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7354600000056

第56章 传奇故事篇(9)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子路,他性子率直,总爱惹是生非。有一次,他找到圣人孔子,问道:“我如同一根笔直的竹竿,天生就是做好箭的材料,那么我还读什么书呢?”孔子觉得他的思想很不对头,就开导他说:“你读了书就有了知识了,这就好比在箭尾装上了羽毛,在箭头安上了锋利的金属头。这样一来,你这支箭的威力不就更厉害了吗?”

子路这个人很服善,他觉得孔子说得有理,不但承认错误,还拜孔子为师,向他请教学问。

一天,子路在孔子家里呆着无聊,就弹起琴来。他这个人崇尚勇敢,性情非常刚烈,弹出的琴声也像打仗一样,充溢着一种杀气。这琴声恰好被孔子听到了。孔子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对这种激烈的琴声当然听不惯,于是出言讥刺道:“他这个人,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琴呢?”

孔子的其他学生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就觉得子路这个人没什么学问,就不再把子路当回事了。孔子知道这种情况,很为子路不平,就对众弟子解释道:“子路弹琴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还没有进入内室。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只是还没什么高深的境界而已。”

众弟子听到孔子的话,才知道子路在音乐方面已有相当高的成就,连老师都对他进行了肯定。于是,他们不禁肃然起敬,见了子路再也不敢露出轻薄的态度。

■盛气凌人

◎成语释义

骄横傲慢,气势逼人。盛气:嚣张的气焰。凌:欺侮、侵犯。

◎成语出处

《战国策·赵策》:“左师触龙愿见,太后盛气而胥之……”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派出军队攻打赵国,这时赵太后执掌赵国的军政大权。赵太后见势不妙,就向齐国请求救援,但齐国提出,要想让他们出兵,除非让赵太后的小儿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赵太后心疼长安君,不愿意答应齐国的要求。大臣们觉得,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赵国就有覆亡的危险,于是纷纷劝谏。赵太后执意不肯。

老臣触龙知道这种情况,也来见赵太后。赵太后何等聪明,知道触龙肯定是来劝自己的,因此心中非常厌恶,露出恼怒的神色,骄傲蛮横,气势逼人。没想到,触龙并没有提长安君的事,只是和她说起了家常话。太后找不到发泄点,又想到触龙毕竟是个老臣,语气便慢慢和缓起来。

触龙见到气氛不那么紧张了,便向太后提出要求,要把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在王宫卫队。而且表示,因为自己对小儿子非常疼爱,所以请太后照顾一下。赵太后一听,以为触龙此来只是为了拉关系,就对他不再设防了。太后还笑嘻嘻地问,你是不是也喜欢最小的儿子,并说自己向来都是如此。

触龙却严肃地说道,太后一定是喜欢女儿比喜欢小儿子更多一点儿,并对她仔细给他分析:“你喜欢你的女儿,所以把她嫁到燕国做皇后,还整日向上天虔诚祈祷,希望她生个儿子成为燕国的太子。这样看来,你是在为女儿长远利益考虑。可是你又是怎么对待长安君的呢?尽管你给了他大量的钱财,却不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以后他在众人心中必定一点威望也没有,一点地位也没有!这样看来,你处处考虑燕后的前途,却处处不考虑长安君的前途,所以说你更喜欢女儿一些。”

赵太后听了这番理直辞正的话,觉得应该让长安君吃点苦,接受一些锻炼了。于是,她接受众人的意见,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果不食言,真的发来了大队人马相助赵国。众百姓都知道齐兵来援是长安君做人质换来的,心中对长安君非常感激。

■双管齐下

◎成语释义

两只手握两支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同时进行两件事。管:笔。

◎成语出处

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卷五》:“尝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有一位名叫张璪的画家,特点善于画山水松石,人们都很喜欢他的画。他作画时,总是要屏息静坐一会儿,等到灵感出现,他就便快速地挥笔,很快就画成了。另一位画家毕宏听说他的画很传神,就请求张璪当场作画,让他长长见识。

经过毕宏的一再要求,张璪终于答应了。他作画时不怕人多,愿意当众挥毫。只见他双手各握住一支笔,左右开弓,同时落墨,一支笔画新枝,另外—支笔则画起枯干来。他画的新枝如含春露,含苞待放,他画的枯干似凝秋霜,遒劲沧桑。新枝、枯干绝无雷同之弊,各有各的妙处。在场众人见到如此绝技,没有不拍手称绝的。

更令人叹服的是,张璪所用的作画工具,竟然是两支秃笔。

其实,灵感勃发时他还能够用手指代笔,蘸墨在纸上纵横摩按,却能画出松树的苍劲、山石的凝重、泉水的流动。他的画栩栩如生,耐人玩味。

且说张璪画完,将笔放下。毕宏佩服得不得了,上前请教张璪的老师是谁,张璪谦虚地答道:“我是以大自然为老师,通过对自然万物的长期观察,使万事万物都生长在自己心中,画起画来才能得心应手!”

毕宏听后,长叹一声,说道:“张先生画松,没有人能够相比。有您在,我从此可以搁笔,不向丹青中讨生活了!”

