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歌文本细读艺术论
7361100000014

第14章 新批评的细读术语论(3)

2.夸大陈述(overstatement)。与夸张(exaggeration)不同,夸张是在作者努力强调,且在同一性质上的引申,而夸大陈述则是假情假意地夸张,却暗指相反的性质。同样,克制陈述与“贬低(detraction)”

也是两回事。我们再举莎士比亚《裘利斯·恺撒》一剧中安东尼向市民演说,表面上赞同布鲁都斯之举,在演说中再三称他们为“可尊敬的人”,竭尽恭维之能事,但却不断把这恭维话的内容抽空,而话外之音却是在指控布鲁都斯等人为杀人凶手。果然,这种“夸大陈述”的煽动性竟然使罗马市民起而叛乱——市民听懂了安东尼假话下的真意。中国古诗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夸大陈述”式的反讽。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这里的春风即是寒冷凛冽的北风,梨花是冰雪的代名词,上下文气氛严峻,使这两句夸大其词的诗句因“不合时宜”的描写获得强烈反讽意味。一般人认为这两句诗歌把塞外秋寒写得诗情画意、春意盎然,其实,这是一种误读,这两句诗实际上写出了塞外的奇寒苦冷。最典型的是李白《将进酒》一诗,表面上叫人纵酒无度,宣扬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思想,但骨子里却叫人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和建功立业。

3.正话反说。这是反讽格局中最主要、最清楚的一种表现形式。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对王禹偁《村行》诗中的“数峰无语立斜阳”的精彩解说,指出了“正话反说”型反讽的机制。他说:

“按逻辑来说,‘反’先包含有‘正’,否定性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性命题。

诗人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并不违反事实,但同时也仿佛说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第三册中就有许多“正言若反”的例子,如“可憎夫婿”即“如意郎君”;如“脸儿上扑者可憎”即“满面儿扑堆着俏”等等。既然假作否定是反讽的一种方式,那么,假作疑问也应当是反讽的一种方式。疑问形式暗指否定的反讽,中国古代诗词中很多。如柳永《八声甘州》: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里在自问中包含着无尽的辛酸与苦恼,表面上多余的问号里有含义复杂的反讽:不原淹留,但不得不淹留。《红楼梦》中有两首《西江月·嘲宝玉》的词,表面把宝玉写的一无是处,但骨子里却极尽赞美之能事,是一种典型的正话反说式的反讽。

4.浪漫反讽。如果我们把反讽相反的两极拉长,我们就得到了所谓“浪漫反讽”(romantic.irony)。关于这种反讽,新批评派采取一种非常特殊的态度:虽然反讽是诗歌最优秀的品质,但浪漫反讽却要不得。

“浪漫反讽”这个术语原是欧文·白壁德对施莱格尔的反讽概念表示反感而提出的,但后来却被文学理论家用来指称一种特殊的反讽。温特斯给它下的定义是,慷慨陈词,然后用取笑颠覆之。用德国文论家让·保罗(Jean.Paul)的名言来定义就是,“激情的热水浴后用反讽的凉水冲洗”。

“浪漫反讽”在歌德、梯克(Ludwig.Tieck,1773-1853)、拜伦等人的作品中都大量存在,海涅是浪漫反讽最出色的大师。

我们以海涅《海中幻影》一诗为例:诗人描写他在船边看到海底有个美丽的城市,有个“被遗忘的姑娘”,却是他多年寻找的情人躲在海底,他决心“不再丢开这可爱的微笑”,但正在这时刻(诗的最后一节)船长却捉住他的脚把他拉回,问他“可是中了魔”。

“浪漫反讽”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是很多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恐怕是最有名的例子了。我国古代诗论对此多有评论,杜甫《腾王亭子》之二,仇兆鳖《杜诗详注》引黄生语曰:

“前六句凄凉已甚,若再以衰飒语结,意兴索然。七八,忽用丽句,翻身作结,力大思深,奇变不测。”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评姜夔《齐天乐》:

“全篇皆写怨情。独后半云:

‘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用笔亦别有神味,难以言传。”姜夔本人对此手法似乎十分自觉,《白石道人诗说》云:

“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这种浪漫反讽的典型。

艾略特把这种浪漫反讽称为自嘲式的反讽,在古代诗人中,陶渊明和杜甫最擅长运用这种自嘲式的反讽。

5.主题和结构性的反讽。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反讽概念所控制的范围越来与越大,当它超出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水平,就成了宏观的反讽,这时,矛盾的双层意义可以出现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等各个层次上。当反讽的范围扩大到最宏观的规模,我们可以看到主题和结构性的反讽:在一部作品中,有时能发现它表达的主题思想意义是相反相成的二层意义。布鲁克斯就曾分析过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指出《失乐园》的主题就是一种复杂的主题性反讽。在《失乐园》中,诗人似乎努力要给亚当和夏娃在乐园中安排一种最有意义的生活,但只有到了悲剧的结尾,当他(她)们一同被逐出乐园以后,将要面临更加艰难、困苦和不幸的时候,他们才真正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也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最有意义的幸福和爱情生活。所以天使长迈克尔在送(她)他们这一对出天庭的时候,告诉他(她)们可以在自己心中“获得一个天堂”,而且这将使他(她)们的生活比在天堂的生活“远更幸福”。由此,亚当和夏娃的堕落,即人的堕落变成了一种幸运的“堕落”。这种主题性的反讽,在便利地传达诗人融会了多重心理内含、极其复杂甚至矛盾的人生体验与感悟的同时,也会使文本更具有一种令人着迷的深度和巧智,这就是主题性反讽的魅力。

