠。

他曾经率领军队,平息了东方夷人的叛乱。他还制定礼法、刑律,分封诸侯,修建洛邑,设立东都成周。

由于周公治国过于辛苦,结果在东都建成之后就逝世了。临死之前,他把众大臣叫到身边,要他们好好辅佐成王,治理万民;提出要把自己葬在成周,以表示虽死不忘王命。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对周公为国家呕心沥血的精神非常敬佩。孟子说:“周公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品德来治理周朝,如果发现不对的地方他就抬起头来想,白天想不好晚上接着想,想好了就毫不犹豫地去做。”

■一窍不通

◎成语释义

七窍没有一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不理解,一点也不懂。窍:通气的窟窿。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过理》:“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商纣王残暴不仁,整天吃喝玩乐,不处理国家大事。他的宠妃妲己给他出了不少坏主意,纣王很爱妲己,竟然件件依从。老百姓见君王如此昏暴,都很生气。

老臣比干觉得纣王这样下去不行,心中非常焦急,总是苦口婆心地劝他,要他走正路。时间一长,纣王对比干越来越厌烦。

有一天,比干又来劝阻纣王,希望他不要滥杀无辜,并且说,如果他再这样暴虐下去,商朝六百年的江山就要毁于一旦。纣王越听越生气,根本不理会他。可是,比干一连几天都来劝导他,一点也不厌烦。

一天,纣王突然笑嘻嘻地对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你的道德水平这样高,一定是圣人了。我要杀了你,取出你的心看个明白。”纣王说得出就做得出,果然将比干杀死,将他的心取出来观看。

后来,孔子谈到此事时,心中百感交集,叹道:“纣王的心真是—窍也不通啊!如果他的心通了一窍,比干就能够免于一死了。”

■一意孤行

◎成语释义

原指谢绝请托,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后指不顾客观条件和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行事。意:意见。孤:一个人。

◎成语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成语故事

西汉时,太尉周亚夫手下有个官员叫赵禹。此人文章写得很好,汉景帝非常喜欢他,封他为大中大夫,参与立法的工作。

赵禹等人根据汉景帝的意思,对原有的法律条文进行补充和修订,来约束办事的官吏。官员们很害怕,都请赵禹喝酒,希望他把法律修订得有回旋的余地,不然大家可就吃亏了。可是赵禹不是一个拉关系的人,从来不回请他们。

后来,赵禹等人要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以约束满朝文武。公卿们得知这个消息,都带着重礼,来劝说赵禹。他们指出,赵禹这么干,对大伙太苛刻了,会招来怨恨。谁知赵禹只是和公卿们聊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对修订法律之事闭口不谈。

公卿们见赵禹这样不给面子,只好起身告辞。这时,赵禹又把他们送来的礼物一一退还,表示自己廉洁清正。众人气得肺都要炸了。

有人问赵禹,他对别人的看法是否要有所顾忌。他笑笑说:“我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让自己能按照自己的意见处理事情,而不受别人的左右。否则的话,怎么对得起皇帝的信任?”

■义无反顾

◎成语释义

形容为正当的事业而勇往直前,不徘徊退缩。反顾:回头看。

◎成语出处

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义无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位善写辞赋的文人,名叫司马相如。他不但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办事能力也很强,所以得到汉武帝的赏识,留在自己身边任职。

这时,汉武帝派唐蒙去巴蜀修理西南蜀道。唐蒙征集了许多的民工,还杀了他们的首领。巴蜀人民倍感惊恐,于是在巴蜀发生了一场骚乱。

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深恐巴蜀民心不稳,就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替巴蜀人民出口恶气。为了让巴蜀人民相信朝廷,汉武帝还要司马相如写一篇文告,指出唐蒙的所作所为决非皇帝的授意。

司马相如按照汉武帝的意思,写了一篇文告,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理所应当,可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却绝非陛下的意思。士兵跟随长官打仗之时,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镝勇往直前,绝不允许回头看,就是战死沙场也不能向后退却。你们应该好好想想,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应当急国家之难,尽人臣的责任。”

由于司马相如对事态处理得当,文告又写得恰到好处,很快骚乱就平息下去,修路的工程又顺利地开展了。汉武帝认为司马相如是自己的得力臣子,对他非常满意,便决定升他的官职,拜他为中郎将。

