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细说万事之谜
7354900000058

第58章 不可思议的人体(5)

人在出生时只有一些本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增加,记忆力、观察力、思考力等基本能力和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等专门能力才会从无到有,不断提高。要想获得较高的能力特别是专门能力,必须进行长期不懈的学习和实践才行。

可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聪明的子女往往也聪明,父母有才能的子女往往也比较有才能。人类具有思维能力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是可以遗传的,那么,人的具体的聪明才智会遗传吗?或者说人会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特殊能力吗?

英国著名科学家高尔顿曾做过有关能力遗传的研究,他以各方面的杰出成就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比较了杰出者的亲属成为杰出者和普通人的亲属成为杰出者的数据,结果发现:

在977个名人的亲属中,名人的分布为:父亲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为332人,比例相当高。而在普通人组中,只有1个亲属是名人。他还发现,随着血缘关系的降低,名人亲属成为名人的概率则有规律地下降。

高尔顿还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艺术能力的遗传问题。在双亲都有艺术才能的30个家庭中,子女有艺术才能的占64%;在父母没有艺术才能的150个家庭中,子女有艺术才能的只占21%。高尔顿断定,在智能或能力的发展中,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超过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不难感觉到,对于音乐、绘画之类艺术方面的智力和才能,与众不同的天赋比后天的努力往往更重要。没有艺术天赋的人,虽然也可以弹琴、唱歌、画画,但很难成为艺术家。

而有艺术天赋者,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成功的希望就大得多。天赋主要来自遗传,这种来自于父母的特殊遗传“因素”对于某种能力的形成,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不管是什么样的智力或能力,智能特别是特殊能力和大脑结构与功能肯定有着直接的联系。

那么,一个人的能力特别是特殊能力为什么能够遗传,又是通过怎样的具体途径或基因遗传给后代的呢?我们还无法得知。

■ 人体的适应性变化

一场战争往往会夺去众多男性的生命,然而,科学家却惊奇地发现战争期间的男婴出生率明显地高于和平年代。这究竟是偶然的现象,还是这其中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系?许多科学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

曾有科学家认为战争破坏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引起人们生活水平下降,人体能量摄入不足,使机体体液呈现碱性,而碱性环境中容易生男孩。但这个解释因许多国家并不是战场,生活水平并没有下降而难以自圆其说。

对此,科学家们又从另外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前苏联科学家斯宾朗斯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一群小白鼠分为两组,让它们生活一段时间后,将其中一组中的一只雄鼠带走,而将另一组中的一只雄鼠当着其他雌鼠的面活活弄死。结果,后一组的雌鼠受胎率明显地高于前一组。

斯宾朗斯基根据这一现象推论,人类在遇难时似乎会发出“被害”的信号,告诫幸存者提高繁殖率来弥补“损失”,刺激繁殖率的提高。可男性为什么比女性多呢?人们始终也没有弄明白。

■ 多胞胎是怎么回事

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在报章杂志上看到有四胞胎、五胞胎的报道,甚至还有更多的多胞胎。

在我国,四胞胎以上的家庭,政府会给予经济支援。那么,多胞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妇女每月只排出一个成熟的卵子,绝大多数妇女每次怀孕也只生一个孩子。可有的妇女却能一次排出两个卵子或更多的卵子,要是它们刚巧与精子结合,就会发育成两个或更多的胎儿。

有时,一个受精卵居然也能“变”成两个或更多的胎儿,或者是两个精子钻进了一个卵子而又分别发育了起来。这些情况,都能形成一胎多子。

其中来源于一个卵子的同卵多胎,他们的血型、性别、面貌都很相像;若由不同的精卵形成的多胞胎,各人的血型、性别、面貌就会有差别了。

■ 学龄前对智力有关键性影响吗

学龄前期,是指年龄为1~6岁的这段儿童期,这一时期虽然接受系统的教育还为时过早,但对于人的智力或心理的发展却很关键。

心理学家经研究认为,1~6岁是语言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思维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期。大量证据表明,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4岁左右不经有意训练就能迅速获得理解和使用母语的能力,4~6岁则是学习书面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

语言能力是其他方面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思维能力更是智力的核心部分。

学龄前期之所以被视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不仅仅在于它是学习最敏感、最容易的时期,而且在于它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一旦错过,轻则对以后的学习或智力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重则可能造成终生智力低下。

著名的印度狼孩卡玛拉被人发现时大约7岁,由于错过了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她在孤儿院里接受了长期的“再教育”,但始终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学习和生活,直到17岁离开人世时,智力才达到3岁半儿童的水平。

近来发现的斐济男子苏吉特·库玛,从小在鸡笼里生活了3年,后来又被当做怪人囚禁了20余年,至今仍然“鸡性”难改,进食、走路、发怒、睡觉还是“鸡模鸡样”,很难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中来。

那么,学龄前期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为什么这样关键呢?为什么过了这个关键期就无法弥补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虽然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要全面深入地揭示其中的奥秘,还有待心理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 人体能耐多高温度

进入夏季,连续的高温让人们烦闷异常,心脏病、高血压、急性肠胃炎的患者陡然增加,许多医院的接诊率居高不下。究竟多高的温度是最适宜的?人体对高温的忍耐极限是多少?

专家介绍,30℃是最舒服不过的,这样的温度人体会感到凉热适中。

如果在33℃这样的温度下连续工作两三个小时,作为人体“空调”的汗腺就会开始启动,并通过微微涔汗散发所蓄积的热量。到了35℃时,浅静脉就会出现扩张现象,皮肤微微出汗,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这时对于个别年老体弱的散热不良者来说,需要进行局部降温,以免出现不良症状。

身体开始报警的温度是36℃。这个时候,人体会通过蒸发汗水,散发热量进行“自我冷却”,此时身体已拉响报警。一般情况下,人体每天大约排出5升汗液,可带走15克钠,50毫克维生素C及其他矿物质,血容量也随之减少。因此人体需要及时补充含盐、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饮料,以防电解质出现紊乱现象。

38℃时,人体的多个脏器将参与降温活动。当气温升至这个温度时,人体通过汗腺排汗已难以保持正常体温,肺部会急促“喘气”呼出热量,心跳速度随之加快,输出比平时多60%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此时,各种降温措施、心脏药物保健及治疗等措施务必要到位。

39℃是个危险的数字。这时人体的汗腺濒临衰竭。尽管汗腺疲于奔命地工作,但可能会无能为力,很容易出现心脏病猝发的危险。

当气温达到40℃时,人体此时的大脑将会顾此失彼。这样的高温已经直逼生命中枢,以致出现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等现象。这时,必须要立即转至阴凉地方或借助较好的降温措施进行降温。

41℃已经到了严重危及生命的高温。此时,排汗、呼吸、血液循环等一切能参与降温的器官,在开足马力后已经处于强弩之末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来说,更要高度重视。

■ 人体幽香从何而来

在我国历史上,曾有一些女性因体中有幽香而受到帝王之宠,如西施、杨玉环、香妃等。

香妃是清朝乾隆皇帝攻略西域时,作为战利品带回北京的。香妃是新疆喀什人,因体有异香,一下子就迷住了乾隆皇帝,被封为容妃,恩宠不衰,在皇宫中度过了28个春秋。有人认为,香妃身上的香气,可能是她生于西域,吃牛羊肉较多,皮下脂肪分泌出的一种特异气味。

元代道家气功大师邱长春“羽化”(去世)后,他的遗体“异香终日不散”。佛家修炼气功有素者也不例外,东南亚地区许多高僧“坐化”后,也会发出异香,在当地高温气候条件下尸体数日不腐。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气功表演中,人们可以闻到气功师身上散发的阵阵清香,有的香味似檀香,有的香味似茉莉花。这种香气被称为“丹香”,它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探索。

有些动物能发放出某种特殊的香味,借以吸引异性,或与同类进行联系。其中最典型的是麝,雄麝腹部有一腺体能分泌出麝香,储存于一个囊中,其他如灵猫也有类似的功能。

国外科学家在研究人的嗅觉和行为,以及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化学联系的证据时发现,在男性汗液和尿的挥发成分中,具有异香味。有证据进一步表明,这些物质有麝香成分。我们之所以察觉不到,是因为这种麝香味实在太微弱了。

但人体幽香的奥秘,这一点点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研究。

■ 人体衰老之谜

科学家们对衰老原因的解释,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细胞磨损说,二是遗传决定说,三是氧基损害说。这几种理论中又各有许多观点。

“磨损”理论认为,人体如同机器一样,在长期运转后会被“磨损”。有位科学家指出:人体每个细胞每小时都将至少遭到4000次的损伤。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有“维修部队”——一种酶。不过它们的“修补”能力在胎儿期最高,出生后便日趋减弱了,年龄愈大,这种能力愈差。因为残酷的外界环境伤害了细胞,逐渐影响了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人就衰老和死亡。

“遗传”理论认为,衰老和死亡都由“遗传密码”所控制,到某一时刻,你就得老,你就得死。典型的说法是:“人的寿命可能在受精卵开始成长时就已决定。”机体的生活节奏愈快,死亡就来得愈早。

“氧基”理论认为,人体用氧来维持生命的运转,可氧在反应时也会产生不良的物质,这些不良物质的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衰老和生病。我国一些医学专家赞成此说。他们通过检测发现,氧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离子自由基”,是导致衰老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外有人悲观地认为:“只要人靠吸氧而生存,想大幅度地长寿是困难的。”

尽管有种种理论,但都并非无懈可击,都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舍利子形成之谜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其遗体经火化,获得舍利子无数。这些舍利子又被分成3份,一份升天,一份入龙宫,一份留存人间。虽然这个传说有些神话色彩,但历代高僧的遗体火化后出现舍利子的事情却是真实的。

那么,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种说法认为,舍利子是长期修炼气功的结果。在气功状态下,人在调神、调息、调身过程中,天人合一,精气神相依转化,全身的精神和物质力量逐渐凝结聚集而出现舍利。但修炼气功的人不仅是佛家,道家及其他一些功力极深的气功修炼者,却未见有火化后出现舍利子的报告。

另有人认为,舍利子其实就是人体体内的一种结石。僧人起居以坐姿为主要姿势,所进食物又多为植物纤维,不易消化,久而久之,钙化成为结石。结石不会被烧成灰烬,反而会成为光莹润泽、五颜六色的珠子。

但这种说法遭到一些人士的反驳,因为人体有结石必然会剧烈疼痛,一般人是无法忍受的,必然要寻医问药,努力治疗,而化出舍利的僧人,并没有表现出结石症状。

佛教人士对舍利子则另有解释,他们认为,要修炼戒、定、慧三学的人才有舍利子。

从上述诸家观点,我们还看不出对人死后火化出舍利子现象的正确解释。舍利子究竟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还是另有原因,看来还需作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