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官场是片海,深浅之中暗藏博弈
第三节别入他人的“禁区”
【曾国藩语录】
吾辈久居高位,一有不慎,名声即损。
【曾国藩剪影】
中国古代讲究的是以文治国,科举制度考的就是一个人的文采。大臣们给皇上的奏章,其实就是一篇文章,地方官更不用说了,百里传信,其内容也都是书信体的文章。所以,对于古代人来说,文章的好坏,文章里的言辞,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
曾国藩是写文章的高手,因为曾经学过程朱理学,所以他的文章风格总是很沉稳,很有层次感。对于曾国藩来说,光有文采是不够的,还要掌握皇上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喜好,如果有哪一些方面是皇上不喜欢的,就应该努力避开。只有这样,才能让皇上有耐性读完自己的文章,才能让自己的建议引起皇上的重视。所以,每一本奏折,曾国藩都要下很大的工夫。
当时,咸丰皇帝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拿起奏折,首先会看这个人的字写得如何,如果写得好,就会仔细读下去,如果写得不好,就会扔到一边,再也不去看它。熟悉了皇上的习惯以后,曾国藩每次写好奏折以后,都要找个字写得很好的人再抄一遍。如此小心的处理,坚持了很多年,但还是难免出现纰漏。
那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曾国藩要向朝廷报告前方的战事,写好奏折以后,赶紧找来写字好的人抄。可是,在誊写奏折的时候,曾国荃闯了进来,不小心把墨洒在了奏折上。曾国荃是一个粗枝大叶的人,他想,就那么几个墨点,应该不碍事的,也就没有让人重写,直接呈给了皇上。
皇上看到了墨点的奏折,龙颜大怒,大骂曾国藩不懂尊重人,还扬言要收回他的军权。幸好有人在旁边劝阻,说要以大局为重,皇上才忍了下来。
这件事情很快传进了曾国藩的耳朵,他对曾国荃说:“皇上对字迹不好的奏折是很避讳的,你怎么能这么不注意,专门捡皇上不喜欢的做?这次没有事真的是万幸了。我们久居高位,稍微有一点不慎,就可能给自己招来祸端,所以以后一定要小心了。”曾国荃听了他的话,也不敢再大意了。
因为犯了皇上的忌讳,曾国藩差点失去官位。同样,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懂得避免触及别人的忌讳,那么也可能给自己惹下祸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处,也有自己的喜好,如果我们不小心跨进了“雷池”,那么就可能遭到别人的忌恨,或者招来别人的报复。尽管我们是无心的,但是在别人看来,我们是在故意找他的麻烦。所以,做事情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不能口无遮拦,什么话都说。
【经典妙用】
不越“雷池”一步
解缙是明初著名才子,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欣赏他的才华,对他十分恩宠。解缙自负高才,敢言人所不敢言。他给朱元璋上了一封万言书,指出朱元璋御下严苛、滥诛大臣、以喜怒为赏罚等诸多毛病,又提出分封亲王的权力过大,恐后世会危及朝廷。
解缙所言都是朱元璋的大忌,群臣在奏章中哪怕有暗示、隐喻这些弊病的意思,都会被严刑处死,甚至灭族。解缙尽言无隐,言辞也犀利无比,朱元璋却体谅他的忠心,也不怪罪,对左右侍臣连声夸赞解缙“高才”。
明初宰相李善长因受胡惟庸谋反一案牵连,被朱元璋借“星变”之名赐死,举朝无人敢言其冤。解缙却想为李善长鸣不平,便和工部侍郎王国缙一道草疏呈上。
朱元璋看罢奏章后大怒,本想重惩王国缙,后来知道奏章出自解缙之手,只好置之不理,却也怕解缙再闹下去,令他无法收拾,便让解缙的父亲把他领回家,读书十年,然后再回朝做官。
后明成祖朱棣起兵,攻取南京。解缙率先到宫中朝拜朱棣,朱棣早闻解缙的才名,马上重用。让他和杨荣、杨士奇、胡广、黄淮、金幼政、胡俨等人组成内阁,充当自己的顾问,而以解缙为主,这就是明朝内阁制度的由来,解缙便是明朝内阁的第一任首辅。
解缙深得朱棣赏识,又犯了在朱元璋手下的老毛病,越发放言无忌,无事不敢为,最终给自己来招了杀身之祸。
在官场中,一定要留心领导的忌讳,只有躲开“雷区”,才能在官场中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不懂得躲开别人的忌讳,就只能到处树敌,将自己推向危险的境地。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任意妄为,跨越雷池,随意地表现自己,却没有顾及到别人。
其实,我们只要细心一点,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就会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或者我们可能没办法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一个陌生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少说话,多做事,尽量躲开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