■英雄无用武之地

◎成语释义

形容有才能却无处施展。用武:比喻施展本领。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成语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部队征讨荆州。此时荆州牧刘表已死,其幼子刘琮继位。

当时,刘备在樊城镇守,他知道曹军势大,绝非他所能抵御,就率部退往襄阳。谁知,刘琮已有降曹之意,不允许他进城。刘备无奈,只好撤往江陵。新野、樊城两地的难民知道刘备仁厚,愿意跟随他。由于他手下军民杂处,行军速度很慢。

刘琮果真投降了曹操。曹操把刘备看做是自己的心腹大患,率领五千骑兵追赶刘备,一日一夜行七百里。结果,曹军终于在当阳的长阪坡追上了刘备,刘备的军队被杀得大败。刘备、诸葛亮等人突围而走,退到樊口。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派他前往江东,向孙权求救。

当时孙权还在观望局势,不知如何是好。诸葛亮给他分析局势,说:“以前天下处于混乱之中,将军占领了江东,刘将军则在汉水之南整顿人马,准备和曹操一争高低。现在,曹操已将北方平定,又夺取荆州,四海为之震动。而刘将军虽然是当世的英雄,却因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撤退到这里。”

接着,诸葛亮又尖锐地指出,现在大兵压境,你再不作出决定,很快就会大祸临身。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就对他说,刘将军是当世的英雄,自己愿意联合刘家,共同对抗曹操。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了起来,共同对抗强悍的曹操。

■羽毛未丰

◎成语释义

比喻尚未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充足。丰:丰满。

◎成语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苏秦到秦国去,想劝说秦国征伐六国,称霸天下。可是,秦惠王对他的意见不感兴趣,说道:“现在的秦国,就好比一只羽毛还未长全的小鸟,如果硬要展翅高飞,必定会遇到灾祸。先生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我国,对我进行开导,我表示感谢。可是,关于争霸称帝的事,还是以后再说吧。”

苏秦不愿意就此离去,于是给惠王上了十多次奏章,说明争霸的重要。可是,秦惠王对他的意见越来越反感。这时,苏秦的资财也耗费光了,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成语释义

鹬和蚌争斗,相持不下。比喻双方相争不下,两败俱伤,第三者却从中得利。

◎成语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七国之间互相征伐,战祸不断。有一年,一个名叫苏代的说客去拜见赵惠王,阻止他向燕国发动战争。为了说服赵王,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蚌就张开两片硬壳,在河滩上舒舒服服地晒太阳。一只鹬鸟见了,想好好地美餐一顿,就飞快地把嘴伸进蚌壳里,狠狠地啄壳里的肉。蚌为了保命,赶快将硬壳合上,将鹬的嘴紧紧钳住。

鹬鸟没吃到肉,嘴反倒被钳住了,便恶狠狠地对蚌说:“行!你有本事就别松开壳,看你能坚持到几时!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把你干死!”蚌听了一点也不服气,气冲冲地说道:“好啊!我现在已将你的嘴钳住。你今天拔不出,明天也拔不出,早晚也得饿死。”

蚌和鹬鸟在河滩上相持不下,呆了很长时间,但谁也不愿意退步。时间一点点过去,他们累得筋疲力尽了。这时有个渔翁正好从此经过,见它们纠缠在—起不能动弹,就哈哈大笑起来,毫不费力地把它们捉住,带回家中享用。

苏代讲完了故事,说道:“如果赵国非要攻打燕国,燕国虽然弱小,也会全力抵抗。这样一来,双方必然会相持很长时间。而秦国早对六国虎视眈眈,必定会抓住机会,坐收渔人之利。所以,大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如果等到面临大祸再后悔,那就晚了。”

赵惠王认为苏代的话非常对,也就打消了讨伐燕国的念头。

■欲盖弥彰

◎成语释义

企图掩盖真相,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弥:更加。彰:亦作“章”,明显。

◎成语出处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弥彰。”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权倾朝野,名气很大。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吊唁,见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绝世,不禁心动神驰。他不顾众人的一再反对,终于娶棠姜为妻。齐庄公性喜渔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与她暗中来往。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气,便假装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齐庄公色胆包天,借探视崔杼之机和棠姜相会,表现出一副乐不可支的丑态。崔杼见国君这样欺负他,忍无可忍,设计将他杀了,改立景公为国君,自己担任丞相之职。