主题性反讽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之作中不乏佳例。如人尽皆知的王翰《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施朴华《岘用说诗》云:

“后一句佳,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他敏感地觉察到这里有反讽的成分,但显然全诗主题不是“谐谑”;也有论者说“它不是嗟叹,不是谐谑,而是悲壮”。悲壮是对的,但正是在嗟叹和谐谑的悖论式反讽中融合成了悲壮,它没有取消或否定嗟叹和谐谑这两个分层的矛盾意义,而是把两者合成了一个更大的反讽,即主题性反讽。

三、悖论

悖论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指表面上的荒谬而实际上是一种真实的陈述。布鲁克斯将这一术语引入诗歌研究,用于说明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地倾倒,从而产生重叠、差异和矛盾的现象。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就带有悖论意味。布鲁克斯认为:

“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

⑩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有意对语言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并把在逻辑上互不相干的甚至是对立的词语联结在一起,使之互相作用,互相碰撞。而诗意正是从这种碰撞中产生。新古典主义诗人蒲伯的《论人》用的就是典型的悖论手法。

犹豫不决,要灵还是要肉,生下只为死亡,思索只为犯错;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想多想少,一样是无知……创造出来半是升华,半是堕落;万物之灵长,又被万物捕食;唯一的真理法官陷于无穷的错误里,是荣耀,是笑柄,是世界之谜。

蒲伯对人的矛盾境地的咏唱旨在唤起人的思考,使他们在炫目的困惑中更好地了解自己。这种悖论主题往往赋予给作品的思想一种令人着迷的深度。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悖论很多,在古代诗人诗作中,杜甫诗歌中的悖论似乎最多。《江亭》诗云: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晚春应是最热闹的景色,心寂而已;百花欣欣各自斗艳,众荣独瘁感触更深,这寥寥数语表现了诗人感时愤世而又伤老的复杂感情。与此相仿佛的有李商隐的名句: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雄心勃勃,欲回天转地,却落入一叶扁舟,这种痛苦的矛盾心情恐怕只有悖论才能表现。再如徐凝《忆扬州》:

“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最后“无赖”是个正话反说式的反讽,而头两句却是悖论式的反讽。由悖论语言所引起的反讽叫着悖论性的反讽。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也不乏此种例子。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尘生。”前句说对方如神仙,后句又说是血肉之躯。王昌龄《送李邕之泰诗》:

“别怨秦楚深,江中秋云起。天长梦无隔,月映在寒水。”

一二句是绝望,第三句把希望寄予梦中,第四句似乎象征着这希望之渺茫。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布鲁克斯曾把悖论视作诗歌语言、诗歌文体和科学语言、科学文体最本质的区别,他说:

“科学家的真理要求语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很明显,诗人所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辊讹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要略》中认为:

“悖论是指诗歌在语言文字、画面和情景上表现一种明显的矛盾形式,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而在一个真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讹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以及《庄子》一书中所说的“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就是一种典型的悖论的思想表述形式。后来这种悖论的思想表述形式又渗透到我国古代诗人创作思维中,于是在诗歌的语言、情景和画面上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悖论表述形式。比如汉代民歌《上邪》,就是一首充满矛盾和悖论的诗。诗云: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诗中的“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这些都是不合常理的矛盾悖论语,但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矛盾的悖论语,真切地传达了那一位女子对爱情的真心和痴情。一切都源于情,情到极处必用语惊人。在诗中,语言的运用似乎永远被置于突破事理逻辑和语言常规的突兀的结合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对于常情常理的“反叛”。钱钟书先生说:

“明知事之不然,而反词质诘,以证其然,此正诗人之妙用。夸饰以不能为能,譬喻以不同类为类,理无二致。”辊讹而且,“诗之情味每与敷藻立喻之合乎事理成反比例”。也就是说,诗歌语言的乖情悖理不仅不是诗的一个缺点,相反,恰恰还是它更见风神之处。诗语表面愈是显得不合常情常理,诗的情味也就愈加显得深长丰沛,更耐人品味,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唐代诗歌中的悖论也很多。如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就充满了矛盾和悖论。诗人离开故乡已经一年许久了,为什么来到家乡的门前,既止步不前,又不敢向来人打听家里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诗人在政治上巴结武则天,当武则天死后,李唐王室将其贬到遥远的岭南,诗人在异乡一待就是一年,后来遇赦回家后,在路途听到关于家里各种各样不幸的消息。所以,当诗人越临近家门的时候,心里越觉胆怯,越觉害怕,越惴惴不安。后两句诗就是这种矛盾悖论心情的表现,正好揭示了诗人临近家门时,异常矛盾、异常复杂的心里。大诗人杜甫也写过一首悖论诗: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诗人困守长安期间。诗人一家居住在陕北富县,由于连年兵火,诗人很长时间与家人没有通音信了。

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诗人却为何说“反畏消息来”?这是因为诗人在长安听到家人各种各样的不幸消息。所以,诗人既想得到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得到家人不幸的消息。这一悖论的写法,把诗人此时矛盾复杂的心里表达得淋漓尽致。像这样的悖论诗句,在杜甫的诗歌中还很多,如《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又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羌村三首》);还有《兵车行》中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也有一句悖论: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像这种悖论的写法在李商隐的诗中很多。比如《无题》

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比如《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晚唐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北宋诗人陈师道也写过一首《示三子》的悖论诗: