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细说万事之谜
7354900000009

第9章 找寻失落的文明(4)

据考察,玛雅人的120座城镇之间无一相连的大道,他们怎样交往?怎样运来巨大的岩石建造城市、寺庙?在蒂卡尔,他们建了13座大水库,总容量达164 000立方米,为什么他们宁可修建水库,也不愿靠近水域定居呢?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踏上尤卡坦半岛,玛雅人曾把他们当作“神”的使者欢迎,然而厄运也从此降临到了他们头上。

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玛雅人似乎有着天才的预见,在侵略者的屠刀还没有来得及挥向他们的脖子时,他们就突然间销声匿迹了。公元830年,科班城浩大的工程突然宣告停工;公元835年,帕伦克的金字塔神庙也停止了施工;公元889年,蒂卡尔正在建设的寺庙群工程中断了;公元909年,玛雅人最后一个城堡,也停下了已修建过半的石柱。

这不只使当时的殖民者吃惊,也使今天的考古工作者百思不得其解,成为一个永恒的疑团。

■ 奥尔梅克文明之谜

3000年前,就在地球上的大多数角落仍然处于文明的黑暗中时,美洲的墨西哥湾海岸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文明——奥尔梅克。它曾在高原上大兴土木,建造城市;它曾在这些古远的城市中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他们曾经很强盛,但到公元前900年,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突然消失了。

奥尔梅克遗迹中最卓著的当属奥尔梅克特有的雕像,这些雕像以巨大的石头头部雕像工艺见长,大都雕刻着厚厚的嘴唇和凝视的眼睛。科学家认为,这些雕像很可能是当时帝王的纪念碑。

尤其令观者震撼的是,这些雕像所用的石头均来自很远的地方,而在当时没有先进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奥尔梅克人却把沉重的玄武岩石块从40里外的火山区拖到圣洛伦索,其中的力量与智慧实在不容小视。

关于奥尔梅克文明的消失,在他们的遗迹中也没有任何遭到外敌入侵的痕迹。所以科学家猜测也许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河流由于淤泥堵塞而改道,导致他们不得不放弃这里,远走他乡。据说今天的墨西哥圣洛伦索就建立在它的遗址之上。

■ 阿兹特克文明之谜

在墨西哥广阔的土地上,曾孕育出许多成就斐然的文明,发源于墨西哥西北的阿兹特克文明,在艺术及建筑上有着当时任何一个欧洲大城市都无法企及的规模。

阿兹特克人又名墨西卡人、特诺奇人,属纳瓦语系。约12世纪末从北部迁入墨西哥中央峡谷,灭托尔特克文化,于1325年在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开始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阿兹特克人定居特斯科科湖畔之后,继续向外扩张,此后百余年里,以武力先后征服了阿托米等部族。

特诺奇蒂特兰城位于今天墨西哥城的中心老城区,它被后来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们描绘为由金字塔、庙宇、运河和花园构成的人间奇境。

阿兹特克人在艺术、建筑上卓有成就,尤以石雕和羽毛拼镶画见长。特诺奇蒂特兰城建在特斯科科湖的湖心小岛上,进出需要乘独木舟或越过堤坝。阿兹特克人围湖造田,修筑起长约16千米的堤坝防洪,并从湖中引水灌溉。岛上共建有大小房屋6000多幢,很多房屋用白石砌成,房屋之间多靠水道连通。

全城有3条10多米宽的长堤与湖岸相连,长堤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条横渠,上面修有吊桥。湖上的独木舟熙来攘往,运送着往来的客人和货物。岛周围的湖面上放置着许多排筏,筏上填着厚厚的土层,栽种各种奇花异草,宛如一个个浮动的花园,呈现出一幅水映青碧、花照绿水的壮美情景。

城市中心广场是全国宗教活动的中心。广场用围墙环绕,中间是供奉战神——辉齐罗波奇特里的高达35米的金字塔神庙,周围是众多的神庙、大型公共建筑和豪华的贵族宫殿。全城有40多座大小神庙。

阿兹特克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托尔特克文化和玛雅文明的许多成就,自己也有独创。其文字仍属图画文字,但已含有象形文字成分。天文历法方面,他们使用太阳历与圣年历,已知一年为 365天,每逢闰年补加一天。医学方面,知道利用各种草药治病,并已使用土法麻醉。阿兹特克人的陶器和绘画均极精致,建筑和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5世纪中叶,阿兹特克文化已进入繁荣时期,其疆域空前广阔,控制的商路可以一直通至墨西哥湾。这时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是北美洲印第安文明鼎盛期的典型,以高度发达的城市生活和大规模的商业活动为特色,已有20万~30万人口,超过当时的伦敦。

然而,1521年西班牙人攻陷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大肆毁坏了许多阿兹特克帝国的建筑。如今,这些阿兹特克文明的遗迹虽渐渐湮没于岁月的尘埃中,却依然散发出令人难以抵挡的独特魅力……

■ 神奇的古都——底比斯

底比斯横跨尼罗河两岸,地处今天埃及首都开罗南面700多千米的地方。底比斯的右岸,也叫东岸,曾经是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底比斯的左岸,也叫西岸,是法老们死后的安息之地。

底比斯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古城,它的兴衰是整个古埃及兴衰的一个缩影。底比斯在公元前14世纪中叶的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曾经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都城。希腊大诗人荷马称其为“百门之都”。

公元前2134年左右,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孟苏好代布兴建底比斯,并将其作为都城。法老孟苏好代布定都底比斯后,又将阿蒙神奉为“诸神之王”,成了全埃及地位最高的神,从此开始在底比斯为阿蒙神大兴土木。由此奠定了底比斯在古埃及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虽然第十二王朝的开创者门内姆哈特一世曾把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孟斐斯附近的李斯特,但在底比斯仍然为阿蒙神继续兴建纪念性建造物。

从公元前1790年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底比斯遭到了外族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喜克索斯人征服了大半个埃及,最后定都阿瓦利斯,建立了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底比斯由此经历了第一次衰落。

埃及人在阿赫摩斯一世的率领下,又在底比斯建立了第十七王朝,并在公元前1580年左右攻占了阿瓦利斯城,把喜克索斯人赶出了埃及,开创了古埃及新王国时代。新王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掠取了大量财富和战俘,并把底比斯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显赫宏伟的都城。他们在东底比斯为阿蒙神和他们自己建起了一座座壮观的神庙和宫殿。

在西底比斯一个不显眼却又盛产建筑材料石灰岩的山谷里,法老和权贵们为自己修造了一座座陵墓,这个山谷被后人称为“国王之谷”。著名的图坦卡蒙墓就位于“国王之谷”内,在图坦卡蒙的三间墓室里发现了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如果把这些财宝折合成现在的货币至少也有数百亿美元!

第二十一王朝以后,随着底比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不断加剧,加上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带的“海上民族”的不断入侵,新王国日益衰落,底比斯也开始了自己的厄运。公元前663年左右,入侵埃及的亚述军队再次火烧、洗劫了底比斯。公元前27年,一场地震又使底比斯城里仅存的一些纪念性建筑物瞬息之间倾塌无遗。

到公元19世纪,只留下一堆废墟的底比斯,成了古墓盗劫者的乐园。在现今埃及的卢克索和卡纳克一带,人们还能见到底比斯遗址的一些断壁残垣。

■ 崇山峻岭中的马丘比丘

1911年7月,美国探险家海伦·宾加姆在秘鲁乌鲁班巴河岸海拔2430米的悬崖上,发现了一座荒废已久、不为人知的古城——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建筑在三面临水、一面连山的花岗岩平台上,除了一座悬空吊桥外,无路可通。印加人就在这块陡峭得几乎无法攀登的地方,建起了一道石块围墙,宛如一道屏障。

从入口处往里看去,马丘比丘的宏伟景色迭次展开,就像一组系列照片一样。在马丘比丘和汇纳比丘两座山峰之下,一簇簇石质建筑和绿草如茵的院子依次排列。城市的农业区里密布着层层石头垒成的花园平台,其间有蜿蜒陡峭的小道穿过,通向传统的门楼。购物区里的道路则没有那么陡峭,分布着许多神庙和茅草覆顶的屋子。

所有的建筑物都用巨大的石块垒成,其中最大的一块多边形巨石大约长3.6米,宽1.5米,厚1.5米,其重量绝不少于200吨!石块与石块全都以各种不同的角度拼合在一起,没有使用任何黏合剂,但仍然拼接得错落有致。

建筑用的所有石料都不是取自自身山头。当时的印加人没有文字,没有车辆,不会使用铁器,不会使用牛马之类的畜力,仅凭着肩扛手拽,怎么可能把这成千上万的巨大的石块,特别是那块重约200吨的巨石搬过索桥,运到这险峻的高山上的呢?

同样,这座古城高居在悬崖之上,到底是作什么用的,也是一个悬而未绝的谜。

有人认为,它是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后,印加人最后的避难所,随着印加人的逐渐去世和转移,该城最终也遭到废弃。还有人认为,马丘比丘是一个宗教中心,是印加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这里山高地僻,可以更好的与神亲近。

但是,不管哪一种说法,到目前为止,都只是猜测,没有确切的答案。

■ 被诅咒的南马特尔遗迹

在南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波纳佩岛的东南侧,有一个叫“泰蒙”的小岛,人们也把它叫做“墓岛”。

在这个岛延伸出去的珊瑚礁浅滩上,矗立着89座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纵横交错垒起的建筑物,高达4米,远远望去怪石嶙峋,如果走近看,它们又好像是一座座神庙。有人称这些建筑是远古时代人们的坟墓,因此,墓岛之名由此而来。

这些像神庙又像坟墓的建筑就是南马特尔遗迹,按波纳佩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集中着众多的家”,另一个是“环绕群岛的宇宙”。

据考证,南马特尔遗迹是在公元1200年左右建造的,人们建造那些建筑物用的石头都是从波纳佩岛运过来的。据调查,整个建筑用了大约100万根玄武岩石柱,在波纳佩岛加工成石柱后用筏子运到这里。

专家们估计,如果每天有1000名壮劳力从事开凿,那么光是采石就需要655年,加之,还要用人力加工成五角形或六角形棱柱需要二三百年,最终要完成这项建筑的话,需要1550年的时间。

现在,波纳佩岛上有人口2.5万人,而南马特尔遗迹建造的古代,人口还不到现在的1/10。据此,1000名劳动力差不多是动员了当时全岛所有的劳动力。因此,专家们设想这项工程是很难凭借人力完成的。

有学者指出,在太平洋中,曾经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太平洲文明。整个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和复活节岛都处在太平洲中。这样要建成南马特尔遗迹、复活节岛巨石人像群的人力、物力、技术力量都是具备的。

后来,太平洲因大地震而沉陷海底,许多地方都成了孤岛,太平洲人由于人力分散、剧减,而不得不停下他们的巨大建设工程,所以复活节岛还躺着300多个规模更大的未完工的巨石像,波纳佩岛采石场留下了很多刚开采准备使用的石块。

南马特尔遗迹的那些古代坟墓,从来没有一点文字记载。据当地人说,这些古代坟墓的来历,完全是靠口授,从酋长的世系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只有酋长自己和可以继承酋长的人才知道。而且,他们绝不能向外人,哪怕是自己的亲属泄露出去,不然的话,就会遭到诅咒,死神就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 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部的吉萨,散布着大大小小约80座金字塔。它们是古代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字,因此得名为“金字塔”。

金字塔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项伟大奇迹,更是永恒的谜团,数千年以来,它矗立在古老的尼罗河畔,迎曙光,浴暮霭,闪着神奇的智慧之光。

在埃及,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一座,约建于公元前2700年,塔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的摩天大楼,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230.6米,占地约5.29万平方米。

整个胡夫金字塔共用了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最轻的石块约1.5吨,最重的约160吨,平均重量为2.5吨,总重量约684.8万吨。这些石料足以用978 286辆载重7吨的大卡车来装载。

有关专家估计,在修建大金字塔时,埃及居民至少应有5000万。然而,据历史资料统计,在那个时期,世界总人口才有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矛盾。

何况,已经发现的金字塔有80座之多,按每30年完成一座来算,总计也需2400年。古代埃及,承受得了这样浩繁、长久的消耗吗?

据考证,用于建造金字塔外层的11.5万块上等白石灰石,取自尼罗河东岸的穆卡塔姆采石场,内部墓石的花岗岩,则采自500千米外的阿斯旺。

更令人不解的是,建造金字塔所需的如此之多的庞大的石块,古埃及人是怎么将其运输的。因为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难以把这每块重达1.5吨到160吨的巨石运送到工地。

那时的埃及没有马,也没有车。车和马是公元前16世纪,也就是建筑胡夫大金字塔以后1000年,才从国外引进的。因此,当时运输石块是不可能用车载和马拉的。

有的人提出了橇板圆木滚运和水运的设想,但古埃及既没有木质足够坚硬的木材,又没有足够先进的滑轮、绞车和起重设备,因此在古埃及也是不可能采用这两种方法的。

更加令人称奇的是,整个金字塔不用一块木料,不用一根铁钉。石块和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接物,然而却拼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怎样把石块一层层垒上去,更是一个另人猜想的神秘课题。

■ 金字塔中令人惊奇的数据

有关金字塔的几组数字,历来使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绞尽脑汁,也没明白其所以然。

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塔高乘上十亿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用2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即3.14159,而该塔建造好差不多过了3000年后,人们才把圆周率算到了这个精度。

穿过胡夫金字塔的子午线正好把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塔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的周长米数正好与一年的天数相吻合(即365.24),其周长乘以2正好是赤道的时分度,坡面的高是纬度的6%,塔的自重乘以10的15次方正好是地球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