齐国负责修写国史的人非常正直,要把这件事情公正地记录下来。崔杼听说后,就多次暗示史官,要他为自己避讳一二。可是,耿直的史官还是写出了实情。他写道:“崔杼杀了他的君主。”

在当时,弑君之罪可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谁弑了君,必会被后世之人所耻笑。崔杼见史官竟然跟他对着干,又羞又恼,心想你不给我留情面,我就不给你留活路。于是,凶狠的崔杼将那名史官杀死。

谁知道,继任的史官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还是秉笔直书,记录下崔杼的罪行。崔杼心想,既然能杀一个名官,为什么不杀第二个,不信后来者不怕死。他为了让别人屈从于自己,把这个史官也杀了。可是,下一任史官仍坚持原则,保留崔杼弑君的内容。

崔杼见史官们都如此正直,自己这样肆意杀人,也不会带来好处,只好就此作罢,放了史官们一马。

后来阅读历史的人看到这一节时,都气愤地说,崔杼想掩盖自己的丑事,却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能是欲盖弥彰。

■运筹帷幄

◎成语释义

在军帐中进行谋划,制定作战计划。形容高超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筹:出谋划策。帷幄:古代军队的帐幕。

◎成语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

◎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后,在洛阳南宫摆下宴席,与有功的文武大臣同饮同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刘邦问文武官员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大家不要拘束,把心里的话告诉我。为什么我能够取得天下,项羽会失去天下呢?要知道,项羽的力量远远比我强大呀!”

王陵第一个发表意见,他说:“项羽这个人高傲自大,而且喜欢侮辱人;陛下却待人宽厚,并且爱护臣子。陛下派人攻陷城池,就将土地分封给众人,这是与天下人共享利益。项羽这个人则不是这样,他忌妒有功之人,怀疑有才之人,打胜了仗不给大家封官,占领了土地全归自己享有,所以失去了天下。”

“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邦说笑呵呵地说道,“在军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定战争的胜负,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土地,安抚百姓,向前线输送军粮,保证运粮道路顺畅,我比不上萧何;统率军队,经常取得胜利,我不如韩信。

“他们三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重用他们,才打下了一片锦绣江山。可是项羽只有一个善出奇谋的范增,还不重用人家。所以,我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却被我消灭,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成语释义

战术非常灵活、高超。存乎:在于的意思。心:即思考。

◎成语出处

《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成语故事

岳飞是宋朝著名的将领,年轻时就胸怀大志。他成年后身体非常好,武艺和骑射技术高超。他对兵法达到熟读的程度,掌握了很多排兵布阵的知识,并且热爱祖国,对朝廷忠心耿耿。

公元1125年,金兵灭了辽国,乘胜进攻宋朝。金国军队兵分几路,其中一路准备强渡黄河,夺取宋朝的京城汴京。

由于金人的骑兵非常厉害,所以形势对宋朝非常不利。岳飞就带领三百名骑兵,火速赶往李固渡口对金兵进行阻击。

岳飞到了渡口,趁敌军还不了解宋朝守军的虚实之际,指挥骑兵冲杀过去,居然把金兵杀得大败。金兵吃了败仗,只得狼狈而逃。这样一来,金人夺取汴京的计划便没有成功实现。

后来,由于君主昏聩,不重用坚决抗敌的将领,所以金人终于灭了北宋。南宋王朝建立后,岳飞几次打败金兵,保护了朝廷的安全。副元帅宗泽非常欣赏他。

有一次,宗泽对他说:“你作战勇敢,又善出奇谋,就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可是你只擅长野战,对于其他战法则不熟悉。这决非长久之计。我有一部古阵图,你拿去学习,好好借鉴一下。如果能学会,你的本事就更厉害了。”

岳飞接过古阵图,却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元帅这样厚爱小将,小将感激不尽。可是,小将却认为,将阵势排好再战,这是兵法上规定的。至于运用得灵活、巧妙,那全在于个人的考虑。对一个将领来说,最重要的是善于了解敌人的情况,临阵应变,才能使敌人落入自己的圈套之中。”

■招摇过市

◎成语释义

故意在人们面前虚张声势,夸耀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招摇:张扬、炫耀自己。市:闹市、人群聚集地。

◎成语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灵公昏庸透顶,他的夫人南子趁机干涉朝政,为所欲为。南子不但喜欢玩弄权力,而且是一个轻浮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