■水落石出

◎成语释义

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了。后用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

◎成语出处

宋代苏轼的《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出了一位名叫苏轼的文豪。他为人豪放,学问很深,聊起天来颇有文采。一天,他和朋友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心里很高兴,就写下了一篇文章,名为《后赤壁赋》。

当时正是十月,夜晚的月光特别皎洁,苏轼和朋友们高高兴兴地在城外散步。由于与清风明月做伴,他们有了做诗的心思。于是,他们各自吟起诗来,顷刻之间就得了不少佳句,心情格外地愉悦。

这时,苏轼突然想到自己本是个爱酒之人。在这种美好的时刻,如果用酒来助兴,岂不更有情趣?想到这里,苏轼飞快地跑回家中,问妻子家里还有酒吗。妻子知道他喜欢狂饮,不由咯咯娇笑,取出一罐珍藏多年的美酒。妻子还说,这是早为他准备好了的,现在是吉日良辰,正好饮用。

苏轼非常兴奋,抱着酒就飞奔到城外,继续和朋友们吟风弄月。

这时候,只听得江水发出潺潺之声,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显得异常清脆。岸边的千尺陡壁,显得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山屹立在江岸。此时的月亮,已悬在山峰之间。由于与山峰相伴,在人的视觉里,月亮显得小多了。江水落下,江水之下的石头,就显露了出来。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成语释义

姜太公用直钩不穿鱼饵钓鱼,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钩。常用来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圈套或者去做某事。

◎成语出处

《武王伐纣平话》:“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可是他手下的诸侯周文王却以仁义治理万民,老百姓非常喜欢文王,痛恨纣王。姜太公听说周文王是个明君,就跑到周国,在渭水边的一个地方隐居下来。其实,姜太公并不想真的过隐居生活,而是等待机会,希望周文王能够发现他,请他处理国家政务。

在暂时隐居的时间里,姜太公经常到磻溪旁钓鱼,来打发时间。可是,同别的钓鱼者不同的是,他钓鱼时用直钩,上面没有一点鱼饵,鱼钩也不沉入水中,而是悬在离水面三尺高的地方。他在钓鱼的同时,嘴里还念念有词:“不愿意活的鱼儿,如果你们心甘情愿的话,就自动上钩吧!”

姜太公这种种特的钓鱼方法,很快就传到周文王的耳朵里。周文王觉得这位姜太公很有可能是位奇才,于是就带上丰厚的礼物去见姜太公。两人见面之后,姜太公高谈阔论,充分地显示了自己的才华。

周文王大喜,请姜太公辅佐自己处理国政。姜太公觉得周文王名不虚传,真是一位礼贤下士的明君,就答应为他效力。这一年,姜太公已经八十岁了。

后来姜太公辅佐文王,把周国治理得国富民强。文王死后,他又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国运最为长久,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叹为观止

◎成语释义

赞叹所见到的事物十分完美,已经好到极点。观止:看到这个就已经足够了。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寿梦得了一场重病。他预感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就召集诸樊、余祭、余味、季札四个儿子到病床前,嘱咐身后的事情。

寿梦知道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季札是个特别贤明之人,于是提出让他继承王位,治理吴国。可是,季札认为自己年纪小,理应退居臣位,让大哥来当国王。可是寿梦还是觉得不让季札当王不行,就传下一道遗诏,要求四个儿子依次继承王位,最终仍由季札为君。

寿梦死后,诸樊做了国君,十三年后他离开尘世,由余祭即位。余祭被人暗杀后,余味又做了国君。他也感到季札是难得的大贤,就拜他为相国,执掌朝政。季札担任相国后,主张停止战争、安抚百姓,与齐、晋等中原国家和好。余味觉得他的主张很好,就命他出使齐、晋等国,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前544年,季札到鲁国来出使,说吴国愿意和鲁国世代交好,互相支援。鲁国的国君非常高兴,觉得自己从此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外援。他知道季札身居相位,在吴国是一个左右政局的人物,就设宴专门招待季札,并用舞乐来助酒兴。

季札虽然来自南方,却对中原的舞乐非常在行,颇有研究。于是他兴奋地观赏着。当他观看到《韶箾》舞时,觉得这个曲目演奏得最为美妙。于是,在舞蹈完毕之后,季札赞赏道:“这首舞乐太精妙了,简直到了完美的程度,我们就看到这里为止吧!如果还有其他的节目,我也不愿意再看了。”

而这个乐曲正是最后一支曲子。鲁国国君对季札的音乐修养和判断力感到非常吃惊,对他得体的谈吐也十分钦佩。

■天罗地网

◎成语释义

天空地面布满的网。比喻十分严密的包围,让人不能逃脱。罗:捕鸟的网。

◎成语出处

元朝李寿卿的《伍员吹箫》:“若不是芈建来说就里,白破了这厮谎,险些儿被赚入天罗地网。”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平王宠信奸臣费无极。这个费无极,没有什么别的本事,就会逢迎拍马。一次,他奉命到秦国为太子建迎娶新娘。那新娘长得非常美丽,费无极一眼就看中了。他回到楚国,就向楚平王夸耀新娘的美色,说这样的美人不应该成为太子妃,应该由国王留下来享用。平王本是个好色之徒,就听从了他的建议,将新娘占为己有。

太子建的老师伍奢为人正直,对费无极这个勾当非常不满。费无极害怕伍奢师生会合起来对付他,就先下手为强,怂恿平王囚禁了伍奢。费无极见诡计得逞,还想害死太子建。

太子建见势不妙,连夜逃出京城,跑到樊城去找伍奢的儿子伍子胥,把费无极谗害他父亲的事情告诉了他。费无极不知道太子建已去樊城,还派费得雄去樊城骗伍子胥进京,想把他也抓起来。

费得雄到了樊城,对伍子胥花言巧语,说他父亲身体很好,国王因他立下盖世奇功,要他回京,好加官晋爵。伍员听后非常愤怒,说道:“如果不是太子向我说明实情,证明你说的是一派胡言,我就中了你们的天罗地网,想逃也逃不掉。”

伍子胥越想越生气,就把费得雄痛打了一顿,然后弃官逃走,去吴国借兵报仇。吴王阖闾非常赏识伍子胥,封他为大夫,让他执掌兵权。

■天真烂漫

◎成语释义

人心地善良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少年儿童心地单纯率真。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成语出处

元朝夏文彦的《图绘宝鉴·五·郑思肖》:“工画墨兰,尝自画一卷,长丈余,高可五寸许。天真烂漫,超出物表。”

◎成语故事

南宋末期,出了一位很有名气的画家,名叫郑思肖。他曾参加过南宋博学参词科的考试,有心报效国家。后来蒙古人派兵侵略南宋,他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主张对蒙古人的进攻进行坚决抵抗,但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只是一心求和。

南宋被灭之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思肖”。宋朝的皇帝姓赵,而“肖”是“赵”字的偏旁,思肖就是思赵之意,他通过名字的改动,来表明对南宋王朝的怀念之情。

后来,他一直住在苏州的—所寺庙里,过着思念故国的隐居生活。他在自己的屋里悬挂了一块大匾,匾上题有“本穴世界”四个大字,“本穴”指的就是大宋。他用这四个字,来表明自己仍生活在“大宋”的国土之内。

郑思肖最拿手的技艺就是画兰花,可他所画的兰花不带一丝泥土,来表达国土沦亡带来的痛苦。有一次他画了—株墨兰,高五寸、长一丈。画上的墨兰当然不带丝毫泥土。他在画上题了八个字,那就是“纯是君子,绝无小人”。

别人看到这幅画,个个都称赞起来,说它不但技艺高妙,而且纯真自然,一点也不做作,显得生机盎然。

■天之骄子

◎成语释义

本意是上天的宠儿。后来泛指有才能、有贡献或非常勇取的人。骄子:受宠信的儿子。

◎成语出处

《汉书·匈奴传》:“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成语故事

匈奴是我国北部的一支游牧民族。匈奴人非常勇敢,热衷于战争,曾经征服了中国西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很多少数民族。后来,他又把战争的矛头,对准了汉朝。

汉高祖刘邦自恃兵精粮足,曾率领三十万大军与匈奴展开决战。不料,汉军连吃败仗,汉高祖被匈奴兵围困在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多亏用了陈平的奇计,才逃回长安。此后,汉朝的几代皇帝提起匈奴来,都从心里害怕。

汉武帝登基之后,决心扫平北部边疆的边患。他先后派韩安国、卫青等大将带领军队,向匈奴发动进攻,几次都大胜而归。汉武帝看到匈奴也会打败仗,胆子就壮起来,觉得匈奴没什么好怕的。

公元前90年,汉武帝又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御史大夫商丘成、重合侯莽通统率人马,讨伐匈奴单于。这一次,轮到汉朝军队惨败了。匈奴单于派使者给武帝传递书信,信上颇为自豪地说:“南方有大汉,北方有强胡。胡人不是寻常之辈,是上天的宠儿啊!”

经过这次硬仗,汉武帝觉得匈奴实在强大,—时间难以消灭,就想和匈奴暂时讲和,好让自己的军队好好休息一下。从此以后,西汉和匈奴时战时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下笔成章

◎成语释义

一动笔,文章就写成了。形容人的思维敏捷,写文章快。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回:‘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的第四子名叫曹植。这个曹植,从小就很聪明,十几岁时就读了很多名著,文章也写相当好,人们非常佩服他。

曹操见曹植有这样大的本事,心里总是怀疑他未必这样有才。—天,曹操把曹植叫到身边,将他的文章认真地看了一遍,觉得文章写得挺好,但怀疑他写的文章是抄袭他人之作。于是曹操走到曹植面前,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很有水平,但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你自己写的呀?”

曹植看到父亲不相信自己,就跪在了父亲面前,说道:“这篇文章真是我写的,我确实能够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您如果有所怀疑,可以当面考考我。”曹操看着曹植一副天真无瑕的样子,不由得笑了起来,说道:“你起来吧,我相信你真的会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